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江苏人有多吃苦?挑河——一代苏北人的集体记忆!挑河挖沟,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那是一代一代苏北人的集体记忆!不仅是盐城、扬州、淮阴、泰州,南通也有这样的浩大工程。里下河地区、通南地区,可以说每家都挑过河!
里下河地区
苏北地区密布的水网中,人工运河(灌溉渠)占了很大一部分,都是人力挑出来和疏浚出来的。现在老人回忆起来,都说那时候确实苦。大冬天的赤脚在泥水里劳作,一锹一锹地挖,一担一担地挑;十几岁的娃娃,就是一个出工分的壮劳力;刚生孩子的女人,月子里就得下地,落下了一辈子伴随着的病痛!
那样的年代,今天看来是“毫无人性”,但那是战天斗地的岁月,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年代,由不得半点松懈!靠河的修河堤,不靠的挖水库,几乎村村一个小水库,乡乡一个中型水库,那漫山遍野的茶树林,全是那个时代的工程,都是肩扛手提干出来的。站在大堤上,看那如绿色海洋般的茶树林,颇为震撼!
现在很难再发动那么大规模的会战了,苏北农村的父辈几乎都做过挑河工,挑河,这个词也就苏北独享深刻记忆,许多苏北农村孩子,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挑河的故事,长大后出外工作,每次出门路过第一道废黄河,第二道灌溉总渠,总会不由自主感慨:两条河过了,我算又离开老家了……
里下河地区
江苏老一辈人吃的苦太多了,江苏人真能干,真勤劳,也真可怜,相信每一个在江苏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触。我一个苏北朋友告诉我,他家就在长江边,小时候每年到了冬天,家里的大人就会带上铁锨、扁担、簸箕,天不亮就出门,到天黑了才回来,就是去江堤上把滩上的淤泥挑到堤岸上来,俗称挑河。大概到了90年代后期,才用石块把堤岸砌起来了,从此再也不用挑河了。
老一辈江苏人有多吃苦?挑河——一代苏北人的集体记忆!苏北很多河都是这么人工挖出来的,苏北人的爷辈几乎都挑过,许多老人还把口粮省下来带回给家人吃,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真是什么苦都吃得下。整整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江淮乐地是苏北人民用自己的肩膀,用自己的双手建造的,苏北人是值得为自己骄傲的。
里下河地区
以上观点你有异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