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梅贻琦就职清华大学校长,其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的精神并不在于一砖一瓦,而在于一群志同道合的思想交融!
中国的百年发展,离不开无数知识工作者的日以继夜,当然也有我们的一份力,分工不分家,我不认为脑力劳动者就一定比体力劳动者强,同样付出,不分贵贱。
有这样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中国最顶尖的学府,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金碧辉煌,却让我们肃然起敬,这就是五集的纪录片《西南联大》。
这是一所特殊的大学,由于在抗日战争之前,很多朋友并不是非常了解,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揭开了它的面纱。
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并建立国立长沙临大学,后于1938年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它为我们保留了最高贵的精神,抗战的精神、思考的精神以及信仰的精神。
这部纪录片在中央九台上映后有很高的收视率,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是我们年轻人不想了解历史,而在于它讲述的方式、方法是否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这部纪录片分成《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和《嘉荫长留》五个部分,每一集都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知名人物,细数那段历史对于他们的影响。
《八音合奏》从蒋梦麟的身世讲起,1889年出生,他是第一批利用庚子年赔款出国留学的学生,也正是他的就职,为中国的大学精神带来了新的风尚。
长江后来推前浪,纪录片讲述了大学的新老交替,由最早的进士、状元代表的第一代旧知识分子转到以严复、蔡元培为代表的留学分子,再到完全现代化,充分融入世界潮流的第三代领导者,其中就包括这三所大学的校长。
当时,梅贻琦年轻最小,蒋梦麟比他大三岁,而张伯苓比梅贻琦还要大十三岁,难能可贵的是,三人并没有去争名夺利,而是相互谦让,为了大学的繁荣而努力。
入学者保留了原校的学籍、学号,P代表北京大学,N代表南开大学,T代表清华大学。
《刚毅坚卓》介绍了大师云集的西南联大,很多学术顶尖人物都在这里,而且当时的月薪非常的高,最高的陈寅恪能达到月薪480元,这个数额可以购置一辆小轿车。当时的12元就能租到20间大房的四合院,而当时教授们还都是分房制度,虽然住的质量差了些,但是学术氛围却是好的不能再好。
北京大学秘书长郑天挺《滇行记》记录了他的生活状态:不仅要进行校产保管和负责教授们的安全,还要抵抗日本人的压迫和抓捕,一天到晚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却镇定自若并且能处理得当,非常不易。
华罗庚26岁进入剑桥大学,回国后成为清华大学算数系助教,还有年轻的物理学家诸如王竹溪、张文裕等,都选择了学成之后报效祖国的方式。
著名的学者闻一多,清汤寡水地淡泊生活,却无法戒烟。
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都是吴大猷的学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他们不断坚持。
此外,还有冯友兰、赵九章、周培源等大批的励志故事。
《大学之大》里,有很多像著名翻译学家杨苡一样,从香港取道越南海防,在换成火车前往昆明,由此可见当时的白色恐怖是何等的夸张。
汪曾祺《人间草木》记载着“闻一多先生课可以抽烟,他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士”,当时很多人不在同一个校区学习,为了听闻一多的课程,可以穿过一座城,能够见识到闻一多的风采已然足够。
当时还有朱自清,他教学认真,连学生的作文都是亲自修改,这就是大师,还包括沈从文、罗庸等等,能在如此的氛围中学习无疑是非常幸福可贵的。
还比如陈岱孙,学生就说他衣冠楚楚,讲课没有一句废话,讲的话记录下来就是一部很好的著作。
其他课程还包括钱钟书的《荷马史诗》、吴宓的《柏拉图》、莫泮芹的《圣经》、吴可读的《但丁》、陈福田的《十日谈》、燕卜荪的《唐·吉坷德》、陈铨的《浮士德》、闻家驷的《忏悔录》、叶公超的《战争与和平》,在那个年代,能学习到如此的课程,对于一个人的素质和专业提升不必多说,对于未来的人生也会有重要的影响。
《火的洗礼》介绍了很多文化专家,包括钱穆、费孝通、金岳霖、朱自清,我相信大家对他们都非常的熟悉。
金岳霖《论道》中写道:”我虽可以忘记我是人,而我不能忘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我深知道我这本书,有旧瓶装新酒的毛病,其所以明知故犯之者,就是因为我要把一部分,对于这些名词的感情,转移到这本书一部分的概念上去”
金岳霖把数百页的文稿藏在公文包里,日本一空袭就往外跑,而且利用所有的时间来完成书稿,让人非常伤心的是,在一次空袭中,他用几年整理的70万字文稿《知识论》,因为长时间的空袭和天黑,让他遗忘在了北面的山坡上,再找时已经没有了。这就如我们写了一天的文档,最后忘记的存档,而对他来说,这是几年啊!
《嘉荫长留》里面有一段与当地人的恩怨,那时,由李长之教授发表了一篇文章《云南人与牛》,把云南人比作牛,可爱懒散,却让云南人产生了误解,以为是在辱骂他们,其实是在讲云南人的憨厚,由此引起了云南人的不快,可见知识的力量是多么的重要。直到一个月多之后大家开始冷静地思考云南人与外地人的关系,才逐渐地平息。
当然,这批学者对于云南的地质结构和社会发展还是带来了很多的好影响,大幅地提升了云南省的文化水平。
我认为《西南联大》是一部非常好的教育纪录片,尤其是对于现代社会年轻群体有很好的引导、示范教育,当我们浮躁的时候,拿出来看一下当时大师的行为处事方式,会让我们思考很多的问题,也让我们自愧不如。
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合大学各学校迁回原址,其师范学院予以保留,改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并于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我相信大学的精神仍然留在云南人的心中,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做到冯友兰先生所说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