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到关于梦的电影,很多人想起最多的一般是2010年上映的《盗梦空间》。
但如果要说最烧脑的,更多人想起的则一定是2001年上映的《穆赫兰道》。直到今天,关于这部电影的解析与争议仍然没有停止。
它是由美国非主流导演大卫·林奇执导,并担任编剧。他开始的初衷是想把这个故事拍成电视剧,但受到投资方的临时撤资,只好压缩成了电影。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这部最经典的诠释梦境电影。
大卫·林奇
熟悉大卫·林奇导演风格的都知道,他向来擅长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表现当代人的精神焦虑。同样是以挖掘现代人内心问题著称的导演,和有着电影社会学家的马丁·斯科塞斯作品相比,林奇的电影显得十分意识流和怪异。
从七十年代的《祖母》,到八十年代的《蓝丝绒》,《象人》等;再就是2001年的《穆赫兰道》还有短片《兔子》(这个短片是导演本人最喜欢的作品)。
这些作品,无不游离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导演运用独特的视角,以及诡异的影像风格,给观众展示了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抽象世界。
而《穆赫兰道》,无疑是这些作品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痕迹最重的一部,这也是为什么它难懂的原因。再加上林奇打破了以往的常规叙事,使得整部电影看下来,也更为晦涩和无厘头。
所以,如果想要看懂这部电影,就一定得先明白它的剧情结构。把林奇打乱的事件时间,再重新梳理好。
剧情的基本结构电影是由一段奇怪的舞蹈开始,然后在结束时屏幕上出现了一个金发女子和一对老夫妇。
结合后面宴会派对的剧情,我们知道这是主角戴安在家乡小镇获得舞蹈比赛冠军的场景。那一对老夫妇,是抚养她长大的姨父姨母。
镜头切换,来到了一间卧室。红色被子,绿色床单。裹在被子里的戴安,在梦中熟睡。这里,是占据电影绝大篇幅的梦境开始。
从黑发女子发生车祸一直到梦境中的两个女人在打开蓝色盒子后消失,这一大段都是戴安在做梦。被牛仔叫醒后,电影后面这部分是现实与幻象交织叙事。
所以,整部电影剧情主要有三条剧情线:幻象(过去),梦境,现在。
1.梦境之前的舞蹈比赛回忆;
2.梦境之后的戴安与卡米拉的沙发激情戏;
3.片场卡米拉故意和导演亚当在戴安面前秀恩爱;
4.戴安将卡米拉拒之门外;
5.戴安痛苦地自我安慰;
6.宴会派对;
7.戴安约见杀手,企图杀死卡米拉。
1.梦境之前的睡觉片段;
2.梦醒以后,邻居拿东西;
3.戴安在杀手成功杀死卡米拉后,一边惧怕警察找到她,另一边又认为自己所作所为,是愧对姨父姨母。精神濒临崩溃,已去世的姨父姨母狞笑追逐,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这里,是戴安的自杀。
除了梦境之前的现实与幻象很好区分外,梦醒后这两者是比较容易让观众混淆的。怎么区分,林奇实际已经在电影里埋下了很明显的暗示。
那就是被邻居拿走的烟灰缸,以及杀手给戴安的蓝色钥匙。茶几上有烟灰缸的戏份都是过去的幻象,放了蓝色钥匙,才是现实。
除了幻象与现实,影片最重要的还是梦境。它占据电影绝大篇幅,是整部电影受争议最大的部分,这也是我们要重点解析的地方。
在解析梦境之前,我们就要先了解戴安做梦之前的具体状况。
事业上:得不到导演看重,一直靠着卡米拉“施舍”演一些无关紧要的小角色。
生活上:穷困潦倒,租住了一个老旧的房间。
感情上:遭遇了卡米拉的感情背叛,她把卡米拉视为爱人,但对方仅视她为短暂的同性伴侣。
精神上:因为买通杀手杀了卡米拉,深怕警察会查到自己身上,为此忧心忡忡。
下面我们来讲解梦境。
梦境补偿论真假网上关于这个电影梦境的解说,有很多版本。但绝大多数,都是偏向于梦境的补偿论。
