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五年级的外甥给我发微信,说第二单元的作文写了一下午都没写出来。我还挺惊讶的,外甥的语文成绩向来不错,怎么会被一篇作文难倒?
聊了一会我才知道,外甥不是写不出来,而是想不出什么新鲜的素材,又不想老是翻炒旧饭,自己把自己给难倒了。外甥告诉我,他去年写“我生病了,父母关心、照顾我”这样的事例不下十次,都快写吐了,没病都要写出病来。
更夸张的是,他有个同学写包饺子写了两年。的确,包饺子这件事可以套用到难忘的事,有趣的事,甚至是有意义的事。一材多用,这可是老师教的好办法。实际上这位同学一家是南方人,并不爱吃饺子,但吃饺子这件事太好用了,又容易拿高分,只好经常“吃饺子”。
我知道,外甥和他的同学陷入了严重的思维固化,这样的学生绝不是特例,而是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状况与我们目前的教育教学生态有很大关系。
01、如今的小学作文教学陷入了严重的“三化”模式化:作文教学制造新“八股”。
第一步—创设情境。第二步—命题指导。第三步—提示立意。第四步—教学写法。第五步—学生作文。第六步—教师批改。第七步—学生交流。第八步—教师总结。
学生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上的每一节作文课基本都这样,没有任何新鲜感。这种情况下,想让孩子喜欢作文课,喜欢写作文,真的是难为他们了。我曾听有些孩子私底下说过,作文课不用上,老师要讲什么我都知道,给我一篇范文照着写就行了。
浮躁化:作文教学流于“表面繁荣”,教师人为地追求“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片面理解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
学生的表达习惯受到限制,人人向范文看齐。小组合作探究流于表面,大家说的例子和范文的事例大同小异,基本都是模仿范文编造出来的,真实的例子孩子们不敢说,也不想说。模仿范文编个事例就能得高分,何必去冒险?
再者,小学生大多把写作文看作一个沉重的负担,为了快点解脱,普遍都会选择最简单、最轻巧的方式,能够套用的事例尽量套用。结果就是作文方式越来越单一越来越死板,写不出真情实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逐渐被磨灭。
机械化:作文教学缺失人文关怀,作文教学中的简单的“灌输”、“说教”、“训导”与“训练”,使作文学习失去了人文色彩。
一味追求作文教学的科学化,追求客观性、确定性和抽象性的目标,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把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情趣的作文学习变成了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丧失了作文学习本身的诗意、美好和人文的情怀,使教学失去了生命而暗淡无光。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老师们迫于教学成绩的压力,很多家长和学生也只认分数,大家也就默契地选择了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方法。
在这样的作文教学环境下, 学生的作文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读起来每一篇都似曾相识,要么故作姿态,要么无病呻吟,要么味同嚼蜡。
02、我们需要换一种眼光,构建新的小学作文教学体系观念的开放——作文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作文寻求做人的真谛,促使学生的道德成熟,身心成熟和文化成熟。作文教学要树立体验的课程观,互动的师生观,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观、生成的教学观和发现的学习观。
内容的开放——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
作文教学要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要拓宽学生作文学习领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扩大生活的感知面因为只有有了鲜活的生活,作文才会充满灵气和创意。
主体的开放——落实以人发展为本的关键
作文教学要确立学生作文的主体地位,要还给学生作文的权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身的主体认识、主体思维、主体作文的真实状况。
过程的开放——作文教学取得高效的关键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强调三中心(教师、教材、教室)和三环节(命题、作文、修改)。
现代的作文教学过程注重情境化、信息化、生活化。
评价的开放——树立学生作文信心的关键
传统的作文评价往往注重作文文本的优劣,而缺少对作文过程的评价;往往由教师作为评价的主宰,而鲜有把学生看作评价的主体;往往注重学生间的横向评价,而忽视学生个体的纵向评价。
现代的作文评价强调全程评价、及时评价和个性评价。要求评价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体验生活的过程、描绘生活的过程、习作感悟的过程和修改整合的过程。
03、构建全新的、开放的作文教学体系,是激发学生作文学习动力的关键要形成开放的训练体系,绝不能带有丝毫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我们一定要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依据各学段的教材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订出相应的训练知识点。
①明确教学目标 ,提高作文能力
收集材料的能力
第一学段: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语词。
