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使用微信账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王悦

朴弟

赵珺琦

王佳慧

八5霍程

徐灵丽

查看: 316|回复: 1
收起左侧

[综合技巧] 如何养成持续写作的习惯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5 名

发帖:NO. 15 名

在线:NO. 4 名

陆小凤 发表于 2018-11-15 09: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天空便利贴:这里是语文的天堂,也是文学的乐园。如有原创或喜欢的文章,可推荐发表,供坛友欣赏提高。您的热情和才华是天空论坛最大的财富。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摩登虎点头玩 2018-11-14 18:15:10


“每个人都应该养成持续写作的习惯”,这几乎成了一种口号,每一个追求进步的人,听到这种口号,都会不由自主地点点头。持续写作的好处固然有很多,也的确有数不清的人从中获益。但是,能否容我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对“每个人都应该养成持续写作的习惯”之前和之后各问一些问题?毕竟,从理论上来说,世界上不存在“毫无理由而且每个人都必须要做的事情”,也不存在“想都不想提手就做还能一直做好的事情”。
问在“持续写作”之前的问题是:真的是每个人都应该养成写作的习惯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写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古典在“得到”的专栏《超级个体》中有一篇《人人都该学写作》,将写作的目的分成了以下三类:
第一,自我表达。即使从理智上接受了“地球少了谁都照转”这个事实,人也还是需要验证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以及这种存在的意义。
第二,升级思维的方式。写作比说话能够呈现更多的、更丰富的信息,因此更加需要注意表达上的严谨和自洽,让人能够把问题想得更深。
第三,传播个人影响力的方式。文字能够把人的思想和观念固定下来,从而使得传播个人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劳永逸”的事情——观点的传播者不必一次又一次地亲自宣讲,文字可以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在此基础上,让文字变成“付费才可以阅读”的商品,那么影响力就将直接变现。


从上述理由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的种种好处……不,似乎……与其说是“写作”的种种好处,不如说是“文字”的种种好处:即使写出来的东西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没有开头结尾没有起承转合也一样可以做到以上三点。因此,大多数人所谓的“持续写作”,更加准确,也让入门者压力更小的说法其实是“持续用文字记录”——不论是现实中的事件还是头脑中的思考过程,都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通过文字记录,将原本在大脑中模糊的,不成形的思绪整理出来,使之能够为外人看见、理解,文字就给人带来了自我表达的可能(之所以是“可能”而不是“必然”,是因为:首先,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文字运用能力并不足以让他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还有很多时候,写的东西就是没人愿意看的,因此“自我表达”的实际效果也就打了折扣,甚至趋向于零。);通过将现有的思路整理成文,释放大脑的思考空间,人得以在已经固定成文的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也就得以提升自己的思维,最终实现思维的升级;通过文字,让本来只在头脑中的,或者只能讲给一两个人听的东西可以为更多人所知,就传播了个人影响。


