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天空新人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查看: 3870|回复: 1
收起左侧

《诗经》中的比兴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 名

发帖:NO. 1 名

在线:NO. 1 名

gwp! 发表于 2018-11-22 16: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弹铗室主人 2018-11-21 21:27:59

诗经(图源网络)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开始出现于《诗经》。对这些表现手法加以总结,概括为「比」「兴」这两个名词,见于《诗·大序》。①《诗·大序》在论述了诗歌的产生和社会作用以后,接着就说: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在《周礼·大师》中也同样提到,称为「六诗」。实际上,它所包含的是两个范畴,风、雅、颂是按音乐性质而作的分类,而赋、比、兴则是按表现方法、表现技巧所作的分类。古人的逻辑头脑不那么严密,不能按照今天的分类标准去要求。
在赋、比、兴之中,赋的解释比较简单。《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刘勰的说法是根据郑玄来的。这个概念很好理解,象大家都知道的名篇《魏风·伐檀》、《豳风·七月》都是「赋」。由于「铺陈」的意义,又演变出《离骚赋》、《汉赋》的「赋」。
至于比、兴,历来的解释既纷纭,又复杂,但追本溯源,都是从东汉两位姓郑的大经学家郑众、郑玄的说法中派生出来的。在《周礼·大师》注中,郑众说:
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郑玄说:
比,见今之失,次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很显然,郑玄的解释是对孔子「兴、观、群、怨」说的误解,也是汉人解经牵强比附,把一切都扯到政治上去的老毛病,而且他的理论和实践又互相打架。比如《王风·扬之水》,郑玄说这是「兴」,比喻周平王的「政教烦急」,恩泽不及于百姓。先不管诗的本身是否能这样解释,但照郑玄的理解,明明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的「比」,又如何就变成了「兴」呢?然而郑玄这条自相矛盾的意见却影响深远。连刘勰这样富有创造性的理论家也未能出其窠臼,《文心雕龙》中专门有一篇《比兴》,通篇都是讲比兴的技巧,一开头给比兴下了定义说:「比显而兴隐。……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似乎同意郑众的意见,但紧接着一转,「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劝喻)」,唱的依然是郑玄的老调子。刘勰以后也陆续有不少解释,但大多隔靴搔痒,没有说到要害。一直到朱熹的《诗集传》,才对比、兴下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定义: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两种解释不仅完全撇开了郑玄,而且比郑众要周密明快。本文中申述的一些意见,就是以朱熹的解释作为基础的。
比,就是比喻。比喻是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都存在的表现技巧,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活动现象。事物具有多种属性,把不同事物属性中某一相同点在思维中联系起来,使难言的情状变得鲜明,抽象的事理变得形象。《诗经》中的比喻方法,已经相当多样化,有的专家把它分成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对喻、详喻等等。这种分类,在修辞学上也许有意义,但是在实际欣赏分析中,就不一定要这样去硬套了。大致来说,《诗经》中的比有两种情况。第一种通篇是比,例如《魏风·硕鼠》、《豳风·鸱鸮》,以硕鼠比剥削者,以鸱鸮比强暴者。这类作品不多,它类似于寓言诗,无须多说。要说的是第二种情况,就是个别的、局部的比喻。一般来说,这种比喻在使用的喻体之前,往往加上「如」、「若」、「犹」或者否定的「匪」字,明确地表明这里是在用比。从手法上来说,可以认为这是比喻的技巧还处在初级阶段的表现。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诗人所使用的喻体,往往贴切而新颖,譬如常常为人称道的《卫风·硕人》便是一例。这首诗形容那位大美人卫侯夫人庄姜:
