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巨著《永乐大典》已湮灭失传?有专家推断,此地埋有该书正本
覃仕勇说史
覃仕勇,文史作家,著有《这才是岳飞》《奏折上的晚明》多种作品
关注
大家都知道,《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称得上世界最瞩目浩大的文化工程。 该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503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分装36000余册,约10亿字。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44倍。 但是《四库全书》的总校官纪晓岚在私人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中提到,他编纂《四库全书》时,曾参考残存于世的《永乐大典》,虽然他看到的只是《永乐大典》的冰山一角,但上面的记载事无巨细、包罗万象,饶是他读遍世间万卷书,睹之还是对世间知识之浩淼广博产生了深深的绝望感。 纪晓岚还举了个例,说《永乐大典》详细描画有宋代兵器“神臂弓”,该“神臂弓”可以立在地上,扣动扳机,箭飞出去可以穿透300步以外的铁甲,宋朝的军队用“神臂弓”来对付金兵大有奇效。宋军视为不传之秘,对这一利器的使用有严格的军法要求,绝对不能遗失或被金兵得去。考虑到满清统治者的对汉人防范有加,纪晓岚也因此不敢将《永乐大典》中“神臂弓”的相关记载辑出来。 也因为纪晓岚没把“神臂弓”相关记载辑出来,今天,“神臂弓”已经随着《永乐大典》的消亡而失传了。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成祖永乐年间。 明成祖朱棣在即位当年(1403年)七月,就下令编纂《永乐大典》。他对解缙、胡广等大臣们说:“天下古今事物都分散记载在各种典籍之中,卷帙浩大,不易检索。朕想广泛采集各书中所载事物,用韵来统摄,以便考索,这样检索事物,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了。过去的《韵府群玉》和《回溪史韵》等书,虽然也是用韵来统摄的,但采书不广,记载简略。希望你们按照我的意思,把有文字以来历代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还有天文、地志、阴阳、医算、僧道、技艺的资料都收集起来,汇在一书之中,不要嫌浩繁了。” 解缙等人秉承上意,历时六年,终于编出了这部共22,937卷,分11095册,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的旷世大典。 300多年后,英国编《大英百科全书》,对《永乐大典》推崇备至,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但《永乐大典》今存不到800卷。
造成这种惨剧的原因,是《永乐大典》的3亿7千万字,全都是书手们用明代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大典》中所绘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丽工致。参与抄写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到2.16万人。 书成之初,明成祖曾经考虑将之付梓,但因工费浩繁而罢,唯聘书手抄录了一部,被称为“永乐正本”。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所幸正本已全部移藏北京,未逢此劫。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永乐大典》正本差点被毁。 受此虚惊,嘉靖皇帝决定组织人力抄写一本副本。 重录之初,大臣徐阶认为抄录上万册大典,工程浩大,不必拘泥原来的式样和书法。但经深入翻检《大典》,发现如果版式一变,上面的大小字和图形都要发生变化,不如照原样摹写方便,最后决定重录全仿永乐正本,不加任何改变。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嘉靖皇帝召选书写、绘画生员109人,正式抄绘,耗时六年,于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完工,被称为“嘉靖副本”。
