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保留地址
文言固定句式的特点和翻译原创为哲游天下2020-12-12 08:30:56
固定句式,又叫“固定短语(词组)”或“固定结构”。固定句式是指文言中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其用法和格式已经形成固定的形式,成为大家公认的习惯用语。这种凝固结构的中间或后面可以加入词、短语,使句子结构更加完整。这种凝固结构在句子里一般可以当作一个整体来解释,翻译时也有固定的意义。如果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固定句式,有时就能快速准确答题。前面也有不少的例子,下面再举一些。
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办法、无法、没有什么人、没有什么用(拿)来……的、不能”等。例如: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不能恬淡寡欲就没有办法(或“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有办法(或“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或“不恬淡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明,形使动;使······明确、坚定;远,形作名,远大目标)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我如果没有祖母,不能活到今天;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终:使……结束),
(3)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取乐的,请让我用舞剑来取乐。(“请以剑舞”后承前省略谓语“为乐”)
(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家里贫穷,无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致,取得,这里指买到。假借,同义复词,借。状语“于藏书之家”后置)
2、是故,以故,是以,以是,是用,译为“因此,所以”。例如: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不必:不一定)
(2)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荆轲刺秦王》)――(秦王)正处在危急时刻,来不及召唤台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能追赶秦王。
(3)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众人都昏醉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是以”即“以是”,宾语“是”前置;见,表被动)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所以,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广泛阅读各种各样的书。(因,连词,于是)
(5)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左传·成公十三年》)――楚王厌恶他们反复无常,因此公之于众,用来惩罚那些前后不一致的人。(不谷,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指楚王。壹,数词作动词)
3、为……所,为所,见……于,均表被动,可译为“被”。例如:
(1)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现在如不赶快前往,恐怕就会被曹操抢先。(“所”后面的形容词“先”活用为动词:抢先)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清·沈复《童趣》)——舌头一伸,两只小虫都被(它)吞掉了。(译文应补出省略的施动者“它”)
(3)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我将永远地被有道德修养的人取笑。
4、……之谓也,其……之谓也,均表判断,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恐怕、难道)说的(就)是……吧(吗)”。例如:
(1)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夫子之谓也”,既是宾语前置句,又是判断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谓,动词,说;用“也”表判断)
(2)俗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啊。(我之谓也,即“谓我也”,宾语“我”前置。“莫己若”即“莫若己”,宾语“己”前置)
5、是……也,斯……也,此……也,典型的判断句格式。“是”“斯”“此”均为指示代词,在句中作主语;“也”,语气助词,表判断。可译为“这(就)是……呢(啊)”。例如: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赤壁赋》)――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啊。(造物者:大自然)
(2)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这确实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
(3)此何声也?(欧阳修·《秋声赋》)――这是什么声音呢?
6、以为,是一个动词时,译为“认为”;“以为”之间插入其它词语,称为“以……为(动词)”的格式,可译为“把……作为(当做、看作)”(此时“以”是介词);也可译为“任命……为”(此时“以”是动词)。例如:
(1)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秦国。
(2)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过秦论》)――把天下当做一家私产,把殽山、函谷关作为宫墙。(六合,天地四方,即“天下”)
(3)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于是任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
7、然则,表承上启下的连词,可译为“既然如此(这样),那么……”或“那么”等。例如:
(1)然则何时而乐也?(《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却永远不会满足。(厌,通“餍”,满足)
(3)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那么,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
8、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表示凭借或手段,可译为“用来……的(方法)”。例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隆的原因(判断句)(2)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我知道用来对付你的方法了。(距,通“拒”,抵挡,抗拒)
(3)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召公谏厉王弭谤》)――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大概就是用来使(百姓)财物衣食丰富的办法。(也:表判断;阜:动词的使动用法。其:语气词,表推测)
9、虽然,可译为“虽然这样”和“即使这样”。例如: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这块土地,希望始终守住它,不敢交换。
(2)虽然,公输盘为我云梯,必取宋。(《公输》)――即使这样,公输盘替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下宋国。
10、“……孰与”“与……孰”和“孰如”“孰若”
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表询问或反问语气。只表比较时,可译为“与(和、跟、同)……相比(比较),谁(哪一个)……”,“比……怎么样”等。表示比较之后进行取舍时,可译为“倒不如”、“还不如”、“不如”或者“哪(里)比得上”。例如: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zhǎng)?”(《鸿门宴》)——沛公说:“你跟项伯比,哪一个大?”(少长,偏义复词,义在“长”)
(2)吾与俆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与俆公谁漂亮?
