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惯了传统相声的观众,印象中的相声演员往往是身穿大褂长衫、脚踩圆口布鞋的打扮。演员上台时更不允许戴眼镜、穿皮鞋、戴手表、饰品。这是老先生们传下的规矩。演员戴眼镜影响了与观众之间的眼神交流,削弱了包袱效果。戴手表或金银饰品反光会晃到台下观众眼睛,对衣食父母不够尊重。甚至就连大褂的颜色也都是以黑色、深蓝、铁灰为主,因为这种颜色不扎眼,上台之后不会让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演员衣服上,更容易拢住观众耳音和注意力。而表演中用到的所谓“乐器”也无非就是玉子板、竹板、撒拉机之类简单的打击乐器。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声也在谋求创新变革。上世纪80年代吉他这种西洋乐器闯入了相声舞台。东北相声名家杨振华是业内公认最早把吉他引入相声表演的开拓者(也有一种说法是北京的赵小林)。在此之后王谦祥、杨议、冯巩等人也争相效仿。但同行和观众对于相声演员抱着吉他表演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度。支持者认为这是相声突破性的创新,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反对者则坚持认为吉他相声根本不是相声,纯粹是洋闹。相声是以说为主,抱着吉他唱相声显然是喧宾夺主了。其实,这一争论在相声同行之间更为激烈。
杨振华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背着吉他说相声却遭到了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反对。当年的北方片曲艺调演是中国曲艺界的一次盛会,在那次活动中杨振华弹着吉他说了段相声,演出效果空前,观众对于这种新鲜的表演形式是认可的。除了演出,还有曲艺界研讨会也同时召开。在会上侯宝林大师对于杨振华的吉他相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相声是语言艺术,以说为主,加上伴奏乐器,是不是影响了相声的本体,是不是还能称为相声。”侯先生的一席话,让在场与会的曲艺界同行都沉默了。毕竟杨振华当年是相声界红得发紫的人物,观众对于他的追捧程度不亚于早年的小蘑菇和如今的郭德纲。
见没人发言,侯先生又说:“文茂是我们同时代的人,对相声的认知和我差不多,你说我说的对吗?”原本以为苏文茂作为晚辈应该支持他的观点。没想到苏先生一开口就跟他唱了反调。苏文茂慢条斯理地说:“我不同意你的意见。杨振华说的就是相声,只不过表演加上了吉他。我们传统相声里有玉子,许你拿玉子,就许人家弹吉他。您不能说你不会弹,就不让人家玩吉他,你也可以学学吉他嘛!”侯先生听完这番话非但没恼火,反而哈哈大笑:“文茂说的有些道理!”
其实在苏文茂先生看来,相声是融汇其他曲艺形式的杂学艺术,会唱京剧的、会唱歌的、会口技的都可以融进个人的相声表演里,只要段子有情节、有人物、有包袱就是好相声,这些技巧都是为了相声而服务的。
关于“吉他相声”提出反对声音的还不止侯宝林一人。1988年在姜宝林举办的收徒仪式上,姜先生也发表过类似的看法,他告诫刚刚拜入师门的弟子,唱相声不是正路。说相声要靠说把观众逗乐了,抱着吉他一段接一段的唱,台上表演没包袱,台下观众没笑声的那不叫相声。“吉他相声”到底算不算相声的争论始终没有结果,如果100年后相声表演时吉他如同快板、玉子一样成为演员的必备乐器,那么存在即是合理的。反之,如果不可行,或许不用等到100年后就已被历史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