何谓梦境补偿论,这是荣格基于弗洛伊德的观点“梦是愿望的满足”提出来的新论点。也就是人在现实里受挫,会在梦境中得到补偿。
典型的就像《红楼梦》里贾瑞觊觎王熙凤,在现实中追求受挫,通过风月镜,在梦里得到极大的补偿。
在电影的梦境中,戴安化身为怀揣着明星梦想的贝蒂。不同于失意、丧气的戴安,贝蒂阳光且富有朝气。她从加拿大小镇过来投靠身为演员的姨母,借助在对方的豪华公寓。
演技出众的贝蒂在第一次试镜中,就获得了剧组的强烈青睐,看上去,她已经是好莱坞即将升起的新星。
而感情上,收留了酷似卡米拉的丽塔,两个人也发生了同性的恋情。和现实不同的是,在这段感情里,丽塔完全依附于贝蒂。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情节,那就是在现实里,夺走卡米拉的导演亚当在梦境中,遭遇了妻子的出轨。
综上几个方面,乍一看,好像都是梦境对戴安在现实里受挫的补偿。但如果这些仅停留在表层的浅显解释,就是大卫·林奇所要表达的内容,那这部电影绝对不能说烧脑。
很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在梦境中,贝蒂的两次试镜,第一次凭借自己出色的演技,征服了剧组几乎所有人。但最重要的导演除外。
那个导演,和其他对贝蒂大加赞赏的人不一样,他始终好像都不在状态。对贝蒂的出色表演,也显得毫无感觉。再结合后面年长女演员对贝蒂说的话,这部电影根本就拍不了。可以推断出,戴安仍旧是没能获得角色。
第二次试镜,是试导演亚当的戏。在这里,林奇放了一个烟雾弹。让贝蒂和亚当在片场好像互相“中意”,诱导观众以为贝蒂会在亚当这获得角色,但实际情况却是电影的女主已经被内定好了。
所以,两次试镜,贝蒂都没有获得角色。看上去的事业成功,也只是假象。
在感情上,从她们两个人第一次的激情戏,对这段感情的真伪就可见一斑。贝蒂在事后对丽塔说过两次“我爱你”,但丽塔却始终都没回应。
由此可以断定,即便在梦境里,戴安的爱情也没能得到满足。
真实的梦境本质如果梦境的补偿论不成立,那这个梦境本质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映射。
看过《盗梦空间》的应该还记得,电影中多次出现在柯伯梦境里的妻子茉儿,她是柯伯脑海深处的映射。不受柯伯自己控制,只要他一做梦,茉儿就会出现。
而这个梦境,实际就是戴安内心的映射。是她潜意识里的,最真实的想法。
我们来分析一下梦境中的主要角色。
贝蒂是戴安理想中的自己。
在她出场的时候,现实里的姨父姨母变成了陌生人,这对陌生人很期待在电视上看到她。戴安为什么要设定成这样,因为在现实里,自己是辜负了姨父姨母的期待。到了梦境里,他们变成了陌生人,极大的缓解了戴安内心的愧疚感。
另外,在梦境里,这对老夫妇一直散发着诡异的笑容,且面色惨白。因为在现实中,他们是已经去世了。亡者出现在梦里,导演这样,一是区别于其他角色。二是给后面戴安被幻象中的姨父姨母追逐然后自杀埋下伏笔。
对于戴安现实中在好莱坞的处处碰壁,她潜意识认为都是因为外在环境不好。
就是她本身对于演技十分在行,但无奈受潜规则影响,一直得不到重要角色。这种好莱坞阴谋论,在梦境中戴安第一次面试时,从出现的操纵试镜的幕后“大人物”就可以体现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梦境里贝蒂很出色,却仍没有得到角色的原因。本身那几场面试,就是戴安内心对现实失败的自我排解,而非“梦境补偿”。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第一次面试时,导演的态度那么奇怪。因为在现实里,那位导演一直并不怎么看好戴安。
再吹一下林奇的“造梦”功力,这个“大人物”是在一个很空旷的房间,体现出了梦的虚无感。太震撼了!细思极恐的感觉。
而另外一个梦境角色,丽塔,这个酷似卡米拉的女人,实际是戴安现实的自己。
结合后面派对剧情(导演几乎把所有重要剧情都放在这里了),我们知道现实中坐车去穆赫兰道的,是戴安。
她为什么要在梦境里给“自己”安排一场车祸失忆的设定?
