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淘历史 2018-10-26 09:37:48
苏轼的一生就是由一个个噩耗拼凑起来的:21岁妈没了;29岁老婆没了;30岁爸没了;38岁被新党贬;43岁被捕、差点儿掉了脑袋;48岁儿子没了;49岁好不容易回京,53岁又被旧党贬出去;57岁老婆又没了;59岁老婆又又没了;64岁病逝在返京途中…… 在旁人看来,苏轼真的好苦啊,然而他过得很快乐。因为他有项独门绝技:苏轼Diss,即苏轼言语攻击法。 诗词界有句不成文的定论:只要你生活在苏轼的年代,只要你多少有点儿名气,那么你绝对逃不过他的Diss!苏轼Diss人的速度和效率犹如小李飞刀,几丈之外,刀无虚发!首先中刀的,就是文坛大名鼎鼎的前辈王安石。
有一天,小年轻苏轼到前辈王安石家拜访,恰好王安石不在,书童便引苏轼到书房等待。等候王安石的时候,苏轼突然瞥见书桌上有两句未写完的诗:“秋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轼一看,呵呵笑了,在心里调侃道,秋天正是菊花盛开之时,难道老王家的菊花才开就落啊?真是胡写。于是,他顺手拿起笔添了这首诗的后两句:“秋花不似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填完诗后,见王安石还不回来,苏轼便回家了。没多久,王安石回来看到苏轼留下的这两句诗,什么也没说,只是微微一笑……几年后,苏轼被发配到黄州(今属湖北黄冈),看到秋天的菊花飘落满地,顿时无地自容。原来,真的有一种菊花叫作“落瓣菊”。 当时王安石任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苏轼充其量只是一名有主见的愤青,而他最愤的恰恰就是政敌王安石…… 既然是政敌,嘲讽一次哪里够? 王安石比较喜欢研究古人古文,尤其对西汉著名学者杨雄的诸多事迹都有怀疑。苏轼却觉得王安石的这个研究没意思,认为事情都过去那么久了还研究什么!杨雄写的文章好就行! 于是在某次宴会上,两人相遇后,苏轼笑嘻嘻地凑到王安石身边,一本正经地说道:“其实小生对杨雄也有个小小的疑问。”王安石一听来了兴趣,忙问道:“真的吗?你快说说!”苏轼很认真地问道:“你说西汉真有杨雄这个人吗?”接着满座宾朋哄堂大笑,王安石顿时无语,只好沉着脸生闷气。 如果说王安石是苏轼的政敌,两人意见不合,苏轼Diss他也能理解,但苏轼连直属领导司马光也不放过。
司马光打败王安石当了宰相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同一阵营的苏轼从黄州捞回来,还把他升到了三品大员。让司马光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虽有恩苏轼,还是被苏轼Diss了。 有一天,苏轼跟司马光讨论工作,两人说着说着就产生了分歧。苏轼也不和他吵,只是突然来了一句:“我说相国啊,怎么感觉你这个论调就像是王八打架乱蹬呢?”司马光是个比较正经的人,从他小时候砸缸救人就看得出来。所以他一时没反应过来,一脸认真地问苏轼:“王八也会打架?我没见过啊。”苏轼也认真答道:“会啊,王八打起架来大概就是你现在这样,哈哈!”接着,苏轼又自鸣得意地开始给司马光科普知识,说王八这个动物很憨厚,遇到危险时从不和对手厮打,只会往泥里钻,钻的时候就会不顾一切地用后脚乱蹬,那场面简直超级萌! 他讽刺完上司,接着讽刺好友亲人。 首当其冲就是好友陈季常。此人是北宋著名隐士,却因为苏轼的一首诗而“晚节不保”,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怕老婆代言人:“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甚至传说中苏轼的亲妹妹苏小妹也被苏轼Diss,他说妹妹什么都好,就是脸大不好嫁人:“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腮边。”真是生生要把妹妹逼得嫁不出去的节奏。 你以为Diss就是苏轼的终极大招了?非也!苏轼的朋友不仅每天要忍受他的嘲讽,还要时刻当他的试验品…… 苏轼除了是大诗人,还为我国餐饮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发明了许多菜,如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还有许多酒,如东坡蜜酒、桂酒、万家春酒……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发明的成功背后都是无数次失败的尝试,这个真理也适用于苏轼。所以,苏轼的朋友们就成了他搞发明的小白鼠。可以说,每道以东坡打头的名菜背后都有他朋友们无数个拉肚子的夜晚…… 而且那时候的米酒因为密封条件比较差,一旦喝不完就容易坏。苏轼觉得坏了的米酒倒掉太浪费,于是灵机一动想了一个主意:把好的不好的酒倒到一个大缸里,搅匀了再喝,并给此酒取了个雅名叫“雪堂义樽”,估计这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鸡尾酒了。然后,他又把这个发明与朋友们分享了,接着就是大家集体拉肚子的时间。 按说朋友们被苏轼这么整过,大家一定会对他恨之入骨吧。奇怪的是,苏轼这么一个爱整人的人,却有个堪称天下第一友好的朋友圈。王安石听说苏轼被贬了,亲自写信给皇帝保释他;被苏轼整过的黄庭坚听说苏轼被贬了,竟抢着和他连坐同贬;另一个朋友听说苏轼被流放到海南,也自愿放弃一切陪他去流浪…… 原因其实不奇怪,真正的友谊本来就是即使被Diss,还愿意和他交往。而且从苏轼在大是大非面前的表现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宁愿被虐,也要和他做朋友了。 王安石去世后正赶上朝廷保守派当政,大家都要在王安石头上踩一脚,说他变法如何不合理,为人如何不着调等,并嘲讽他想要谥号简直是痴心妄想……面对此非议,即使是王安石的门生们也没有人愿意替他说话,仿佛这个老师从来没有存在过。然而此时一生都在反对王安石的苏轼站了出来,用一封奏折直达天听,言辞恳切,分析合理,最终为王安石讨来一个谥号。 有人问他,你这么为一个死人出头,值得吗?乌台诗案,你也曾受过牵连,难道你不害怕吗?苏轼说,我怕,我当然怕啊,可老王这辈子就算政见有问题,但他劳心劳力,两袖清风,是一个好人啊。为一个好人出头,哪有工夫考虑值不值得呢?
是的,既是对的,又何须多问? 这大概就是苏轼朋友圈中人员爆满的原因。一个平时与你相爱相杀,但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为你说话的人若不留在自己朋友圈,谁还有资格呢?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2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