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字梦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些优秀诗作可和李白、杜甫相媲美,人称“诗豪”。刘禹锡的文章也写得十分好,著名的《陋室铭》即出自其手。刘禹锡擅长写七律、七绝诗,曾写过一首《西塞山怀古》的七律诗。此诗以其深沉的历史感、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历来受到诗家的高度好评。
《西塞山怀古》全诗如下: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是一首感叹历史兴亡之诗,作于公元824年。这一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到和州刺史。刘禹锡沿江东下赴任,途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于是写下此诗。
诗中所提到的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山势险峻,深锁洪流。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描写了一段历史往事。当年晋武帝司马炎命令大将王濬,率领三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王濬大军是乘坐高大的战船,也就是称之为“楼船”的战船出发的。楼船一下益州,金陵的王气便“黯然收”。上句的“下”字和下句的“收”字,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两军作战,孰强孰弱,一眼立判。
颔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单写东吴面对强敌的策略。吴主孙皓自以为有长江天险,在水中暗置铁锥,再以千寻铁锁横亘江面。孙皓认为以此法乃是万全之策。不料王濬以大筏冲走铁锥,以烈火烧毁铁锁护栏,直取金陵。颔联以沉郁而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形象的概括了这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乃是千古流芳的名句。正是前面两联所描绘的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令后人无限感怀,而“几回伤往事”。然而,历史事件虽已逝去,西塞山却依旧被浩渺的长江之水冲击着,煎熬着无尽的时光。
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乃是收诗之笔。“四海为家日”,说明当下国家统一,人民安享太平。然而,“故垒”虽然被萧萧的芦荻所淹没,但永远不会淹没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这一句,诗人借古讽今,是希望当朝统治者不要忘记昔日东吴之败,当引以为鉴。
刘禹锡的这首《西塞山怀古》,语言深沉而有千钧之力,动人心魄,实属唐诗七律中最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