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杀手不太冷》,但他离“恋童”也就半步之遥kiki的奇妙影院 2020-05-29 08:59:26
吕克贝松真应该感谢娜塔丽(玛蒂尔达扮演者)的父母,和观看试映的观众们,正是他们的努力,让吕克贝松在最后关头做了重新剪辑。让《Léon》从“恋童”的阴影中“解放”了出来。
不过知晓了原剧本居然安排了OOXX情节,不少粉丝还是崩溃了:
剧本上明明白白的写着:But,hell,how beautiful it is seeing them sweetly making love ...
这个锅没法甩给编剧,因为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是吕克贝松本人。
娜塔丽的父母抵制的还有一段镜头是,里昂走进浴室递浴巾给玛蒂尔达,玛蒂尔达故意将身体展示给里昂看。
娜塔丽的父母做的非常对,甚至还不够,因为在影片上映后,娜塔丽收到许多中年男人的信,不少人在信中赤裸的宣传:我在幻想和你的身体做爱。
那一年,娜塔丽和片中的玛蒂尔达一样,只有12岁。“每个人都对我说你看起来很性感,我没有朋友,那是我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年”。多年后,谈到《这个杀手不太冷》对她的影响,娜塔丽依旧满怀痛苦。
就算删掉了这些镜头,片中的性暗示仍然是明显的,为此我非常奇怪,所有的高赞评论,几乎都闭口不提这一点。
《这个杀手不太冷》在豆瓣的排名出奇的高:竟然是第四位,评分高达9.4,比IMDB评分整整高出0.9分。好奇之下,我查阅了另一部同样以12岁女孩作为女主角的名作,1997年的《Lolita》,豆瓣评分是8.2分,IMDB则只有6.9分。
到底应该怎么看这段“怪蜀黍”和“小萝莉”的感情故事呢?
一、在法国人眼里,12岁可能不算什么?吕克贝松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他是法国人,法国人在爱情上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前卫和先锋。
以法定结婚年龄为例,法国的规定是女性只要达到15周岁即可,比其他国家的年龄都要低。
而吕克贝松的第一任妻子,就是15岁开始与他同居,并在16岁结婚生育。
在《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剧本中,女主角玛蒂尔达的设定年龄原本是13或14岁,当选定娜塔丽作为女主角的时候,年龄又少了一岁,变成12岁。
可能少一岁多一岁对吕克贝松来说没太大区别吧?既然他能和15岁的女友同居,安排12岁的玛蒂尔达与里昂OOXX,也就不显得特别奇怪了。
但那是在法国,而《这个杀手不太冷》是吕克贝松进军好莱坞的作品,美国观众参加了内测,纷纷表示男女主角年龄差距太大,他们当情人实在令人不舒适。
当然,吕克贝松另有解释,他认为里昂的心理年龄只有12岁,讲述的是两个12岁少年的故事。
看到观众反映强烈,吕克贝松顺着势修改了剪辑,让两位“情人”的关系没来得及突破到身体层面,就遭到了警察的围捕。
12岁到底算什么年龄?这个问题在中国也是界限模糊的,有人表示,只要高于11岁以下就不算儿童了,但这个解释是牵强的,10岁和11岁、12岁哪有这么清晰的界限?
别说12岁,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鲍毓明性侵疑云”,当事人14岁的年龄都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在当事人的描述中,鲍毓明曾经用电影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正常的,不知道鲍毓明提到的到底是《这个杀手不太冷》还是《洛丽塔》?
《这个杀手不太冷》虽然在豆瓣评价超高,却没有任何主流平台购入版权进行播放,有新闻说它的4K修复导演剪辑版有望在中国上映,但我对它能过审不抱任何信心:除非把它剪成父女情。
这也是很多影评人进行评述的角度,他们不知道这些删减情节吗?我相信是知道的,我反正是没办法忽略事实用这个角度来解说,那是掩盖事实,胡说八道。
《这个杀手不太冷》确确实实是一部“恋童”题材电影,哪怕删减了镜头,这个事实也无法改变。
二、抛开争议,千面讨好的爱情童话《这个杀手不太冷》可以说是最成功的爱情童话电影,没有之一。
女主角玛蒂尔达12岁,出生于毒贩家庭,她叛逆、早熟、热情且冲动。每个女性观众都能在玛蒂尔达身上找到一点自己12岁时的投影。
就下楼买两瓶牛奶的功夫,全家就被警察屠杀殆尽,无助的她只能走到里昂门前,轻声祈求里昂开门让她进去,里昂思虑再三,终于把门打开。
一个是年仅12岁的小女孩,另一个则是超神级别的大叔杀手,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一目了然,里昂也就此确立了自己在“大叔控”圈的地位:谁不想要一个神情忧郁身手却屌炸天的大叔呢?
