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经典致敬者 2018-11-04 18:49:07
米芷萍丨文
无论在民国时期作家还是五四作家的搜索中,都没有他的名字。甚至有人称他不是中国的作家。他就是:木心。
木心先生是特殊的。就连陈丹青先生也亲口承认过,木心先生放在任何一个时代,他都是出类拔萃的人,都是一个很特殊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他被称为一个“局外人”的原因之一。 他的特殊性不只在于他的那些经历。主要在于他的唯一性。
陈丹青曾说过: 艺术家是天生的,学者也天生。 “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谓“天才”,而是指他实在非要做这件事情,什么也拦他不住,于是一路做下来,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这种想要做事拦也拦不住的,有人称为固执与倔犟。 这两个词大多数被认为是贬义词。被认为是撞了南墙还不回头,还要继续擦干泪和血的冲动。 但只有真正在正确的事情上的坚持,才被人认为是理智。 而这个正确的评判标准之一,就是成功。 也就是说一切没有成功的事件,在此之前,大多数外人还会认为这是冲动与不正确。然后就有了游说,和劝导。 心中历久弥坚的坚持,如信仰一样,那是任何一切形式的“摧毁”都不能让我们改变的。 正如木心的那句: 我不!
有一部关于他的记录片中有一个片断,是让人看了眼中有泪,心中有伤。 木心先生在给一群人上课。他谈到雕像的问题。大概话为: 我死后可不要给我修雕像。那可苦了我。因为要想我的手要摆在哪里。手里要不要放上一根烟。可不要给我放半根抽过的烟。 底下的听课者,哄堂大笑。他也看着他们笑。 这表面是一句玩笑,打趣的话,包含了太多的心酸。 2001年,《上海文学》,刊发木心的《上海赋》。据说作家陈村读完木心的文后这样说:“我这辈子读过无数中文,结识许多作家。毫不夸张地说,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见到的活着的中文作家中,最是优美、深刻、广博。”
但很多读过木心文的人都最初有这样的感觉:有人说他的文章很奇,特,而且读不懂。比如《晚来欲雪》。他用数字起了小标题,就是从一到三十九。例举如下:一 刘勰,司空图,他们的菜比菜还好吃。当今的文论家做出来的菜,比菜单还难吃。 二 农夫有一条牛,一匹马。 某日早晨,发觉牛被偷走了,因为牛棚的门没有锁。 耶稣说: “你从今以后,要将马厩的门上锁。” 农夫说: “人家偷牛,与马有什么相干。” 三 有时,也觉得人生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那是我自己心情欠佳的缘故。 有时,又觉得没有一行波德莱尔中我的意——那是我心情很坏的缘故。 四 “礼”,是中国人际关系学的精髓之所在。不幸孔丘对“礼”的阐扬和实践,在目的论与方法论上整个儿错。
《一》中的前两个名字就让我陌生,为此还在网上找了相关介绍。 刘勰:刘勰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他要求作家要大胆的创新:“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继承。所谓“通”,是指文学的常规:“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文学创作只有通晓各种“故实”,才会“通则不乏”(《通变》),“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 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有可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获得长足的健康的发展。 他提出的大胆创新,是不是就影响了木心,而直接或间接让木心的文“奇”、“特”呢? 而刘勰那句: 事为简为上,言以简为当。 让我瞬间明白为何木心写:“他们的菜比菜还好吃。”
司空图:晚唐诗人、诗论家。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 宋代苏轼说:“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这字里行间除了夸赞就是敬佩之意。能让大文豪苏轼给出这么高评价的,必然是翘楚之人。 刘勰,司空图,他们的菜比莱还好吃。 这一句话,两个人历史背景清楚就不难懂为何木心为什么这么写了。而后一句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他应该是认为在他那个时期的文论家没有比刘勰和司空图更让他欣赏的了。
在《二》中: 我的理解是:耶稣是在提醒农夫,可农夫是真应了小标题《二》。 木心是在表达农夫的愚钝吗? 《三》中: 波德莱尔又是我不知道的人,只好又去查找。 波德莱尔: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诗人。波德莱尔用作品奠定了这一文学分支的基调:摒弃传统,独辟蹊径。他从自己的创作出发,在诗歌题材上大胆创新,选取城市的丑恶与人性的阴暗面,并且具有在声光和色的背后捕捉事物秘密的才能。 波德莱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时刻都有两种要求,一种趋向上帝,一种向往撒旦。对上帝的祈求或是对灵性的祈求是向上的愿望,对撒旦的祈求或是对兽行的祈求是堕落的快乐。 正是他的这种认为才有了木心的那两句话。 《四》: 孔子被称为圣人。而木心竟然写孔圣人在“礼”目的论与方法论上是错误的。 为了弄清楚原因,我又去查孔子的“礼”。 孔子要恢复的礼,是西周的礼。克己复礼。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道德、政治的最高理想,而“礼”是“仁”的外在体现。他认为所有人都应该等差有序,贵贱有等。恪守自已在社会和个人家庭中的职责。 而木心在追求人人平等和自由的时代,当然对孔子的这种“礼”不敢苟同。 孔子讲究依礼治国,而现今社会是依法治国。又进一步证明木心的分析和结论还是有道理和依据的。 从《一》到《四》的字数不过200字,但却引出很多人物。如果就像我一样对这些人物一无所知,那是根本读不懂木心的所指所意。 木心不只想让我们读他的文章,他更是让我们去了解他文章中所提及的各种人物,由人物再追其所生活的年代和历史。 如果读懂木心的书,就是相当于了解了中西方的一些人物和历史。 想念,而无梦,未别,已走远。
当我们想真正了解这个人时,他已不在。当雨季来临,当夜色只剩下灰与黑,我们的心中也只剩下他。那些念念不忘啊,爬满了心房。 他有些文中字里行间,是谦狂与倔犟。 此时,这两个词语不再是贬义之词。因为它们于木心而言,是温柔,是敬佩,是仰望。 连他自己都说: 过多的才华是一种危险的病。 的确如此,他已患病。但病痛的不是他,是知道他有此病的人,比如我们。 他定会想,说话好好说,写字好好写。怎么竟说些让他人不懂的话。其实,你,我,他,都懂。但懂的人,未必愿意都说出来,比如他。 他哼了一声,带着不屑与否定的笃定。 “真想不到俄罗斯人会这样的可爱,这了不起的狗崽子兔崽子普希金。” 我真想不到,此话竟然出于他口。但转念一想,还真就只有他能说出口。 对,骂也是爱的一种体现不是。那些他骂的,骂他的人,就当爱吧。因为没什么比爱更能让人喜,让人痛的了。 世人哪有一人像他啊。这种唯一,这种特别与特殊,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我喜欢木心的文章!虽然我现在还不是百分之百真正的揣摩出他真正的所指,但我想很多人如我一样愿意慢慢去学,去读,去懂。
(文章转载自网络,侵删)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2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