总之,持续用文字记录心中所想,是持续写作的起点。就算写的东西在当下看来不是“思考”而只是“思维的碎片”,将之记录下来也有利于清空大脑,为写作者提供自我观察的机会,同时让原本只是碎片的思维有机会系统化,今天的“思维碎片”也可能成为今后的写作素材。不论如何,先将自己想到的记下来。在记录的过程中有新想法(这很可能发生),自然可喜可贺;如果什么都没想到,也不必心急。
从“写作能够记录自己的思维,为日后的思考提供基础”这个方面来说,人人都应该写作,这时的写作不是为了发表,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想得清楚一些”。
只要能让自己想得清楚一些,写作的内容甚至可以不是原创的,因为单纯将听到的、看到的复述出来也有助于思考。这里最典型的就是文献综述和读书笔记。这两种写作都是将他人的思考成果按自己的需求提炼,从而实现自身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体系化,原创性根本就不是这两种写作的出发点。
因此,刚入门的写作者不必有心理障碍。他们需要做到的首先是记录并理清思路,积累思考素材和思考量。没有练过文笔的人,可以在习惯记录思考过程之后,做到越写越长,越写越有条理,最终写出成篇的文章。习惯了写成篇文章的人,也不必要求自己“动笔就必须写成文章”,单纯记下自己的思考对他们而言同样重要。
明白了“每个人都有必要写作”之后要问的问题是:如何做到“持续写作”?
“记录思考的内容和过程”,唯一需要的就是动笔,想到什么写什么,动笔比不动笔强,是零和一的区别。这里还要指出,“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有进步”、“只准前进不准后退”,、“每天都一定要写多少字”(这个对于进阶写作者是有必要的,这一点之后会分析)、“每天写的东西都至少要和昨天保持同一水平”、“只能多不能少”、“只能更加深入不能变肤浅”等想法都是错误的,因为进步并非直线式或阶梯式,而是波浪式的——总体来看每天都在进步,但局部来看,会因为某些原因暂时“退步”。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间足够长的话,这种“总体进步,但某些时候暂时退步”的循环必然出现。如果不能意识到退步是必然和暂时的,反而要求自己每天进步,在自己暂时退步时,就很容易沮丧,失去动力。
这里以“拖延症”为例。这是绝大多数人在持续写作时必然遇到的障碍,很多人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因此反复挣扎。常见的情况是,写作者下定决心要每天写作,在连续写了两[从这里继续改,去掉所有多余的字]个星期后,因为太忙或实在想不出写什么,中断了一两天。很多人就在这样中断一两天之后,认为自己“执行计划失败”,在无所谓(“反正都已经停了两天了,再耽误个两三天也没有区别”)、后悔、自责甚至自我贬低(“我真是没用,这么个小小的计划都没办法坚持”)中,又几天没动笔,最后“持续写作”也就不了了之。其实这时写作者应该意识到以下两点:首先,就算坚持了很久的人,也可能因故“中断一两天”——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一定随时随地都有货。其次,人人都有拖延症,拖延后会自责、后悔也是人之常情。一部分人能够走得更远,不是因为他们从不拖延,而是他们能够在拖延症后尽快振作,及时止损,不让原有的成果荒废,而是走得更远。
但是在利用“微习惯”持续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要让已经成形的习惯“萎缩”。如果以“我现在正在养成微习惯”为由,抱着“只要保持习惯不断线就好了”的想法偷懒,让已经养成的习惯一点点缩水,一天写得比一天少,就会导致习惯“归零”,前功尽弃。在养成写作习惯的过程中,要区分“偶尔的退步”和“以偶尔的退步为名义的偷懒”,让自己每天都处于“够一够,摘桃子”的状态。摘不到桃子的原因,是“自己跳了,但是没够着”,而不是“没够着就没够着,装装样子就好了”。
为什么要“够一够,摘桃子”呢?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解释:
如果说“用文字记录思考内容和过程”是文字本来的功用,也是写作最初、最本质的特点,那所有人都满足于用几个字、几句话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还要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孜孜以求地去写文章呢?这个问题人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的理解如下:
首先,相比单纯的文字记录,文章的结构更完整。这意味着写作时,作者除了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还要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
其次,大多数文章的篇幅都比单纯的文字记录长。篇幅的长短看上去和思考的质量无关,但对刚起步的写作者来说,篇幅的长短代表了思考的数量。从长期来看,必然是思考得越多,思维水平提升得越快。


再次,对普通人而言,只有完整、有质量的文章会被传播。除非是公众人物,单纯的文字记录本身根本就不会引起大众的注意,也没有被传播的可能。公众人物的微博广为传播,不是因为他们的文字功底,而是因为他们在其他领域足够突出,已经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微博上那些文字不过是为他们巨大的影响力锦上添花。所以文字的质量不那么重要(至少是表面上没什么思考质量——明星即使吐槽、发自拍都有上万甚至上亿的留言,普通人行吗?)。至于本身没有巨大的影响力的普通人,就只能以文字的质量来保证可传播性。相比一篇文章,单纯的一段文字在不知情的外人看来更加像是“随随便便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更加容易被人忽略——管你内容有多优质,别人看不顺眼就等于不能传播。此外,现在的很多写作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和简书)在设计上只支持发布“文章”(哪怕是“无标题文章”)而非“单纯的文字”。
即使你不认同我上述的理解,从古往今来“追求写出好文章”的人如此之多而且络绎不绝这个事实中,我们也可以“简单粗暴”地得出结论——一篇结构完整的好文章和一段单纯的文字之间,即使在“记录思考的过程和内容”这一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也存在着其他的、质的不同。也正是因为“写作”和“文字记录”之间存在着某种本质的不同,从“单纯用文字记录自己思考”起步的入门者,才需要保持“够一够,摘桃子”的状态,最终真正养成“写文章”的习惯。在这个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一些其他的变化。目前我已知的变化如下:




