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科目考试中,阅读分析题不仅是必考题,也是学习的难点。俗话说“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接下来,笔者将提供5大技巧,助你面对阅读分析题时胸有成竹。
一、 辨别体裁,预设攻略。
众所周知,文学体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到初中学习阶段,如果把课内与课外的学习经历累加起来,很多学生其实已经接触了相当数量的作品,这其中当然包括各种体裁。
一般而言,小说具有篇幅较长、人物鲜明、情节曲折的文体特点,散文具有题材广泛、形式灵活、主体性强的文体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使小说、散文更具可读性,也给学生带来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所以语文学科的阅读分析以小说和散文居多。
要想准确辨析体裁,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敏感度;
2.熟悉各类体裁的文体特点,学会抓要素;
3.举个例子,如果这道阅读分析题给出的文章属于散文,在未读完全文与问题时,就应该主动关联散文的文体特点,然后推衍问题。
二、纲举目张,掌握动向。
有人说阅读分析没有固定答案,这是正确的废话。
一方面,学生面对阅读分析题时,实际读者(这里指读到这篇文章的学生)和隐含读者(作者心中预设的理想读者)几乎不可能完全契合,难免出现多解、多义,甚至歧义,因此有人认为阅读分析没有固定答案。
另一方面,优秀的创作者进行创作活动,不仅仅是为宣泄与抒情,更希望与外界进行有益交流。所以,一篇文章是有隐线存在的,找到这条隐线就找到了“答案”阈限。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做阅读分析题时,为什么学生们都没有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但他们的分数却差别甚大。因为在改卷人心中,有一个答案阈限。
必须牢记:主观题绝不能主观臆断。那么,如何接近答案阈限呢?
第一步是快速阅读全文后,认真读题。
然后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文章,这次的速度可以放慢。学生们要么先看问题再读文章,要么先读文章再看问题,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找到问题,带着问题返回原文无疑更具有针对性、目标性,从实际角度来说,也可能更加省时。
第二步是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就已经学过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可别小看这一步骤。如果能够正确划分,那文章的骨架和血肉就初步清晰了。划分小说的段落层次,可以快速理清人物动态与情节发展;划分散文的段落层次,可以快速明晰抒情意象与抒情层次。
三、精准定位,做好标记。
这里的定位,是提醒学生注意文章中的“考点”信号。任何考试都有时间限制,分配给阅读分析题的时间自然也会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精读文章,不是一个字都不能漏掉的反复阅读,恰恰相反,我们必须学会取舍得当。
那么取舍的标准是什么?需要做标记的部分是什么?
1.注意文章的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比拟、排比、借代、引用、通感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易于发现,而且能够通过特殊的修辞形式带有较为强烈的情感与意图。
2.注意“陌生化”的动词、形容词、副词,也可能会出现新造词与词类活用现象。它们以其新颖的形式引起读者关注,无形中延长感受时长,增强艺术效果,而这些地方也很容易成为考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这样的实例。
3.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关键信息(这里的关键信息指问题中出现的字词句)。在小说作品的分析中,经常会涉及人物塑造与叙事视角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在文中标记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特别是重复出现的一些神情、动作。
比如《老人与海》中反复描述老人与大鱼拼死搏斗的场面,这其实已经成为一种暗示与象征,一次次表现着老人的坚毅品质,并不断将其深化。
四、体悟情感,升华主题。
在阅读分析时,无论什么样的文学体裁,总会关涉文章情感。遇到分析思想情感这道题目时,务必将自己放到叙述者的角度去感受那时那事那人那地,这可能需要调动我们的历史、政治知识或者时事常识。
关于在一点,在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如《药》、《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阿Q正传》等文章时最有体会。如果不对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很可能会造成误解,不仅会损害文章的艺术魅力,也会伤害作者的创作情感。
除了学会“设身处地”,也要学会“超脱文本”。“超脱文本”有助于对文本内涵进行“二度创造”,这不仅可以加深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发掘多重有价值的文本意义。而这些有价值的文本意义很可能成为闪光的得分点。
五、联系生活,总结思想。
在遇到这种类型的问题时,千万不要只总结思想,而忽略了联系实际。不要担心自己的回答太琐碎,重点是要“言之有物”、“有感而发”。出题人想考察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尽可能地找到与题目相关的例证,然后有逻辑、有层次地交代清楚即可。
以上5大技巧,都是非常容易操作的,但却常常被忽略。经过笔者的整理,有没有唤起你的记忆因子呢?赶快找一篇文章练习一下吧,看看你是不是学会了“二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