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供“大地理馆”专稿,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抓取、转载。
撰文|公子羽 制图 ▏苏见羽/大地理馆
鲁迅早就提到了丝绸之路之父——李希霍芬从南京学矿业地质毕业后,鲁迅来到东京弘文学院,本来是要在地质行业继续深造的,中途又到仙台去学医,因为小时候有亲人死于病痛对他影响太大。
然而, 他后来在日本目睹一些事实后,决定从事文学,要用文字来医治国人。
从事文学后,鲁迅并没有跟地学的说再见,反而有许多出色的建树。多年以后(1927年),他在广州的演讲中曾说:
「我首先学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而已集》之《革命时代的文学》)
包括鲁迅在内的一批晚清洋务人才,多数成了腐朽王朝的掘墓人。就像古代弄潮、当代从商一样,江浙人总是敢为天下先,包括鲁迅在内的浙江留日人士创办了宣传先进思想的刊物《浙江潮》。
《浙江潮》几乎是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杂志,鲁迅最早的关于地质、地理的作品就发表于在这里。
最具代表性的是「一论一志」,即《中国地质略论》《中国矿产志》。他1903年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以笔名「索子」发表,听起来是不是萌萌哒。《中国矿产志》则是在前者基础上形成的著作,与路矿学堂同学顾琅合著完成。
鲁迅的这两部作品,曾一度被认为是中国人写的最早地质专业论文。(此说法最早出自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他曾评价鲁迅是「第一位撰写讲解中国地质文章的学者,《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是中国地质工作史中开天辟地的第一章」。)
随着更多史料发现,鲁迅之前数月,有更早的地质文章——尽管如此,鲁迅对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所做的贡献,依然光芒闪耀。
|《中国地质略论》中的《中国煤田全图》|
作者:周树人
按照现代地质学的标准,《中国地质略论》这篇论文,算不上深入的学术文章,但绝对堪称近代地质学的启蒙之作。这篇近万字的文章,凝练而全面,分为绪言、外人之地质调查者、地质之分布、地质上之发育、世界第一石炭(石炭,即煤炭)国五个部分,并介绍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论述地球与宇宙的起源。
《中国矿产志》则是晚清首部用当时先进的科学知识全面介绍、分析中国矿产资源状况的专著,展示了中国18个省份的矿产资源及地理分布,且附录、翻译了日本人调查的《中国矿产全图》,并罗列《中国各省矿产一览表》。此书,被晚清、民国初期的教育部门指定、推荐为「国民必读书」和「中学堂参考书」。
|《中国矿产志》,鲁迅与路矿学堂同学顾琅合著|
据周建人先生回忆介绍,此书主要由鲁迅完成。本书的另一作者顾琅后来一直做地矿工作,著有《中国十大矿厂调查记》等
从这两本代表作出发,让我们梳理下鲁迅先生对中国地理、地质学的贡献:
鲁迅认为自己「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并非戏言,而且他在煤矿方面具有先见性认知。
近年来,因最早明确提出「丝绸之路」被中国学者频频提到的李希霍芬,鲁迅在《中国地质略论》中就已经有生动叙述。
鲁迅当时将李希霍芬翻译为「利忒何芬」,这几乎是最早的中文对李希霍芬的翻译。作为地质、地理、探险等成就于一身的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曾在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地质调查,发现了中国煤炭的丰富储藏。对此,鲁迅敏锐指出,近代外国人的地理探险、地质考察等是「变相侦探」,
「盖自利氏游历以来,胶州早非我有矣。」
意思是,李希霍芬的考察报告一出,当时贫弱的中国丢掉青岛一带是早晚的事。鲁迅将国外地质成果介绍出来,目的还在于以此唤起国人对祖国的热爱,对列强行动的警惕。所以,在救亡时代背景下,这是一篇融入了爱国情怀的地质论文: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捡;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出自《中国地质略论》序言)