(一)写作的时间和场景将趋于固定。
首先,为了每天都能有输出,我们可能会将写作的时间或者流程逐渐固定,形成诸如“早上起床就写作”的习惯。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个技巧:把“写作”建立在一个已经养成的其他习惯性“事件”的基础上(即“时间的相对固定”),而不是某个固定的时间点的基础上。前面提到的“每天早上起床就写作”这个习惯,就是将“写作”固定到“起床”这个牢固习惯之后,而不是“早上六点整”这个固定的时间点上。因为人对时间不如对事件那么敏感。如果是在“特定的时间点”养成“写作”的习惯,就需要记得看表、上闹钟。对于本来就有拖延症的人而言,错过“特定的时间点”还会制造拖延的借口。而“起床”这个旧习惯每天都自然发生,不用记忆和提醒,对培养“写作”的新习惯更有利;只要“起床”接下来就是“动笔”,睡了懒觉也不例外,这也减少了拖延的借口。
为了减少习惯养成的障碍,我们还可以将场景相对固定。“每天早上起床就写作”这个习惯,除了码字的时间相对固定之外,也包含着场景的相对固定——起床后写作的地点基本上就在卧室或是书房。熟悉的环境能减少培养新习惯时的抵触情绪,让写作“无需强制,自动触发”,而“习惯”的核心,就是“自动化”。
当然,上面说的是通常情况,也不排除执行力较强的人,能够养成诸如“随时随地,有机会就动笔”这样更加强大的习惯。
(二)逐渐养成“备货”的习惯
其次,是逐渐养成“备货”的习惯,即有意识地储备素材。
持续写作的人早晚会遇到一个问题:提笔却不知道写什么。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因为“无话可说”而搁笔,就要有意记录想法和灵感,形成以后可用的“存货”。具体而言,养成“备货”这个习惯也是分阶段的。
第一个阶段,完全没有“备货”意识。这时,写作者往往在动笔时才开始想“我要写什么”,然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如果有想法,但是没有用于记录的工具,处于这个阶段的写作者是不会想办法记录灵感的。因此,这个阶段的写作者迟早会“无话可说”。这个阶段可能会反复几次,因为很多人会在“无话可说”时直接放弃“持续写作”,而当他们重燃斗志再次开始“持续写作”时,又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有灵感就记录下来。在经历了“无话可说”的阶段之后,部分写作者会进入第二个阶段,他们会注意到头脑中不时出现的灵感,这些灵感可能是一句话,甚至只是几个词。这些“灵感”稍纵即逝,需要及时记录。记录这些灵感也是有方法的:不能只记录几个词、几个字,而要将碎片化的想法补充完整,这样,“灵感”才会成为日后可用的“种子”,而不是让人不知所云的“残片”。把脑中的词句记录下来,稍加完善,形成简短的观点或者是提纲,再注明大致的写作思路以及相关素材。
第三个阶段,主动收集、借鉴、思考。由于写作量加大,写作者会发现“灵感”可遇不可求,只靠“灵感”写作仍然是“靠天吃饭”而不是“靠人吃饭”。而“持续写作”恰恰就是要做到“靠人吃饭”。在这个阶段,写作者越来越明确地在生活中问自己以下问题:“某件事情可以引发我什么样的思考?能否将这件事写成文章?这件事可以作为哪方面的写作素材?”在不断自问自答中,写作者将越来越留心生活,主动探究事情背后的原理并加入自己的思考。
收集、借鉴、思考的过程也体现在写作的技巧上。在写作过程中,写作者经常会发现“言不由衷”,心里想的一到笔下就变样走形了,甚至干脆就是“千言万语道不出”。这时写作者就会逐渐有意识地观察和模仿别人的写作方法——通过阅读有关写作方法论的文章和书籍以及分析写作高手的文章,并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运用和改进,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字风格和写作方法。为了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文字驾驭能力,写作者甚至会开始关注他们以往反感的作家,以期从他们的文字中找到方法上的优点为自己所用。
第四个阶段,以写研究报告的方式写作。直到上一个阶段,写作者都还是“经历事件——受到启发——形成写作素材”,他们无需另行查找资料(或只需查找少量资料)就能把思考转化为文字。随着思考水平的提升,他们要写的东西会超出他们当前的知识储备,必须要为写作专门收集信息。这时,他们开始将想到的写作思路作为初步指引,然后收集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以此为基础写作并不断修改和完善文稿。此时“写作”就成了“专题研究”。
(三)其他方面生活习惯和节奏的改变
