|
来自- 保留地址
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之词、句、段的理解与品析 语文梦工场 2019-05-19 20:47:38
第二十四讲 记叙文阅读(三)
词、句、段的理解与品析
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4.判断词语能否去掉、替换。
5.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
6.分析句子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7.分析句子或段落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8.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
9.环境描写的作用。
10.通过具体语句品析文章的语言风格。
一、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语言环境。在分析语言环境时,先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再寻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从修辞义、隐含义、临时义、情感义等多方面去分析。
【答题格式】“××”一词原指_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_。
2.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要分析此词写得怎样和写出了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文中人物)怎样的情感,达到了什么效果。
【答题格式】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B.分析表层含义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特点,表达了________情感。
C.分析深层含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____________,或者给了我们________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3.某词能否去掉
【答题格式】A.回答“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出自原文的词语)。
B.结合句子分析用该词强调突出了(限制、说明、修饰了)__________,更能形象(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去掉后,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等特点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等。
4.某词能否换为另一词
【答题格式】A.回答“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出自原文的词语)。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原词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________,换了后就变成________。
C.用原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替换后,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
5.指代对象的判断
方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其他、以上、如此、此……;B.一般是往前文找;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二、句段的理解与赏析
1.理解句段的含义
理解句段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理解句段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一般说来,句段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其次是理解句段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段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最后是理解句段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
答题思路与技巧
(1)准确把握感情因素。文学作品往往以情动人,有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些必须借助于感情线索,将其转化成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来体会。
(2)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把握句段的含义。对句段的理解不能只看文章句段的表面含义,还必须结合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写作的基本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把握句段的含义。
(3)从文章整体内容出发,对各种分析进行综合把握,并进一步审查所做的各项分析的正确性。
2.句段的作用
回答句段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位置
结构角度
内容角度
开头
①总领下文,引出下文;②照应标题;③吸引读者
④概括具体内容;⑤开篇点题
注意:开头段的话,考虑是否是环境描写。如果是环境描写,则有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等几方面作用
中间,
①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承上启下);②照应标题或前文,③概括具体内容;④表达情感,点明中心
注意:考虑是否有环境描写、是否考查情节的作用、是否考查插叙的作用
结尾,①总结上文(或全文);②照应标题、前文;③设置悬念,引发思考,④概括具体内容;⑤点明中心,升华主题除了通过位置判断句段作用外,还可以从句段表达方式入手:(1)议论,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篇或画龙点睛的效果。(2)描写,可使人、景、物表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尤其要注意景物描写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的作用(白描具有简单传神的效果;心理描写能够深刻且真实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等)。(3)抒情,使文章具有感染力。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含蓄隽永、令人回味、烘托主题的效果,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3.句段的赏析
应从形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内容(思想内涵、感情、哲理等)、效果等三个方面赏析。
(1)运用修辞手法句子的赏析
答题分三步:A.判断采用什么修辞手法;B.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C.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含义。(表现了什么/表达了某种感情/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①比喻: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______比作________,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
②拟人: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写活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
③对比: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______与________进行对比,突出了________。
④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________。
⑤排比: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抒发了__________强烈的感情(或使________________观点更鲜明)。
⑥对偶: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有音乐美,写出了____________。
⑦引用: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写出了________,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感染力,突出了人物________的形象,使之更有说服力。
⑧反复: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________,突出表达了________的感情。
⑨反问: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________的语气,意思是说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的感情。
(2)句式工整句子的赏析:这个句子句式很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出了________。
(3)叠词句的赏析:这个句子中的叠词读起来有韵律美,写出了________。
(4)环境描写句子的赏析