嘉靖副本重录30年后的万历年间,又有南京国子祭酒陆可教曾上书建议刊刻《永乐大典》,同样因工费浩繁不了了之。 明清交替,北京城先后迎来李自成、多尔衮两任主人,李自成离京前,更是火烧大内,宫中乱成一片,正本下落不明。 雍正年间,雍正帝将从宫中搜集起来的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四库全书馆,因要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失传的典籍,乾隆皇帝进行了一次清查,发现《永乐大典》缺失了2422卷,有千余册不知所终。 乾隆皇帝深为叹息,下令在全国寻找丢失的《大典》,特别要在书贾坊林间“留心体访”。 有人猜测,在翰林院供职的徐干学、高士奇、王鸿绪等人经常查阅此书,可能把一部分带回浙江老家去了。 乾隆皇帝就给两江总督高晋、浙江巡抚三宝下了密令,要他们去徐、高等人家中宣示,《永乐大典》是官物,即使当年拿回家,也是无意收藏,只要交出,概不追究。可是徐、高后人坚持说没有见过《大典》,最后只得无功而返。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四库全书纂修官黄寿龄私自将六册《永乐大典》带回家中阅读,被人盗去。 乾隆皇帝闻讯,十分恼火,指责说:“《永乐大典》,为世间未有之书!本不应该听纂修等携带外出!”下令严查,全城戒严。盗书者丧胆,趁夜悄悄将《大典》放到御河桥边,终被追回。而黄寿龄也被处罚俸3年。 嘉庆十三年(1808年)纂修《全唐文》,大臣奉旨入阁参考《永乐大典》。 道光年间纂修《大清一统志》,多参考《永乐大典》。 悲剧的是,被参考过的《永乐大典》被弃置在翰林院,无人过问。一些官员趁机大行偷盗之事。清末缪荃孙的记载,当时翰林院的官员早晨进翰林院办公时随身携带一件棉袍,打成包袱的样子背在肩上;下午离开翰林院时把棉袍穿在身上,包一册《永乐大典》出来,看守人员毫无觉察。诚如文廷式这样的斯文学者也通过这样的手法偷盗《永乐大典》,数量达到100多册。 《永乐大典》流出宫后,有的被洋人高价收购,更加剧了它的流散。 光绪元年重修翰林院衙门时,清点《永乐大典》,不足五千册。 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和入翰林院查点,仅存八百余册。一部大书,几乎被偷光了。 就是这八百余册,也难得保全。 1900年6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与英国使馆毗邻的翰林院成为了义和团对抗英军的战场。据英国人威尔的《庚子使馆被围记》记载,冲突中有人将火把抛进翰林院中,翰林院顿时着起大火,排积成行、一望无尽的藏书遭受空前浩劫。贮存《永乐大典》的敬一亭也被烧毁。“龙式池及井中,均书函狼籍,为人所抛弃。有绸面华丽之书,皆手订者;又有善书人所书之字,皆被人随意搬移。” 八百余册《永乐大典》在这次浩劫中被焚,剩下的有的被修了工事,有的被垫了马槽。译学馆的刘可毅一人就在洋人的马槽下拣到数十册《永乐大典》。 英国人从这次焚毁《永乐大典》的事件中得益最多。使馆有个叫翟里斯的官员从翰林院的废墟中拣来一些《永乐大典》,其中的卷13345还被当做战利品赠送给他的父亲。 威尔《庚子使馆被围记》记,英国使馆中研究中国文学者见到如此宝贵之书,无不想得到,“在火光中觅一路,抱之而奔”。 可以说,《永乐大典》副本彻底毁于此次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永乐大典》高度重视,多方寻访和搜集,收藏起来的只有200多卷。这200多卷再加上出现在世界其他地方的,也不过800多卷,还不及原书的1/10!
这真是莫大的憾事! 不过,万历年间曾发生过南京国子祭酒陆可教上书建议刊刻《永乐大典》之事,而熟悉明末宫闱旧事的宦官刘若愚在崇祯年间写《酌中志》时提到:“旧《永乐大典》二部,今又见贮于何处也?”人们由此推测《永乐大典》正本消失在万历、天启年间,进而推测《永乐大典》正本是作为万历皇帝的殉葬品葬于北京十三陵的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了。 以郭沫若为首的许多史学家就通过反复论证,认定《永乐大典》的正本是被殉葬于定陵。 但是,20世纪60年代,在郭沫若等人的热切倡导下,定陵被发掘了,让人大失所望的是,陵墓中根本没有《永乐大典》的影子! 郭沫若等人转而认为,《永乐大典》正本不在定陵,就必在永陵。 永陵是嘉靖皇帝的陵墓,郭沫若等人认为,嘉靖皇帝是那么重视《永乐大典》,下令录《永乐大典》副本,那是有意以《永乐大典》正本作为自己的殉葬品。而嘉靖皇帝死后三个月才下葬,而接其位的隆庆皇帝则在其死后的第四个月赏赐誊抄人员,那么,毫无疑问,《永乐大典》正本就是埋在永陵。 但是,定陵被毁的悲剧不能重演了,永陵可不能再挖。 《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在永陵,只能是一个谜。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