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之韵可以说“伞”是中国象形字的杰出代表,更像是一把撑开的油纸伞,简洁而美观。“油纸”谐音“有子”,寄托着中国人传统的多子多福的理念;而伞的繁体字“傘”,五个“人”字寓意五子登科;竹做的伞柄象征节节高升,圆形的伞面则象征团圆平安。可以说,一把油纸伞承载着中国的千年文化传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伞之美一把小小的油纸伞,居然要经过100多到工序,从伞的竹制骨架选材和伞面晾晒的温度和湿度条件都十分苛刻,而每一道工序在我眼里分明就是一个美妙的艺术创作过程。用朱砂刷过的面纸一张张糊在伞架上时,透过窗户的阳光将伞面映得通红透亮,人在红光中形成剪影。糊伞的工人将伞拨动,伞面便转成一朵流动的红云,美不胜收。往伞面涂桐油的过程也极具美感:工人师傅熟练地转到着油纸伞,均匀地往上刷着桐油,伞面因桐油的滋润而显得润浸,在光的照射下薄如蝉翼。
伞之情在文学和影视作品里,古镇雨巷油纸伞总是充满诗情画意,诉说着风花雪月。《白蛇传》中许仙和白素贞因油纸伞而留下千古爱情;《踏伞》中蒋世隆和王瑞兰也因为油纸伞而暗生情愫。经常看到文学作品里侠客的经典造型:背囊里插着一把油纸伞,仗剑而行。手中的剑替天行道;而背上的伞则显侠骨柔情。不期而遇的雨,及时出现的油纸伞,为邂逅找到一个绝佳的借口。比肩而行,感受着对方的体温,听着雨滴落在油纸伞的美妙音乐,爱意也不禁油然而生!
伞之惑在分水油纸伞厂的辉煌时期,一年的油纸伞产量超过20万把,而现在也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面临生存危机。在我看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一则说明具有文化价值,二则说明前景堪忧。一百多道工序和手工的小批量生产都是成本控制中迈不过的坎;而100多元甚至几百元一把伞的价格和现代工业生产的廉价而结实的布伞相比,适用性和经济性大相径庭。在成本和市场的双重挤压下,伞厂在苦苦支撑着,伞厂的工人在坚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