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戴安梦境之前的精神状况:事业失败,感情失败,涉嫌杀人。她的人生可谓是一败涂地,普通人在面对自己如此糟糕的人生时,都会潜意识盼望,生活如果能重来就好。而失忆,恰好也是“重生”的一种方式。
另外,在现实中,戴安是完全依附于卡米拉的。感情上,戴安处在被动地位。事业上,靠着卡米拉的“施舍”,勉强能度日。到了梦境中,丽塔也是完全依附于贝蒂。
而且在梦里,丽塔整个人十分焦虑,显得忧心忡忡。最重要的是,她还很惧怕警察。这就刚好和现实中戴安的心境对应上了:因为买凶杀人,一直担心自己暴露,更担心警察找上自己。
在寂静剧院时,演员反复呐喊这些都是假的,都是幻象。丽塔显得很镇静,但贝蒂却反应很大,浑身都在发抖。这一是说明戴安快醒了,二是演员的话,刺激了戴安内心的潜意识,让她自己意识察觉到了这个贝蒂不是她,所有关于她的一切都是假的。身旁的丽塔,才是她自己。
如果仔细看这部电影,就能发现在梦境开始时,影片中曾多次出现镜子这个道具。这也是林奇给这两个角色关系的暗示:一个人的两个面,“镜像”组合。
梦里所有的人物与事件,都是戴安的映射,导演亚当也不例外。他的妻子出轨清洁工,实际是戴安根据宴会听到的八卦映射。
另外,再来看一下亚当的态度。在梦境里,投资方强行决定他戏的女主角,面对这么明目张胆的潜规则亚当是愤怒的。
愤怒到什么地步呢?
他拿起高尔夫球杆砸了投资方兄弟的车。亚当的这种行为,实际就是戴安潜意识里对潜规则的痛恨。在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细节。在双方谈判的会议现场,亚当的桌前早早地就放好了高尔夫球杆。
意识是落后于潜意识的。在梦境里,亚当开始还不知道这球杆的作用,等到他要砸车时才明白。说明在这次事件之前,戴安的潜意识就已经把梦的情节都编织好了。
(不得不再次佩服林奇拍摄梦的功力,真的是神还原)
和面对潜规则的强硬不同,他面对妻子出轨,却显得异常软弱。在妻子和出轨对象面前,毫无还手能力。能做的,就是用油漆毁了她的珠宝。
亚当面对被“绿”的态度,对应到现实中,就是戴安对卡米拉移情别恋的态度。内心十分痛恨,但自己又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就映射到了亚当这里。
很多人对杀手在梦境中笨手笨脚的行为,解释是因为戴安内心对买凶杀死卡米拉这个事很后悔,希望杀手笨手笨脚,任务失败。
实际并不是。
在梦境里,杀手杀人虽然不专业,但最后也是成功杀了目标对象。只是比预计的,多杀了胖女人和清洁工。不过现场,却留下了很多杀手的“痕迹”。
如果映射到现实里,就是戴安对杀手的忧虑。她害怕杀手笨手笨脚,让警察找到蛛丝马迹,然后查到她身上。
事实情况,也确实就像戴安担心的那样,透过女邻居的话可以知道,警察已经怀疑上她了。这也是后面,戴安精神崩溃自杀的重要原因。
除了上面几个人物,梦境里还有开场出现的粗眉毛。他是戴安在现实中买凶杀人时,在咖啡馆无意中瞥到的路人。
后面就被戴安映射到了梦里,继承了她对乞丐的恐惧。
另外,像导演母亲,因为是在宴会上唯一对戴安表示宽慰的人,到了梦里就映射成了热心的房东太太。宴会上,卡米拉的新同性伴侣,映射成了梦境中潜规则定下来的女主角。
