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方《家乡回望》系列国画作品:看电影
家乡随笔:看电影(图文/刘东方)
在三十几年前的家乡农村,还没有电视机,能够看上一场电影,在当时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
在家乡,谁家举办结婚、庆寿或得子等喜事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庆祝一下。一是增加些喜庆气氛,二是可以让四里八村的乡亲们都知晓,借以扩大影响,显示面子,不差钱。庆祝的方式一般有三种:“财大气粗”的请戏班子唱大戏,连唱三五日;中等家庭请艺人说大鼓书,一个故事说唱完毕也基本需要八到十天;最普遍的就是放场电影了,因为只需要放映一次即可,而且乡里人也十分喜闻乐见。
刘东方《家乡回望》系列国画作品:看电影(局部)
那时候,放电影都是露天的,选择在村里中央位置较为宽敞的空地上放映。由出资人提前到乡里的放映队去预约,确定放映的时间和片名。然后这家人便提前几天在村里逢人就散播这个信息,以便于让村民广为宣传。于是村里有亲戚的接亲戚,有朋友的约朋友,不出两天时间,十里八乡都会了解到这个信息。其中最兴奋的就是我们这些孩子们,因为这是当时十分难得的娱乐节目。
到了放电影那天下午,上学前就会告诉家里要提前做饭,然后预约几个合得来的玩伴届时一同前往,那天下午的课业也算是交代了,根本没有心思听课,满脑子都是看电影。放学后,胡乱扒几口饭便奔出家门,和小伙伴汇集后一溜烟直奔放电影的那个村子而去,唯恐错过占领好位置的机会。
放电影的村子一般都在三五里路的范围以内,再远些家长出于安全考虑是不给去的。等到了地方,看到幕布已经高高挂起,场院里已经坐满了人,就近的都带了凳子,像我们“外来户”只有找准空隙往里挤,实在挤不进去,就索性爬上旁边的树丫上,居高临下,一览无余。
刘东方《家乡回望》系列国画作品:看电影(局部)
那个时候,一般一场电影是要放映两部片子,临近村子也有谁家放电影的,由专门负责“跑片子”的人员来回倒腾,这边第一部放完,这个人便骑上自行车将片子快速送到临近那个村子的放映现场,然后再把那个场地放映的第一部片子带回继续放映。当时放映的基本都是一部战争片加一部故事片,诸如什么《南征北战》、《红日》、《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是我们最爱看的战争片,好多英雄形象就是在这些片子里了解到的。当时乡下的孩子基本都喜欢战争片,当放到故事片时登时就感到犯困。什么《小二黑结婚》啦,《喜盈门》啦,《咱们的牛百岁》啦,那些家长里短的剧情,着实让我们感到乏味,还是战争片中那些车轮滚滚,枪炮齐鸣,小鬼子一倒一片的场景来的过瘾。如果碰到放映戏曲片,就只能自认倒霉,还会抱怨放电影的这家人真小气。
电影放到热闹处,就怕内急,不是实在憋得难受,是没人出去方便的,生怕回来自己的好位子被别人占去,错过了精彩的剧情。
在当时的农村,年女青年相互有好感还是不敢造次的,平日里见面除掉羞红了脸打个招呼,拉拉手都是需要天大的勇气。可在电影场里,也许是昏暗的环境壮了胆子,相互拉拉手,搂搂腰,抱抱膀子也是常有的事,不过需要站在人群背后才不容易被人发觉,我在树丫上可以看的真真的,当时心里还嘀咕她们怎么“不知羞”呢!现在想来管咱啥事了,煞是可笑。
刘东方《家乡回望》系列国画作品:看电影(局部)
两三个小时的电影感觉放映的特别快,每次都是还没看过瘾,转眼就是满银幕都是字幕及演职员列表了。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凑到放映员那里去打听,最近哪个村子还预定了电影,为下一次的观影做准备。
曲终人散,大家恋恋不舍地往回走,一路走还一路为电影中主人公的勇敢和不幸而惋惜不止。那些刚才还牵手抱腰的少男少女们更是感叹时间过得太快,转眼又要分开,每到电影散场时,总会发现在阴影里会有三五对依依惜别的年轻男女。在当时算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了,只是我们这些尚未识事的孩子们还很懵懂而已。
后来,随着电视机的普及,露天电影也慢慢变少了,想看电影也只能到乡里的电影院买票去看。那十里八村四处跑着看电影的经历,给幼时的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虽说二十几年过去了,每每想起,都感觉是一段相当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