手如柔荑②,肤如凝脂③,领如蝤蛴④,齿如瓠犀⑤,螓首蛾眉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同样是形容白而且嫩,一连使用了四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而且无不恰当自然。这一串比喻,对后代的文艺创作影响极为深广,几乎成了描写美人的一个套子。《长恨歌》「温泉水滑洗凝脂」,《讨武瞾檄》「蛾眉不肯让人」,凝脂、蛾眉还成了皮肤和女性的代指。《楚辞》里对美人的那些「铺陈排比」的写法,大多是从这里发展出来的。文艺贵在创新,《登徒子好色赋》「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不仅在表现方法上仍然使用《诗经》的老一套,而且喻体也并没有新鲜之感,所以没有人记得。可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却成了著名的片段,而且发展而为写美人的另一种套子,那就因为宋玉从一个新的角度写出了「东家之子」的美,她的身材、容貌是一切美女的标准、典范,那怕增减一点点,都会成为「过」或者「不及」。同样的意思在《神女赋》中概括成「襛不短、纤不长」,就缺乏形象感。再到后来,就是曹植的《洛神赋》。「皎若太阳升朝霞」⑦、「灼若英蕖出渌水」固然新鲜,但更精采的还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若轻云之蔽月,若流风之回雪」,描绘洛神凌波微步的轻盈、飘逸,同样是「比」,已经由写形进而写神,即写到了体态风度。这些出色的名句,多少可以说明文学创作中的继承发展关系。上面说的《硕人》是喻体前加「如」「若」等字的一个最突出的例子,举一端可概其余。还有的比喻,从诗人的用意和表达来说,比《硕人》还要深刻而高一个层次,例如《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天上的银河如同镜子,然而不能照见影子;织女星一夜移动七次位置,然而不能织成纹理;牵牛星那么明亮,然而不能驾车;箕星不能簸扬粮食;斗星不能酌取酒浆:这一串比喻,既无「如」「若」等字明白标出,而且喻体是实,主体是虚,就是孔颖达所说比喻「徒有名而无实也」。这样无拘束的想象,对于形象的高度感受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出现在距今将近三千年的时代,不能不使我们吃惊而且赞赏。和《硕人》一样,《大东》中的这种技巧,也为后代开出了不二法门,但大多陈陈相因⑧。有较大突破的是中唐诗人贾岛《客喜》的结句:「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以丝比喻白发,似乎平淡无奇,然而接着一翻,从喻体再联想起「不堪织寒衣」,使用的是同一类型的比喻法,但内容却是新的,感慨于人生的衰老和贫穷,这也不妨比喻成旧瓶子里装上了新酒。
上面说历来对比兴的解释纷纭,其实,问题真正纠缠的还是兴。毛传不谈赋、比,可是凡属于兴的诗,都标明「兴也」。可见毛公认为赋、比不言自明,而兴必须指出。排除了郑玄比兴有关美刺的错误说法,接着而来的就是「先言他物」(起兴)和「所咏之词」(被起兴)有没有内在的、意义上的联系;如果有,它和比的区别又在哪里?
起兴和被起兴之间,一般是有意义上的联系的。请看三个具体例子,这是毛、郑和朱熹都明指为兴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天天,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周南·桃夭》)
以茂盛的桃花来兴起女子出嫁。桃花的美好当然是很容易和女子的艳丽联系在一起的。桃花结实,又有多子的象征意义(后世常用石榴作象征)。更何况阳春三月,新婚之喜又和明媚的春光融为一体。这种内在的意义上的联系是不难看出的。另一个例子: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邶风·泉水》第一章)
这首诗写一个贵族女子想念娘家卫国,就和家里其他女子商量,想回去看看。泉流于淇,说不定是眼前实景。泉涓涓而始流,和想回娘家有什么联系呢?水有源头,流进淇水,岂不是和这位离开父母而远嫁的女子一样?饮水思源,见水也可思源;泉水流动不停,又和思想感情发生了关系。李白的「思君如汾水,无日不悠悠」,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思如潮涌」,「感情的波涛」,是今天人们摇笔即来的陈辞旧调,这不都是思绪、感情和流水的关系吗?不过这种联系比较曲折、隐蔽,特别是诗人第一次使用(至少是今天所能见到的第一次),就不能象《桃夭》那么明显,而要读者调动自己的联想能力去捕捉作者的灵感和神思了。
以上的情况虽有显、隐之分,终究还是可以找出它的联系的。但是,象《王风·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申国)。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第一章)
郑玄把「扬」这个地名解成「激扬」,说这是暗示周平王的「政令烦急」;「不流束薪」,比喻「恩泽不流于下民」。这种牵强附会今天不会再有人相信。朱熹也说是兴,可是为什么是兴,他逊而不谈。按照上面流水和思绪的理解,我们勉强可以说「扬之水」在兴起「怀哉」。然而题为《扬之水》的诗,在《诗经》里有三篇,而且同样是以「扬之水」作为首句。《郑风》的一首是说兄弟两人要搞好关系,不要听旁人的挑拨;《唐风》的一首是说男女两人见面的事。同样,还有两首《柏舟》(《邶风》、《鄘风》),两首半《杕杜》(《唐风》、《小雅》,还有《唐风·有杕之杜》),也同样用「泛彼柏舟」、「有杕之杜」起兴,所被兴起的却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这又如何理解呢?
