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粟裕对杜聿明集团10个军30万人的追击合围,是我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追击合围战。
当时,围歼黄维兵团作战正酣,南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的作战也打得异常激烈。杜聿明经报蒋介石,决定撤出徐州。“经徐州西南的永城转到淮河以北的蒙城、阜阳地区,然后依托淮河向北攻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1948年11月30日,杜聿明为了达成退逃的突然性,对我发动了一次全面的佯攻,以迷惑我之判断。当晚便秘密撤出徐州城。
杜聿明对他这一手很是得意,他对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说:“预料这次迅速决定撤退的行动是成功的。依照共军平日作战的规律,每经过一次激烈的战役,至少有两个月以上的休整。兵贵神速,这次撤退的行动正钻在他们大战后的间隙中,达成预定的任务,以退为守,以救出黄维兵团为目的”。
强中自有强中手。针对杜聿明集团10个军近30万人的突然退逃,手中只有7个纵队的栗裕,急调渤海纵队和南线3个纵队共11个纵队,在兵力对比并不占多少优势的情况下(纵队大体相当于军),临机处置,敢于下常人难以下的决心,以战无不胜的信心和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挥师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追击合围战。
栗裕对杜聿明集团采取了“多路多层尾追、平行追击、迂回截击、超越拦截相结合”的战术。由于杜聿明集团突然退逃,追击部队较之晚一天行程。栗裕令尾击部队沿敌向西退路跟踪猛追,以便拖住敌人,为迎头堵击和迂回兜击赢得时间。
栗裕令迂回截击和超越拦截部队不为小敌所阻,轻装前进,“不应丧失绕至敌人先头的机会,务必赶到敌人先头”,以便与尾追部队协力围歼逃敌。栗裕一向重视运用迂回包围,他曾深刻地总结说:“要打列灭战,在兵力运用上,必须把包围迂回结合起来,没有迂回打不好歼灭战”。
针对逃敌规模巨大、人数众多,只有南逃或向东南逃才是出路的实际,栗裕针锋相对,一是要求追击部队不要面面俱到,重点是坚决截堵敌向南和西南突窜的道路。二是要求迂回部队要有足够的迂回纵深,以保证向内兜击时能拦住敌人。他后来在回忆这一过程时说:“实际上我们对杜聿明是网开三面,你向西去也好,向北去也好,向东去也好,就是不让你向南。其他方向都唱空城计。说明我们的力量也差不多用尽了。”
由于栗裕情况处置及时果断,追击合围战术灵活多样,仅用4天时间便奇迹般地将杜聿明集团这个“庞然大物”合围。
不仅如此,在追击合围的过程中,栗裕还十分注重合围与战术分割同时进行。他认为:“战役发起后,战役合围与战术分割要同时进行。在实施战役合围,构成对外正面的同时,要向敌纵深猛烈突击。迅速将敌各旅、团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务使敌人无法组织协同和互相支援作战。”由于各追击部队较好地贯彻了栗裕的追击合围与战术分割同时并举的指示精神,仅追击合围过程俘敌便有数万。
粟裕与杜聿明斗智斗法:决心太大了,11个纵队居然敢兜围10个军30万人的重兵集团,兵力对比差不多,但粟裕就是敢下这样的决心,硬是将这个“庞然大物”给兜围住了;追击太快了,杜聿明先行退逃早了一天,按说差这一天,这么大的追击行动,一般不易达成目的。但粟裕在晚一天行程情况下,愣是用了4天,便追上并合围住杜聿明集团;战法太活了,粟裕充分体现了战役战术大师的指挥艺术,各种战法综合、叠加利用,发挥了最大的作战效益,取得了最佳的作战效果。
无疑,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追击合围杜聿明集团的作战,也是淮海战役中重要的一环,也是经典中的经典。
(帅克品读:坚持原创,坚持客观,坚持公正。点击关注,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