持续写作还会带来其他改变。要做到持续写作,就要在写作之外花大量功夫:为了“每天早上起床就写作”,就要保证早上有充足的时间,也就要早起;为了获得更多素材,就要观察生活、随时思考、深度阅读……“持续写作”如同金字塔顶端的宝石,“写作之外”的好习惯就像是托起这颗宝石的金字塔,塔基的面积就如同这些习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要想将宝石越托越高,金字塔就必然越建越高,塔基的面积就必然越来越大。为了持续而高质量地写作,作者必然全方位改造自己的生活,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最后(再次)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习惯的初期要降低期待,将习惯“微缩”到现有的能力绝对可控的范围内。每个人养成习惯的节奏是不同的。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养成一项习惯的平均耗时是66天,有些人需要的时间更短,有些人则更长。具体到写作这件事情上,一些动力充足的人一两个星期就能做到每天写上千字,而另一些人则要反复好久才能做到隔三差五地写两三百字。如果培养习惯时没有太强的动力,可以采用“开源节流”的策略:一方面不断探索写作的动力源,找到最让人心动的写作理由;另一方面降低短期期望值,有意识地在“写得顺手”时记好写作思路然后搁笔,让每天的写作在快乐和成就感中结束。举个例子:如果你每天的极限是绞尽脑汁才能写出600字,那么在习惯养成的初期,你不妨在写完300到400字的时候搁笔,给自己留下“我明天肯定可以继续写”的好印象,这样能让你每天信心满满地写下去。
第二,同时养成多个和“持续写作”相关的习惯时要分清主次,对主要习惯以“不中断”为目标,对次要习惯则不妨放松要求,等主要习惯养成后,再专心培养。这一点其实是第一点的延伸。例如,在养成“每天起床就写作”这个习惯时,写作者可能已经因为“断货”而“无话可说”而需要养成“备货”的习惯。在同时养成两个习惯时,写作者可能顾此失彼,当天动笔写了文章却忘了积累素材。这时,写作者可以将“每天起床后写作”定为主要习惯,保证每天起床后或多或少写上一些内容。对“备货”的习惯,写作者不必心急,大可抱着“有胜于无”的心态,记得“要备货”,而手头也有素材时就记录;如果忘记“备货”或者是没有素材,就等以后想起来了再积累。不必自责,更不要因为忘记一次就放弃积累素材。在断断续续地培养次要习惯时,写作者要相信,只要认真做过的事情,做了就必然有效果。只要把每次的成果积累下来,即使做得断断续续,也比因为一次没有做到就永远放弃要强。等到写作者已经完全习惯了“每天写作”,就可以将培养习惯的主要精力放在“每天积累素材”上,同时告诉自己“这件事情我其实已经做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了,也没有那么难”,以提升自己培养习惯的信心。
总之,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有方法能让我们在持续做下去的同时,保护和培养我们的自信,让我们不因为感受到难以承受的压力而放弃,我们就应该采用这种做法,哪怕这种做法的见效要慢一些。这些看上去“慢一些”的方法,其实恰恰是最快的方法,因为那些短期见效快的方法会带给我们大量的压力,让我们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半途而废。不仅如此,由于那些拔苗助长的方法给我们带来了痛苦的体验,我们下次再培养这个习惯时会更加困难。培养习惯的过程,绝不是苦哈哈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哄着自己不断往前走”,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目的地的过程。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1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天空便利贴:
到底了,觉得文章不错的,可以给作者评论或者打赏,这是创作者向前的动力。可以向上滑,或者转到相关热帖。使用过程中如有好的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页面qq客服。天空论坛因你更精彩。
回复

手机扫码浏览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点评回复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夏诗雨202183 发表于 2024-1-5 07: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很多天不上线,一上线就看到这么给力的帖子!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沙发 2024-1-5 07:00:51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2000 个字符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2 08:53 , Processed in 0.215263 second(s), 6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