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喜马拉雅FM余秋雨的精品课《中国文化必修课》
编辑丨蒋鑫
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大的弱点,叫较少公共意识。从公共空间来说,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大的弱点。
第二个弱点是较少实证思维,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弱点。这个弱点和公共意识相比,它的问题一点不少。某种意义上,可能会更大一点。它指的是什么呢?
这个话是华裔的历史学家,叫黄仁宇教授那里得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启发,他是这样讲的,他说中国文化在思维逻辑上最大的毛病是缺少数字化管理。
他的著作刚一发表的时候,我们好像不太了解他指的是什么,甚至我们翻译“数字化管理”的时候,还翻译成“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这样很勉强的说法。
但是,现在我们全民都知道数字化是怎么回事了,我们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了,我们就明白黄仁宇教授指的是什么了。
什么叫做数字化管理的缺失呢?黄仁宇教授,认为缺少数字化管理是很多像封建观念、保守主义、极权主义等等毛病当中的一个基座。
譬如,在朝廷上皇帝决定要不要打这个仗,大臣们痛哭流涕地都在讲忠和奸,都在讲我们朝廷多么重要,对方多么的糟糕等等。
却很少有人说:我们这个地方现在有多少兵,我们有多少粮食,我们库存银子有多少。这就叫数字了。
而且数字不能空讲,要讲得非常实在。我们从那儿调过来,调过来的道路是多少里路,要走多少天,押送队伍需要多少人,这个叫数字化管理。
但是我们朝廷上更在乎的是,那些慷慨激昂或者痛哭流涕的声音,忠和奸比什么都重要,比数字重要,甚至于比真假还重要。
因为数字可以决定真假,这件事情能做不能做、是真是假,都是由数字来标明的。这一点呢,在中国历史上历来不重视。
但是由于欧洲比较早地进入了科学主义的启蒙,当科学主义启蒙出现以后,就已经开始摆脱了这种毛病,就是所谓假大空的毛病,也就是进入到数字化管理了。
举个例子,以前有些报纸上写,粮食亩产20万斤、一天能够炼多少万吨钢、15年赶上哪个国家、20年赶上哪个国家,都是数字。这些数字没有被管理也没有被实证,数字未被实证就不是我们今天的数字化的要求了,就是胡言乱语的数字了。
大量存在的非实证思维黄仁宇教授,为了说明我们经常遇到的这种数字化失控,他举了几个例子。他举了一个明代朝廷的原始资料叫《明实录》,明朝的明,实际的实,记录的录。
实录照道理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但是,他说嘉靖年间记录有一次铸钱,有9500万管,它是写在这个《明实录》里边了。这个数字——一次铸钱9500万管,是明代200多年前铸钱的总数的十倍以上。这个数字是完全失控了,简直就叫乱写。
他举了很多很多这样的数字以后,惊讶的不是乱写,惊讶的是,《明实录》写上这些以后,任何奏报者、统计者、记录者、抄录者、核对者、校订者和查阅者,全都毫不在乎。
黄仁宇先生又在明朝的档案里边找到,全国军屯的粮食居然在1505年到1518年这整整14年间,粮食的数字都是104万又158万旦,十四年每年都一模一样,一旦不多,一旦不少。
那么大的国家的粮食储存,十多年间,每一年可以一旦不多、一旦不少,那只有一个结论,就是后面所记录的全部是抄14年前的数字,完全没有经过调查、没有经过实证。
这就证明了,我们中国文化在数字化上的一个大弊病,就是数字化失控。黄仁宇先生找的是《明实录》和明代的国家档案,国家档案都可以那么乱写,乱写的时候的严重性就是,一大批的阅读者、校对者、查阅者发现问题毫不在乎,而且也不把问题当问题。
可见,我们的文化在这方面还是个盲区。除了前面提到的公共空间是个盲区之外,实证思维也是个大盲区,这个盲区我们需要重视起来。
关于主播:
人类创造的财富有两种,物质与文化。物质财富只能血缘继承与个人创造,而精神文化却可以通过语言,跨越时空与血缘的阻碍,让地球上任何一个人就能获取大师的财富。
余秋雨用260堂中国文化课,从百家争鸣的儒释道讲起,连接唐宋元明清的思想文化,涵盖古今文化大师,并将现代中国文化置于全球性视角考量。
关于喜马拉雅:
随时随地,听我想听!4.7亿用户的共同选择,听段子听小说听新闻听音乐,就用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