发表于1903年《中国地质略论》中,鲁迅作为先驱,较早使用了地质、地层、地壳、猿人等今天地学领域常用、通用的中文词汇;几乎最早使用了石墨、石灰、花岗(文中称为花刚)、石炭(即煤炭)等岩石类术语;大量使用太古代、古生代,侏罗纪、白垩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第四纪等中文地质年代名称。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明确提出了「地质学」一词,并为它下了一个简约的定义:
「地质学者,地球之进化史也,凡岩石之成因,地壳之构造,皆所深究。」
地理与地图如影随形。电子制图技术产生之前,手绘地图是地理工作者必备的技能之一。
《中国矿产志》中有一张《中国矿产全图》,是是鲁迅手绘完成的。早在路矿学堂时期,鲁迅就专修过绘图学。当时的课本《地质浅说》(有译地学浅论、地质学纲要、普通地质学教科书、地质学纲要、地质学原理、地质学基础等多种名称)刻译本比较难的,鲁迅学习时自己手写了一部,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心得。
当时的手抄笔记中,他就精确、工整地重绘了书中的地质构造图。
|鲁迅科普文章《人与历史》中的自绘插图|
1907年发表的《人与历史》科普了达尔文进化论
在《中国地质略论》中,鲁迅提出:帝国主义鱼肉、瓜分中国资源的重要原因就是,国内没有精确科学的地质地图(原文为「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 )。
留日期间,鲁迅在地图书馆接触到日本农商省地质矿山调查局的秘本《中国矿产全图》,发现后赶紧借阅出来进行描摹、复制:
「放大十二倍。付之写真钢版以供祖国。图中并附世界各国构造图二张,尤便于学者之参考」。
今天,我们可以在影印版《中国矿产志》中看到这张出自鲁迅先生的地手绘地图。
|鲁迅绘制的《中国矿产全图》
|
1990年,一篇鲁迅未发表的5000字左右文章被发现,没有标题,文章以「地壳第二」开头,是他留日期间写的地质论稿。鲁迅在地矿领域,也许还隐藏着其他未知的秘密。
自然地理 分析中国地貌成因,如《中国地质略论》第四章提到了沙漠和黄土高原的形成:
「甘肃及内蒙古地方,昔为内海,至是亦渐就干涸,砂漠成焉。然以暴风所经营.故土砂埃土,均随风飞动,运入黄河流域地方,积为黄土。」
人地关系方面:《中国地质略论》第四章「中生代之中国」一节,指出地理环境对文明孕育的作用:
「厥后南京与汉江之北,生分走北东之两断层,陷落而成中原,即为历代枭雄逐鹿地,以造成我中国旧史之骨子者也。」
翻译成白话是,地质陷落形成的中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基础。
经济地理方面:鲁迅在《中国地质略论》中简明论述了煤炭与国家经济命脉的关系:
「石炭者,与国家经济消长有密接之关系,而足以决盛衰生死之大问题者也。盖以汽生力之世界,无不以石炭为原动力者,失之则能令机械悉死,铁舰不神。虽曰将以电生力矣,然石炭亦能分握一方霸权,操一国之生死,则吾所敢断言也。」
地学界科学家说:鲁迅不改行能当地学泰斗当代著名作家叶兆言先生曾在《陈年旧事》中这样说:
真正老资格学过矿物的,是鲁迅,还有后来的北京大学老校长马寅初。
叶先生知道鲁迅的这段经历并不奇怪,他生活在南京,即鲁迅攻读地质学的地方,
不过,将鲁迅视为优秀的「地质工作者」,并非只是外行人,而且还有地学界的科学家。
- 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前身)黄汲清评价鲁迅:
鲁迅是第一位撰写讲解中国地质文章的学者,《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是中国地质工作史中开天辟地的第一章,是中国地质学史上的开拓性创举。
如果鲁迅不改行,他一定能像他现在取得的文学成就一样成为地质界泰斗。
- 地质学家、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庄寿强将鲁迅视为「中国地质第一人」,并提出鲁迅在地学领域的多个之最:
1903年鲁迅发表了中国人所写的第一篇地质论文《中国地质略论》是我国近代地质学上最早的启蒙性文献1906年,鲁迅与顾琅合著我国第一部地质专著《中国矿产志》后又发表史上最早的中文版「中国矿产全图」1903年,鲁迅第一个从日文翻译并首次使用「侏罗纪」、「白垩纪」等地质年代中文名称鲁迅是第一个使用中文「地质」、并用中文解释「地质」一词的中国人1907年,鲁迅第一个用中文解释「化石」一词鲁迅是第一个使用中文「猿人」一词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