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杨药检事件,可以说是满世界皆知。而同时,护子心切的孙杨妈妈也因为出庭作证的发言上了热搜。
我刚看了孙杨妈妈的一段视频:她在法庭上一直在强调自己的想法,纠结在自己的表达上,以至于沟通失效,让事态变得更糟。大家也应该都有看了视频了吧?
这个视频也引来了很多人对孙杨妈妈的指责。当然,这站在一个护子心切的母亲的立场来说,倒是没有太大的错误。孙杨作为国家游泳史上天赋异禀的顶尖高手,面临这样的遭遇,是很多国人不忍看到和为之惋惜的。
不管是出于国人的立场还是爱才的心理,我们都不希望孙杨得到这样的结果。果不其然,微博上清一色对她的表现表示不太支持:
- 孙杨妈妈对国外法庭程序一窍不通,感觉他们律师团队完全没有给她做证人训练,或者她完全没有按照之前的模拟进行;
- 庭审过程中的交叉质询,多是让你回答是或不是,当场也数次告知,自顾自话的说自己的道理,东拉西扯,答非所问这样反而会干扰问询,引起听证会官员们反感,听证会官员会认为你故意想隐瞒什么,这样反而会给儿子带来灾难性法律后果;
- 衣服的颜色不适合出庭。
其实公道的说,换成任何一个普通妈坐在那也都一样,其实这真的是中国大部分中老年妇女的通病,陷入逻辑死循环,永远只说自己想说的,而不是说别人想知道的。
面对这样的证人,我想,主审观的心里也是非常无奈的吧按事实说话没错,重点是错在答非所问,自说自话。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任何想法和情绪都希望被看见、被理解和被接纳。如果没被接纳,就会让沟通无效,陷入逻辑死循环。倾听得到满足时,就不会答非所问。所以,沟通并不是只为了让别人了解你单方面的想法。
而这些沟通,在我们身边的亲密关系里和我们日常所面对的所有人和事里面,也都没办法做到完全的有效沟通。
因为有太多人,他们觉得沟通就是为了“说清楚我想说的话,让对方明白我的想法。”
但如果谈话双方都这么想的话,那么,两个人就会自说自话,都固执在自我的表达上,而完全不会听对方的表述,甚至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觉得对方都是错的。
例如我们和身边的人沟通,你会不会经常说这几句话:
“我知道你说的,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样的。”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这样的。”
“你说的对,可是我认为该这样才好。”
“你为什么不照顾一下我的感受呢?”
“为什么你总是这么固执?”
……
经常存在这样沟通经历的人,不仅说明对方没听你的话,更说明你也没听到他想要表达的,因为你的目的不是沟通,而是迫使对方接受你的想法。
这样的沟通如果发生在夫妻关系里面,两个人经常这么对话,那么,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两个人彼此就会感觉对方根本不懂自己,也没法去协商任何事情,逐渐就会对彼此反感,造成感情破裂。
如果是你,你还会和爱人继续这样沟通下去吗?
沟通有一个前提:你愿意理解去理解他,更愿意倾听他的想法,愿意走进他的内心,愿意给他爱、尊重、理解、体谅。
如果我们想要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就需要内心有这个预设。如果你的预设是纠正伴侣错误的想法,那这就不是沟通,是你站在老师的角色上去教育他,他心里自然就会不舒服,也会觉得你不理解他。
所以,好的沟通很简单,只要你愿意听另一半说话,去当一个倾听者,发现他内心真正的需求,去满足伴侣的内心需求。
当你这么做时,伴侣感受到了尊重,才会给你爱和在乎,他觉得你理解他,也就有了耐心,愿意听你说话,也去满足你内心的需求。
反观这一次孙杨妈妈出庭作证,如果她懂得去倾听和正确的回应,又或者主审官能给她一定的时间去阐述,她也就不会陷入逻辑死循环,最终答非所问。或许,事情的结果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