第二学段: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第三学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整理材料的能力
第一学段:能理解已学词意和作用。用词正确,富有情趣。能从广播、电视、报刊中获得材料。能选择自身的材料。
第二学段:能理解中心句中的中心词。能审清浅显题目的范围,要求和重点。能将半命题补充完整。弄清事物的意义。能依据材料确定中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第三学段:能独立审题。立意健康、集中、有意义。能选择典型的材料。
语言表达的能力
第一学段: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第二学段: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三学段: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学会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修改文章的能力
第一学段:能听出句中的毛病。能改出句中的错别字。
第二学段:懂得修改的步骤。知道修改的方法。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第三学段: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文章展示的能力
第一学段:能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别人听。
第二学段:能积极参与各类作文竞赛,能编辑自己的作文选集,能踊跃交流自己的作文,大胆向报刊投稿。
第三学段:能积极参加文学社团活动,能制作自己的作文成长手册,能在网络平台上与人交流。
以课堂作文为基础,提炼作文训练点
全面考虑,重点把握,理解要求,发现训练点,有效整合。
如《我的朋友》这篇作文,教材中的要求是:
在同学中,在邻居或亲友中,你一定有自己形影不离的朋友。你对他最熟悉最了解。他是胖是瘦,是高是矮;是好动还是文静;是豪爽还是幽默……请用你的生花妙笔,把你少年朋友的外貌特点写出来。如果写的是同班同学,可以念出来,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要求中的第一句,体现了收集材料的能力;要求中的第二句和第三句,体现了整理材料的能力;要求中第四句,体现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修改文章的能力;而要求中的第五句,则体现了文章的展示能力。
根据这一提示和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要求,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的重点训练内容是人物的外貌特点,并且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由此,我们就可以提炼出本次作文训练点——描写人物外貌,突出人物个性特点。
在《连续观察日记》这道题目中,教材中的要求是:
可以观察一种小动物成长的过程,看看在这一段时间里它们的外形有什么变化?看看小动物是怎么活动的?
根据这一要求,我们也能从中发现这篇作文的重点训练内容是抓住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写出它们的活动状态。由此,我们也可以提炼出作文的训练点——“观察小动物特征,关注动物与人的情感。”
在《我不 》这道题目中,教材中的要求是:
有人说,我们要学会说“不”,譬如“我不哭","我不怕","我不是个坏小孩"等,总之,把你心里的话写出来"我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又可以提炼出作文的训练点——“通过人物心理描写,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③以作文训练点为依据,拓展作文训练面
根据作文要求,提炼出作文训练的知识点,这就为我们的作文指导提供了教学依据。
如果我们从作文训练的知识点出发,既可以忠实于教材中的作文题,又不拘泥于这些题目,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挖掘去寻找新的作文题目,或许这样的作文训练更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喜爱。因为这些题目真正地来自于他们自己的身边,是由他们自己来组织拟题的,而我们教师在这其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比如:
- 根据“运用语言描写,体现人物性格特点”,拓展训练的作文题可以是《我班的“小喇叭”》、《 ____ 的朋友》;
- 根据“描写人物外貌,突出人物个性特点”,拓展训练的作文题可以是《不一样的他(她)》;
- 根据“观察小动物的特征,关注动物与人的情感”,拓展训练的作文题可以是《我和 (小动物)的故事》;
- 根据景物特点,有顺序地写好游记,拓展训练的作文题可以是《春(秋)游 》;
- 根据“通过人物心理描写,反映人物内心世界”,拓展训练的作文题可以是《终于,我明白了》;
- 根据“读懂内容,联系实际”,拓展训练的作文题可以是《这是一本好书》;
- 根据“大胆想象,让思维自由飞翔”,拓展训练的作文题可以是《 遨游记》。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浮躁、机械、功利的作文课堂桎梏了学生的思维。我们教会了学生考试,却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实在是得不偿失。我们或许还没有办法完全打破现有的教学模式,但只要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不怕麻烦,勤于思索,敢于创新,我们一定能想到两全其美的办法,完善现有的作文教学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