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宋代词坛上极具分量的一个代表人物,苏轼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至今传唱不绝。可以说,若在中华文明史上选出最有分量的十个人物,苏轼必然是有一席之地的。
苏轼的诗词大多以哲理和豪迈见长,或者直抒胸臆表达志向,或者充满了极具特色的理趣。但苏轼一生经历丰富,因为贬谪的缘故走过许多地方,对田家又多有接触,因而也有一些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诗,例如下面这首: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在现今浙江省湖州市附近,诗中所描绘的很明显也是一副江南风景。
几只白鹭悠然的在山前飞翔,散花洲外隐约可见渔家的小舟,桃花盛开的时候,鳜鱼味道也正鲜美。戴着箬笠出门而去,门外相逢,也都是披着蓑衣的人们。何其悠哉的田家景象,微风细雨正增添了其中趣味,根本无须躲避。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这首诗的语言极为清新自然,意象编织也非常紧密,使人自然而然在眼前呈现出江南水乡,农家日常生活的图画,意境深远。无论从艺术成就还是思想情趣来讲,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但事实上,这首诗并非苏轼原创,而是完全抄袭他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试看下面这首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几乎是同样的遣词和意象,只不过同苏轼相比缺少几句罢了!
细心比较不难发现,苏轼诗中多出来的一句“散花洲外片帆微”,以及对于青箬笠、绿蓑衣的改写其实并不高明。反倒打破了原本白描手法的生动,插入进去一些个人主观色彩,降低了艺术感。
莫非是这个人有感于苏轼诗中的拖沓,将其进行了精炼缩写吗?事实上恰恰相反。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原本的词调为《渔歌子》,乃是唐代张志和作品,苏轼生于宋朝,当然不可能是前者对于后者模仿。那么真相就是,苏轼的这首诗几乎完全抄袭自张志和,不过是多添加了两句罢了。大文豪竟然做出抄袭的事情来,未免匪夷所思!
要说起来,这还倒真不是苏轼有意抄袭。张志和这首《渔歌子》,寥寥数句便写尽了渔家乐趣,被历来的文人雅士推崇备至。《渔歌子》不仅一时间传唱者甚众,而且还流传到了海外,日本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即也是根据此词为蓝本所作。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也就是说,在当时,模仿这首《渔歌子》实在是一种风气,你要是不能拿出来两首改写的作品你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诗人。
苏轼本人对于这首词也是极其喜爱,但他毕竟是宋朝人物,唐朝的音乐到此时已经失传。故而这首《渔歌子》言语虽秒,却很难合于音律。于是苏轼稍微增补几句,让这首诗能够唱出来,这才有了所谓的“抄袭”倒还真是一桩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