问题又必须回到「兴」的概念上。《诗·大序》和《周礼·大师》提出这个「兴」字,是对《诗经》中某种普遍现象作出的概括。「名者,实之宾也」。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说文·舁部》:「兴,起也。」引申一下,就有发生、发动、兴起的意思,先秦古籍如《论语》、《左传》、《吕氏春秋》等中间的兴字大多应该作这样的理解。那么,如果把兴解释成为一首或一章诗的开端、发端,事情就明快多了。清朝人姚际恒就直截了当地说:「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诗经通论》)这「不必」两个字很有分寸,就是可以相关,可以在相关与不相关之间(朱熹所谓「非即非离」),也可以毫不相关。上面举出的三个例子也许正好说明了这三种情况。从一般做文章、做诗的道理上来讲,既然是开端、发端,当然要和下文有所联系。然而探讨《诗经》里的许多问题,不能忘记一个基本事实,就是这三百零五篇全部是可以歌唱的,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民歌。民歌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在野外唱出来的。《诗经》中「重章叠句」的结构就是歌唱的产物。听和读不一样,听一般是一次性的,读则可以多次反复。所以,要唱得别人听得懂,印象深,起到歌唱本身应起的作用,就有必要反复强调。《诗经》中《颂》诗极少重章叠句,就因为《风》诗和《雅》诗是唱给活人听的,而《颂》诗是唱给死人听的。既然是口头创作,就往往随意发挥,「山歌好唱起头难」,这样,「触物起兴」就来了,看到的、想到的、正在干的,都可以唱出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叫「即兴」。创作者并不是在有意识地讲起承转合,起兴和被起兴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自由联想,有时候如水乳交融,有时候就可能大幅度地跳跃。后一种情况,上下文在意义上的联系极少甚至没有,可能只是为了押韵,也可能是随意搬用一种起兴的套子,「扬之水」、「泛彼柏舟」、「有杕之杜」都可以归入这一类。这种情况在汉乐府和以后的民歌中也不时可以见到。
说明了兴的性质,兴和比的区别也就随之而解决了。把《诗经》中的兴归纳统计一下,大部分都和被起兴的事物有比较紧密的意义上的联系。就这一点来说,兴和比之间,无论内涵和外延都有部分的重合。它们的差别主要有两点:第一,比的使用常常限于具体和局部,而兴则一般贯穿全篇,而且还会有上下文之间意义上毫无联系的例子。第二,兴的使用总是在篇、章之首,而比则没有这一限制。
归根结底,比、兴作为一种表现技巧和修辞方法,不妨看成大同小异。所以越到后世,人们在实际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也越来越偏重于其「同」的方面,而常常「比兴」联用,合二而一,成为一个概念。大江之始出,其源仅可以滥觞;《诗经》中的比兴,积累已经相当丰厚而足以「负大舟」了。从这里开始,形成了中国诗歌中的一个传统,从汉乐府到今天的民歌,从屈原到艾青、郭小川,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史知识》中「诗文欣赏」一栏,经常有这方面的极好例证和分析,相信读者们是不难会心默悟而举一反三的。
①《诗·大序》就是今本《诗经》卷首的一篇序言。《诗经》各篇之前还有《小序》,用几句话说明该篇的主旨。《大序》、《小序》合称《诗序》。《诗序》是否应该分为大、小序,以及它的作者是谁,历来众说纷纭。本文沿用传统的意见区分大、小序。至于作者,相传为子夏,今天的学者一般以为是汉代的儒生,可能就是东汉初年的卫宏。②柔荑:初生的茅草,白嫩。③凝脂:凝固的羊脂肪或者猪脂肪,细腻而白。鲁迅《离婚》写七大人的脸「油光光地发亮」,爱姑认为「一定是擦着猪油的」。使用同一比喻而突出了另外一面的属性,这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创新。④蝤蛴:天牛的幼虫,白软而长,形容脖子。⑤瓠犀:瓠瓜的子,白而整齐。⑥螓:蝉的一种,额宽而方。蛾眉:蚕蛾的触角,细长。⑦这句是从《神女赋》「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套过来的,不过比宋玉写得漂亮、绚丽。⑧请参看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第一册第153-155页所举出的大量例证。
注:本文摘自网络,作者:沈玉成。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1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点评回复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来自- 英国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1 名

发帖:NO. 9 名

在线:NO. 1 名

圆月小侠 发表于 2022-12-16 04: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英国
来自- 英国
信楼主,得永生!
来自- 英国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英国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英国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英国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9 18:28 , Processed in 0.299562 second(s), 5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