像这样的人物,梦中还有很多。而且不仅在人物上,在事件以及道具上都有映射。
比如现实里的蓝色钥匙,在梦境里就变成了外形夸张的蓝色钥匙。杀手的黑色本子,在梦境里就成了杀手杀人的目标。甚至就连戴安床前的红色台灯和放满烟头的烟灰缸,都还原在梦境里。
甚至就连现实里的情绪,也映射在梦里:
在派对宴会上,戴安看着坐对面的卡米拉和亚当各种秀恩爱,痛苦万分,内心好似在歇斯底里的咆哮。端起眼前的咖啡,觉得难以下咽。这个场景,就映射到了梦里投资方兄弟身上。作哥哥的喝了一口高端咖啡,却把它吐了出来,并骂道:“shit”!作弟弟的,却毫无征兆的大喊“救救我,救救我”。
以上无不证明着,这个梦境,实际都是戴安内心的真实映射。
值得一提的细节部分在梦境开始的那段车祸戏,丽塔坐的车和现实中戴安坐的车,它们车牌号是一样的。而且车祸发生后,救援车辆的车身分别出现了“911”与“119”对称的标识,并且车辆也是对称停放。
这些都是导演的情节暗示。
同样,也是发生在梦境。粗眉毛在和朋友讲述自己的梦,这时候,桌上是有食物的。但当粗眉毛起身时,食物却消失了。这时候镜头还给了一个特写。
另外,在贝蒂和丽塔去找“戴安·西恩”时,曾在半路上遇到保镖护送一个金发女子。实际,那个女子就是现实中戴着假发的卡米拉。她经常伪装成这样,和戴安私会。
而且,她们在床上发现的尸体,穿着黑衣服,头发是黑色的。在电影中,符合这特征的,也只有卡米拉。
梦境里潜规则定下来的主角名字是卡米拉。
林奇的这部电影,在风格上,不像悬疑片,更像恐怖片。他从影片的一开始,就一直在刻意制造诡异。
典型的有四段情节,第一段就是梦境开始的车祸戏。黑色的车辆行驶在黑夜的迷雾中,让人心里感觉有阴风吹过。第二段是粗眉毛的咖啡馆戏,虽然知道前方高能,但当那乞丐的脸出现在屏幕上时,观众仍然被吓到了。林奇从他们的对话开始,就一直在营造恐怖气氛。
第三段就是寂静剧院,演员一直在强调这里没有演员,一切都是录音,一切都是幻象。让观众在发觉到梦境的虚假时,同时也察觉到这所有的情节都是假的,它们都是电影!在影片最后,镜头又切回寂静剧院,演员说完“寂静”结束。这里的寂静,是指剧院,也指电影。从头到尾,都是寂静的。再联想到电影中出现的“戏中戏”,“梦中梦”,“剧中剧”,真的很容易让人细思极恐。
第四段就是戴安的自杀戏。缩小版的姨父姨母从门缝里钻出来,然后变大,再疯狂地追逐戴安。最后她精神崩溃自杀,自杀后,出现一团迷雾。这里,是最像恐怖片的片段。同时,也是林奇诡异风格的高潮。
因为林奇本人对自己电影,向来是闭口不谈。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他作品的难懂性。对于这部电影的解析,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仅是剧情,林奇的特殊影像风格也是解析的重点。他对于梦境的真实描述,是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完美运用。不可否认,他是导演里非传统的高智商天才。
这部电影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充满玄机,也充满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