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其手”成语的滥用就是个笑话原创 榆木斋 2019-04-20 18:47:18
“上下其手”成语的滥用就是个笑话
枯木
有时候看报道,一些媒体关于性骚扰一类的题目时,喜欢用“上下其手”这个成语,尤其是一些以演员为噱头的文章,“×××走秀被揩油,导演对其上下其手”,“惨遭××上下其手的20位女明星”等等,有些甚至还是比较知名的媒体。记者编辑望文生义,以为上下其手就是动手动脚、骚扰女性,殊不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误用。
“上下其手”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伯州犁问囚”,原文:“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遂侵郑。五月,至于城麇。郑皇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戌怒,抽戈逐王子围,弗及。楚师以皇颉归。”
这个故事大意是:楚康王和秦国人侵袭吴国,到了雩(yu)娄,听说吴国有了防备就退了回去。于是又去袭击郑国。五月,到了城麇(jun)。郑国的皇颉驻守在城麇,出城与楚军交战,吃了败仗。穿封戌俘虏了皇颉,公子围同穿封戌为了俘虏争功。于是,请伯州犁评判是非。伯州犁说:“让我问问这个俘虏吧”,于是就叫俘虏站着。伯州犁问道:“我们争夺的,是您这位君子,难道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伯州犁高举着手说:“这位是王子围,是我们国君尊贵的弟弟。”,(然后)伯州犁又下垂着手说:“这个是穿封戌,是方城外的县官。是谁俘虏了您?”,皇颉(俘虏)说:“我遇上王子,被打败了”。穿封戌听后大怒,抽出戈戟追赶王子围,没有追上。楚国军队把皇颉带了回去。
这个历史典故确实有趣,在貌似公平的情况下,上演了一番作弊偏袒的仲裁。仲裁者伯州犁假装公允,让俘虏皇颉自己说出被谁俘获,但是利用皇颉的心理,故意说出王子围和穿封戌两个人身份的贵贱,本来应该让皇颉自己指认,不能透露二者区别,这样的作弊手法阴险而不留痕迹,达到事实上偏袒王子围的效果,因此穿封戌有气都没地发泄。伯州犁的心机叵测可见一斑。后来人们就用“上下其手”来比喻玩弄手法,颠倒是非。
《左传》语言简朴,含义丰富,辞令优美,说理精辟,在记录历史的前提下,也给了后人很多启示,其他的先秦著作比如《国语》、《战国策》等更是文笔酣畅,纵横潇洒,诡辩诘难,犀利恣肆,不少文章成为论辩文的典范,无不让人为之倾倒。现在很多人研究西方的一些理论,比如一些经济模型一些政治哲学,其实不少在我国古代的文献当中早已存在,只是很少有人去研究发掘,而不少外国学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去钻研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获得了很多启迪和成果,这也是近些年比如《孙子兵法》、《道德经》、《论语》等在国外的到热捧的原因。
我说的并不是夸张,就拿“上下其手”来说,这其实可以看成一个博弈论的小小模型,典型的“纳什均衡”。在这个案例中,皇颉面临选择,要么选择王子围,要么选择穿封戌,如何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果不知道二者身份,皇颉可能会出现犹豫,作为被擒者,出于报复,自然会损害对方(穿封戌)的利益,从而让自己心里舒服,即便是自己没有得到利益,那么会选择王子围而不选择穿封戌,这叫损人不利己。
在知道二者身份前提下,明显王子围权利职位比穿封戌高,掌握着自己的生杀予夺,如果承认事实,说是被穿封戌擒获,则可能自己的利益会受到更大损害(比如受到折磨甚至被杀),明显是损己利人;如果承认被王子围擒获可能还可以获得未知的利益(比如得到优待等),这是损人利己又利于他人。因此,不管怎样,只要让被俘者(皇颉)指认,绝对不会选择穿封戌而会选择他人,伯州犁正是掌握了这种心理,再加上语言引导,貌似公平,其实是给出皇颉只有唯一的选择。
“伯州犁问囚”的事例在我们现实工作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人溜须拍马,强取豪夺,只唯上不唯实,揽功推责,这值得我们反思。而“上下其手”被一些编辑滥用,不求甚解,望文生义,也是一种不学无术的表现。
2017-10-28榆木斋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