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在宋代,出个远门到底有多难?原创 大话说史 2020-06-01 11:23:24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曾经在互联网上爆火,点燃了人们对于外出游玩的向往。在交通高度发达的当代,出个远门当然不是难事,古人期望中的朝发夕至已然成真。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古人来说难免显得奢侈,古人出远门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随意,今天我们就看看在宋代,出个远门到底有多难。
有宋一代,“右文”国策带动了科举制的兴盛,大批的学子开始游学,进京赶考,而商品经济的繁荣更是促进了人口的全国流动,人们外出远行成为了很常见的事情。但是在古代,出门远行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不仅需要充足的路费,还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达目的地,并且在路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但是迫于生计,人们又不得不出门。古人出远门,并不像现在一样拿着手机就能解决衣食住行,他们出门第一步,就要收拾行装,就是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包袱。行装中的物品以换洗的衣服为主,但是还必须要带上蓑衣和药品,行人带蓑衣,自然是为了防止雨淋感冒,那么为何要随身携带药品呢?
无论经商、游学还是因公外出,人在旅途,就难免会水土不服,感染疾病,如果是在医疗条件好的地方,求医问药自然不是难事。但是如果在荒郊野外病倒了,那就面临着“客途猝病,医尤难”的境况,出门在外,就算是极小的突发疾病也可能是致命的。宋人为了防备旅途中的风险,已经开始编撰医书,诸如《旅舍备要方》等都是行旅途中的必备指南。
除了雨伞和药品,在宋人出门的必需品中,指南针、地图和拄杖也是必不可少。宋代是地图的大发展时期,山川、河流、城市、交通都有地图存世,广泛流行的城市地图给人们的外出提供了极大地方便,《朝京里程图》便是明证。此外,指南针在宋代开始出现,宋代中期已经在航海业上得到应用,“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拐杖和地图一样,也是宋人出行时的必备工具,如果需要徒步,借助拐杖能够帮助人节省力气。
旅费在宋代又称路费或者盘缠,宋人出门,虽然已经有纸币可以携带,但是金银依然是旅途中的硬通货。出门在外,风餐露宿自然是过于艰难,路途中的生活供应以及打点住店的钱仍然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因为所需路费数目较大,需要经过一番筹备。
在路费的筹集上,家境尚可的可典卖田地房产,温饱线上的可以向亲友求助,多方筹集,而那些家境贫寒的人,往往会向富人借贷,“缙云何丞相在布衣时贫甚,将入京师,无以为资,往谒大姓假贷”。出门在外,如果没有足够的钱粮做支撑,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到达目的地则更是难上加难。
宋人普遍认为出门在外是不寻常的事情,离开陌生的环境往往会有不可预知的风险,因此会有行前祭神的传统,称为“祖道”。祖的地点在大门之外,如同今天的送客送到大门外一样,祭品一般是黄羊或者黄狗,跪地之人会为即将出门的人祷告,祈求一路平安。即将出门的时候,还会挑选专门的吉日,为的就是求一个心安。
宋人外出,亲朋好友往往会送行,在城门外或者是郊外设送行酒宴,颇有慷慨悲歌的意味,剑未佩妥,转眼已是江湖。在宋人的眼中,自古伤情多离别,无论是亲人离别,亦或者朋友送别,多有不舍之情,柳永一首《雨霖铃》,将男女分别相思之情千里相寄的场景写的感人肺腑,由此可见临行送别在宋代的流传之广泛。
有宋一代,遍布全国的交通网已经形成,从京师汴梁向全国各地延伸,给过往的人们提供便利,道路沿线虽有众多驿站,但却是为达官贵人提供,行旅之人自然是无福消受。宋人常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有轿子、马和驴,轿子需要六或八人抬,无论是租轿的费用,还是雇佣轿夫的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因此不适合长途旅行。
骑马虽然可以彰显身份,但是宋朝马匹短缺,非有官职在身的人不可骑马,违反者甚至还会交官府治罪,因此出门在外的人们大多骑驴。与骑马相比,骑驴的行走速度和身份虽然不如马,但是在崎岖的道路上会很稳当,沿途还可欣赏风景,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你可别以为出门在外的旅途生活是诗情画意的,恰好相反,不仅略微枯燥,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在宋代的行旅过程中,旅客除了要在外出之前祭拜行神、道神,在路途之中也要求得神明保佑,但这仍然不免会身陷危险。
在陆路行旅之中,车辆破损以及驴马受惊,导致旅途中断,都是十分常见的。车辆的工艺复杂,况且长途旅行的车辆往往都是连续行驶,更容易损坏,在宋代的石刻画像上就可以看到车辆在左桥上行驶,车轮脱落坠入水中的画面,因“道路多石,伤车折轴”而导致的交通事故也是不胜枚举。乘船同样如此,也有风浪和触礁之险,人力难以控制,即便稳定性较好的船舶,遭遇暴风急浪,也难以避免船翻人亡的不幸事故。
此外,在行旅之中,由于饮食不当而导致身患疾病,“忧郁生疾,疾困而死”,客死他乡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史书上提及的客死、客葬,都以同样的事实体现出了古代行旅生活沉郁阴暗的一面。古人讲究落叶归根,魂归故里,如果因为行旅事故而客死他乡,死者的墓碑便是“远乡土碑”,客魂漂泊异乡而不能归故里,是远行者的莫大悲哀。
除此之外,在跋山涉水的艰险上,翻山越岭有滑下山陂,摔入深渊之险,更有遭遇毒蛇猛兽之危,因此人们在经过人迹罕至的地方时总是提心吊胆。《老子》书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显然虎患是陆路行旅的主要危难之一。在宋代,老虎在京师以外的各地方均有分布,常有肆虐于行旅之道的“大虫”伤人性命。
出门在外,饮食和住宿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宋人的饮食大致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自带干粮和水,二是在外面饮食店或者是旅馆中饮食,前一种多见于短途,后一种多见于长途。但不管长途还是短途,水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炎热的夏季,如果行人找不到水,很有可能中暑乃至干渴而死。宿息之处,一般有驿馆、旅馆和寺庙,驿馆为官方提供,寺庙又是难得一遇,因此宋人在旅途中多喜欢住客店。
但是行旅者出远门一般带有贵重物品,而这多为盗贼所惦记,在荒郊野外,甚至还有黑店打劫过往行人的现象。行旅盗窃严重阻碍交通的发展,有时甚至“道路张弓拔刀,然后敢行”,。旅途中遭遇劫掠,是很多人行旅生活的经历。水路行旅也不安全,由于舟船与外界相对隔绝,再加上行旅者不能主宰航程,安全更是难以保障,于是出现“尔来盗贼往往有,截杀贾客沉其艘”的情形。
有鉴于此,宋代官府极为重视道路治安情况,各州府均有专门负责巡捕盗贼的治安网络,为了保护过往行人安全,宋朝实行关卡制度,防止盗贼流窜作案。此外,对客店接待客人投宿也有着制度规定,如果旅店发现“行止不明之人”,必须要“仰密来告官,或就近告知捕盗官员”,如果客人在旅店生病,更是要及时救治,官府还会供给财物。
行旅生活百味,个中滋味只有亲历者才能知道,虽然旅途艰辛,乃至风餐露宿,行路实难,但是宋人却都会对未来保持乐观的精神,“由来人事何尝定,且莫骄奢笑贱穷”,这两句诗恰巧表明了宋人对于自身命运主宰的渴望。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科举制更是打开了寒门通往上层社会的通道,行路难,但在行路中的宋人却是幸运的。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