①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从________(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渲染________气氛,烘托人物的________情感(预示人物的________命运,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②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________环境气氛,衬托人物________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5)记叙中议论句的赏析
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议
论
位置
开头
中间
结尾
,
特点
对某个事件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作用
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
①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6)记叙中抒情句的赏析
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方式。二是间接抒情,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三、文章语言的品味
品味文章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词语的锤炼: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修辞的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反语。
3.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
上述三个角度在切入具体题目时,一般先从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考虑,其次是表达方式等。
(2018·四川南充)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倾听草木的呼吸
曹 洁
①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②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③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
④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
⑤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⑥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氲,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⑦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
⑧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我在这世界里渐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
⑨还有荷塘和竹林。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鸟儿也不甘寂寞,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我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每每被鸟鸣诱惑,离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夕阳从城市的高楼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外物难侵。
⑩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这是小院的福气,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哪怕一点点,一点点。
⑪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地,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⑫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选自《2014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1.结合选文,说说标题“倾听草木的呼吸”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②段“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语句“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草木告诉了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第1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首先,从修辞角度进行分析,根据“草木的呼吸”判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倾听”表明对草木的关注、欣赏,更引起对人生的思考等。其次,题目“倾听草木的呼吸”,这一动宾结构的短语,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然后阅读文章可知题目也点明了写作的内容并且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最后,含有拟人修辞手法的题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围绕以上几点进行概括归纳即可。第2题考查对文中句段含义的理解。理解句段含义,要抓住句段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第②段的关键词是“这么小”“也这么大”。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含义,要结合文章进行分析。阅读文章发现,“这么小”指的是院子空间小;“这么大”指的是小院草木的多样、繁盛,以及这些草木带给人的启迪之丰富等。第3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赏析。解答时,首先,梳理赏析句子的角度(修辞、用词、表现手法、句式等)。其次,细读画线句子进行辨析,由“燃”字可判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同时该词以动写静,描绘出了白玉兰开谢的状态。这个句子,以几个短句构成,显得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最后,联系该句表达了作者对白玉兰的感情即可得出答案。第4题考查文意理解及概括的能力。要回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抓住散落在文章中的对我们有启发的语句(以段尾句为主),如“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然后对其进行分点归纳。
【参考答案】1.①运用拟人的修辞,表明对草木的关注、欣赏,产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②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③点明写作内容;④暗示文章的主旨;⑤引起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
2.“这么小”指的是院子本身的空间小;“这么大”既指这个小院丰富多彩的草木世界,又指小小的草木世界包含着丰富的精神世界,给人丰富的人生启迪。
3.①“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瓣舒展,花香浓烈;②“燃”以动写静,突出白玉兰花开得奔放,落得决绝;③运用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④表达了作者对白玉兰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①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②以本真之心去欣赏草木之美,人就会青春长驻;③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④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一)(2018·湖南娄底)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父亲数钱
李书霞
①每个月父亲发饷的那天,家里就像过节一样,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②父亲踏进家门时,晚饭都已经准备好了。父亲坐下来,先不动筷子,而是伸手去怀里,掏出今天的工资,他将几张薄薄的钞票捏在手里,抖上两抖,把食指和拇指伸到嘴边,哈一哈气,开始一张张地数。当时的钱,最大面额是十块,主要是五块、两块和一块的,还有角币和分币。工资虽少,但细细地数起来,仍然要花费两三分钟。父亲数毕,报出数目,递给母亲。母亲笑眯眯地接了,走进卧房,把钱锁进一个隐秘的柜子里。她坐回饭桌旁,对着我们两个小人儿说:“存着,给你们交学费。”
③我早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抢过酒壶,给父亲的杯子里,倒上满满一杯酒。父亲笑眯眯地摸摸我的脑袋,左手端起酒杯,右手拿起筷子,对着桌上的回锅肉,点上几点,得到开饭的信号,我们欢喜雀跃,急不可耐地夹菜刨饭、大快朵颐。
④几年后,全家人围着爸爸数钱的乐趣,被工资打卡剥夺了。不过,父亲最近又开始数钱。
⑤去年,父亲得了脑梗,治疗了半年,虽然康复了,但左手左脚仍不灵便。原本爱说爱笑的父亲也变成了一个木讷的老头子,不开口说话,问话也不回。精神的沉沦加速了健康的恶化,他整日蜷在沙发上,基本活动都取消了,右腿的肌肉也开始萎缩。我们对此焦虑万分,却束手无策。
⑥还是母亲有办法,她将买菜的零钱整理起来,央求父亲:“你帮我数数,有多少钱。”
⑦父亲坐在沙发上,抬起浑浊的眼睛,茫然地望了一会儿母亲,不吭声,伸出右手去拿钱,准备开数。
⑧“左手数。”母亲叮嘱道。
⑨父亲转头望向窗外,迟疑了一下,顺从地换了左手。他笨拙地将钞票一张张拿过来,把毛票归一类,块票归一类,姿势又吃力又别扭。数完以后,母亲问他:“多少钱?”