(3)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当面受到赞誉,还不如背后无人诋毁?(“于前”、“于后”,介词结构后置)
11、“奈何、如何、若何”和“如……何、奈……何、若……何”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前者可译为“为何、为什么、怎么、怎么办、怎么样、怎样”等。后者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奈、若”的宾语,可译为“对……怎么办”、“把……怎么样(办)”或“怎样对付(对待、处置)……”。例如:
(1)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2)奈地坏何?(《杞人忧天》)——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把······怎么办)
(3)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或译为:怎样对付太行、王屋两座大 山呢?)
(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非常震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呢?”(为,介词, 对;之,代词,指项羽欲击刘邦之事)
(5)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痛苦平静后(再)回想当初的痛苦,那是怎样的痛苦啊!(何 如,即“如何”)
(6)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史记·滑稽列传》)——巫婆、三老不回来,怎样对待他们呢?(或“对他们怎么办?”或“怎么办呢?”)
12、其……乎,表示诘问,译为“难道……吗”;表示揣测、估计,译为“大概(恐怕)……吧”。例如:
(1)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做儿子的想为父母报仇,做臣子的想为国君报仇,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
(2)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与妻书》)――恐怕会常常在梦里见到我吧!
13、岂(宁、庸、其、独)……哉(也、乎、耶)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岂、宁”等都是语气副词,常和“哉、乎”等疑问语气词搭配。可译为“难道……吗”、“哪(哪里、哪儿)……呢”、“怎么……呢”。例如:
(1)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吗?
(2)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荆卿难道不打算赴秦了吗?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知:管,过问;师:名作动,学习)
(4)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况且,公子纵使(纵然、即使)轻视我,抛弃我,使(我)归降秦国,难道不怜惜你的姐姐吗?(轻:形作动,轻视,看不起)
14、不(亦)……乎(哉、耶)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不亦”连用,表示反问,常和“乎、哉”等疑问语气词搭配。可译为“不是……吗”、“不也是…… 吗”“难道不······吗”。例如:
(1)人不知而不蕴(yùn),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吗?
(2)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我射箭的记忆难道不精湛吗?
(3)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河中石兽》)——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地方寻找,不是更荒唐吗?(颠,同“癫,精神错乱,失常”)
(4)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彭祖如今独以长寿出名,一般人与他相比,这不是太可悲了吗?
15、得无……乎(耶、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有揣测怀疑的语气。“得无”有时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常和“乎、耶、与”等疑问语气词搭配。可译为“莫非是……吗(吧)”、“ 该不会……吧”或“能不……吗”。例如: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欢偷盗吗?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16、“何(奚、安、曷)以……为(哉、也)”和“何……焉为”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何、奚”等都是疑问代词,“为”表示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哪里(哪儿)用得着……呢”、“哪用……呢”“还要……干什么呢”等。后者是“何以……为”的省略,可译为“为(凭、根据)什么(要)……呢”、“怎么……呢”“有什么……呢”等。例如: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第一个分句用“也”表示判断)
(2)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或“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奚以”即“以何”,宾语前置句)
(3)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4)何以汝见为?(《苏武传》)—凭什么要见你呢?
17、“何……之有”和“何……之为”
既是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又是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前者等于说“有何……”,可译为“有什么……”,其中“有”是谓语动词,“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后者“何”是前置宾语,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为”,句末疑问语气词。例如:
(1)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过错呢?(“何罪”是“有”的宾语;“之”,助词,提宾标志。)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左传·殽之战》)——秦国就是天礼,还报答什么恩惠呢?(“何施之为”即“施之何为”,宾语倒装句)
18、无乃……与(乎、耶)
表示测度语气的疑问固定结构。“无乃”有时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常和“乎、与、耶”等疑问语气词搭配,表示委婉的语气。可译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岂不是……吗”。例如:
(1)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là)谬乎?(《报任安书》)――如今少卿却教导我要推贤举士,这岂不是跟我私下的愿望相违背吗?