但里昂的心理年龄却不比玛蒂尔达大多少,这里就能预留出足够大的反转空间。物理上,大叔保护萝莉;心理上,却需要萝莉来慰藉,给大叔安全感。
这样,他们两就完成了几近完美的互补,成为人人羡慕的爱情童话主角。
里昂与玛蒂尔达的故事认同感这么高,跟两个人的处境关系非常大:两个人都是无家可归的人,这样处境的人在一起取暖,显得再合理不过。
他们的感情击中了现代观众的软肋:寂寞。每个男人都觉得自己是孤独的,深感能理解里昂的情绪。每个女人都觉得自己也曾像玛蒂尔达那样无助过,期望遇见能够保护自己的男人。
在这样的感情里,整个环境都是与他们敌对的:警察是坏的,合作伙伴好不到哪去,没有朋友,没有亲人,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有彼此。
我不想赘述他们的感情分析,其他高赞评论说的太多了。但我想补充一点,为什么我把它叫做“童话”?
因为倘若不是童话,玛蒂尔达将活在深深的悔恨中,她会在每天深夜里埋冤自己,为何会蠢到一个人冲到警察总部去挑衅,以至于武力值这么高的里昂都没能逃出。
她连复仇的对象都没有:坏警察头目已经跟里昂同归于尽了。接下来她要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
影片最后,玛蒂尔达将盆栽埋在草坪上,过不了多久她就会后悔:那株植物叫做银皇后,喜温喜潮湿,夏天大太阳很容易被晒死,需要养在半阴环境,这就是我们总能看到里昂在搬动盆栽的原因。而故事发生地在纽约,到了冬天,室外的低温也会杀死银皇后。
银皇后会用自己的死再次提醒玛蒂尔达:你这个12岁的小屁孩做事情真的是很不靠谱啊,里昂死的真的不太值了,连我也没逃过厄运啊 ...
但因为这是一个童话,我们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粗暴的结束掉这些问题:从此以后,玛蒂尔达快乐地生活在学校,展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三、杀手的高分之谜以上两点,第一点由于当时的传媒限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也没看过原剧本,所以可以搪塞过去。
第二点,可能是我太强求,毕竟那是1994年,我用2020年的视角来解读,也许不够公平。
除开这两点,《这个杀手不太冷》对角色的塑造,是空前成功的,它同时也开创了新类型的枪战动作片,深深影响后面的动作电影。
这可以解释它长期高居豆瓣第四名,评分高达9.4分的原因吗?显然是不够的。加上吕克贝松的光环也不够。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泰坦尼克号》上,这部电影豆瓣评分9.4分,IMDB只有7.8分,相差甚远。
这可能是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差异,无论是1994年还是1997年,甚至到了2020年,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崇尚集体主义,忽视个体感受的社会。
这种差异也反应在《海上钢琴师》上,豆瓣9.1分,IMDB8.1分。我们对这种个体自由、爱情自由的虚构题材要比欧美热情许多,可能是缺什么就喜欢什么?
反过来,我们对挖掘人性之恶的题材,对反讽题材就远远没有欧美人民来的热情。例如《搏击俱乐部》和《低俗小说》。
这么一想,似乎就能想通了。假设将整个社会的心理年龄当成一个人,我们大概是个25左右岁的年轻人?因此我们还比较愿意相信童话。
美国是个35岁的青壮年,喜欢满口脏话,作风自由散漫。法国则是位45岁的风骚大叔,因此喜欢萝莉,且无视世俗道德压力。
只是一旦想起文章最开头的那段安排OOXX剧本,我可能永远都无法接受这个童话,还不如明明白白的把它当做一部禁片,这样人们会带着警示的心态去欣赏它,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堂而皇之,理所当然。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