⑩“没记住。”父亲难为情地扯了下嘴角,算是回应。
⑪“再数数。”
⑫父亲又数一次,数过三四次,方才报出钱的数目。
⑬整理菜钱这件小事,令他的眼神重新活泛起来。一段时间后,父亲精神明显好了很多。他又主动揽下一项任务:拣谷粒。每天上午,父亲就戴上老花镜,坐在沙发上,慢慢把米粒中的谷粒选出来。隔三岔五,又把母亲“不小心”弄混的黑豆和绿豆分开。
⑭父亲和母亲心照不宣地玩着“数钱、选豆”的游戏,三个月后,父亲能独自站立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练习走路。刚开始,只能扶着沙发走;慢慢地,可以拄着拐杖走几步了;现在,活动空间更大了。两个老人家,又能一起到小区里散步了。
⑮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
1.选文第②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效果?
主要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这两种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当年挣钱的不易和对来之不易的收入的珍惜及兴奋满足之情。
2.选文第④段画线部分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半句总结前文,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场景逐渐消失了。后半句提示下文,设置悬念,暗示父亲老了,有了什么特殊状况。
3.选文第⑬段中画线部分“不小心”三个字有何深意?请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不小心”其实是故意为之。这里表现了母亲既要给父亲足够的锻炼机会,又要让他不易察觉的细心。体现了父母之间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深厚淳朴的感情。
4.选文结尾说:“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请你分别说说两种姿态里饱含着怎样的情分?
年轻时数钱,充满骄傲和自豪,父母一个挣,一个管,把穷困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两个人相互扶持的情分可见一斑;有病时数钱,笨拙可笑,这里数钱不再是为了过日子,而是体现了母亲对父亲的理解,对父亲的关心呵护。两个人年老时相互扶持的情分感人至深。
(二)(2018·宿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流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中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
⑪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⑫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⑬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
早晨的炊烟轻淡,午间的炊烟急速,傍晚的炊烟悠长。
2.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
(1)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中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早晨夜晚的炊烟比作晨钟暮鼓,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按照炊烟作息的习惯。
(2)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缠绕”本意是用带状物或条状物盘绕其他物体,文中指炊烟和思念交织在一起,炊烟是故乡,是母亲,看到炊烟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故乡,从而激发对母亲,故乡的思念;思念母亲、故乡,自然会想到炊烟。炊烟和思念紧密缠绕在一起,在魂牵梦绕中泪眼看炊烟,眼睛怎能不湿呢。
3.第⑪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
引用诗句表现了乡村炊烟的美景,抒发了喜爱之情,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4.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文中“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表现了炊烟与饭食的联系,“花”是美好的,“灶台上开出的花”意味着母亲最美好的心愿就是一家人饱暖无忧。“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表现了炊烟与家乡的联系,浓浓的母爱和乡情,所以说母亲是这幅水墨画的作者,这幅水墨画的色调是暖的。(围绕“母爱”“乡情”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即可)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
来自- 保留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