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由南宋词人蒋捷所作。因时代变迁,蒋捷的词多为抒发故国之思,且以悲凉凄清为基调,时代巨变气息隐而浓烈,虽未正面直接抒写,但以其他特殊表达来呈现,因而更添感伤悲慨,读来让人动容。
就如这首《虞美人·听雨》,采用的视角就尤为独特,通过时空的跳跃,围绕“听雨”描绘了三幅画面,从而构成了词人一生的悲欢,也就是这首词之强大所在。所以说“一首词写完一生”真的不夸张。
人生无外乎少年、中年和老年,每个时期都存着不同的故事与经历,“听雨”看似普通简单的事儿,却因其时间、地点和环境的不同而产生迥然不同的感受。
少年“听雨”,在歌楼上,注定所听的雨声中夹杂歌楼中那些纸醉金迷的欢笑声与杯酒碰撞声等等,而这时的生活,传达出更多的是春风怡荡的欢乐情怀和“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中年“听雨”,在客舟中,一种惆怅、孤独之情油然而生,漂泊在外的生活总是让人愁绪万千,陪伴在身边的不是亲人只有那茫茫江面上飞翔着的孤雁,因为它也失群了。在经历颠沛流离的遭遇后,“愁滋味浓烈”。
老年“听雨”,在僧庐下,人生所历经的悲情苦乐如今想来已木然无动于衷了,不是看透而大彻大悟,只是不得已而淡定,也不过是“欲说还休”的一种悲情。这也是词人当前的处境表达。
从少年到老年,这首词形象地概括了词人的人生道路和情感历程,同时也透出了一个时代由兴到衰到亡的发展轨迹。
更奇妙的是,在蒋捷之前宋代爱国诗人辛弃疾写过一首词,题为《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而《虞美人·听雨》中所写的三个阶段与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愁滋味”产生对应效果,这又成为蒋捷这首词的强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