19、且夫,当
基础练习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
3、若躇步跐舞,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5、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谏厉王弭谤》)
6、是以事行而不悖。(《召公谏厉王弭谤》)
7、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8、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9、身直为闺閤(ɡé)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10、你行走跳跃、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欧阳修·《秋声赋》)
真题训练
(一)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啖,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崔曰:“此症何碍于食?”遂命之食。(2003年上海卷)
译文: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非桀(夏桀)其孰为此?(《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1995年上海卷)
2、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2002年全国卷)
3、何用姓字为?(后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2004年上海春季卷)
4、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宋史·徐勣传》)(2004年江苏卷)
5、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唐·孙樵《书褒城驿壁》)(2005年浙江卷)
6、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后汉书·邓寇列传》)(2006年天津卷)
7、闻同类之相 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明·方孝孺《蚊对》)(2006年浙江卷)
8、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元史·列传第六十二》)(2006年重庆卷)
9、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明史·李东阳传》)(2007年重庆卷)
10、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宋史·廖刚传》)(2008年全国卷Ⅰ)
11、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唐·李翱《杨烈妇传》)(2008年上海卷)
基础练习参考答案
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广,形使动,使······广大,增长;志,名作动,立志3、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担忧地会陷下去呢?
4、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固定短语“无以”,由动词“无”和介词“以”组成,可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无法,不能”)
5、因此,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的人应开导他们,让就无法他们讲话。(为川者,为民者:均为“者”字结构。宣:疏通,疏导)
6、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
7、这就是我(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此……也”,典型的判断句格式。也,可不译)
8、这实在是(我们这些)后死的人的羞耻啊!(“斯……也”,典型的判断句格式)
9、我只是个宫禁中的宦官,怎么能够自身引退山林过隐居生活呢?(用固定结构“宁……耶”表示反问。宁:难道,怎么。直:只是)
10、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就是那秋气的余威。(所以,表凭借。乃,表判断)
真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怎么办?(或译为: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对此该怎么办?)(用固定结构“奈……何”表疑问。“奈何”就是“如何”,意思是:对……怎么办、把……怎么样或怎样对待等。这和《鸿门宴》中的“为之奈何”的“奈何”意思相同)
(二)1、不是夏桀,谁能做出这种事情呢?(用固定结构“非……其孰”表示反问)
2、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其……之谓也”既是固定句式又是宾语前置句和判断句。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就)是……吧(吗)”。“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也,表判断]
3、为什么还要知道姓名呢?(用固定结构“何……为“表示反问,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为”是疑问语气词)
4、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用固定结构“岂……哉”表示反问,“岂”是语气副词,句尾常有疑问语气词“哉”“邪”“也”跟它配合,可译为“难道”“哪”“哪里”等)
5、(宾客)都是晚上到达早上离开,难道(怎么)会有爱惜之心吗(呢)?(用固定结构“宁……耶”表示反问,“宁” 相当于“岂”,作“难道、怎么”讲,意在否定)
6、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用固定结构“无乃……乎”表示测度的疑问语气。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听到同类之间互相残害却置若罔闻(好像没有听到),(这)难道是先人后己的君子之道吗?(用固定结构“岂……耶”表示反问。
噆 ,读zǎn,咬、叮,引申为残害。“岂”前省略了主语“此”,译时应补上)
8、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固定结构“以……为”中的“以”是介词,“为”是动词)
9、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固定结构“自非”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不是”“要不是”等。这和《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中的“自非”意思相同。时间名词“日”用在动词“理”之前,活用为状语)
10、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或“要解决这个困难”)不如屯田。(固定结构“莫若”,可译为“不如、比不上”。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11、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1分)(固定结构“虽然”中的连词“虽”有“即使”之意,指示代词“然”当“这样”讲。固定结构“若……然”中的“若”是动词,“然”是指示代词,译为“像……这样”)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3人回答
|
来自- 保留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