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一个真实王道士 看余秋雨犯了怎样的错 原创 吕航 2019-05-07 11:38:52
作为把中华瑰宝贱卖给外国掠盗者的人,王道士一直被当做千古罪人而为千夫所指。很大程度上,当代普通读者对王道士的认知,皆来源于学者余秋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一篇散文。收录有这篇散文的集子叫《文化苦旅》是当年的热门畅销书,特别是当余秋雨成为央视青歌赛评委后,他的书销量大涨,连校园门口的书摊上都可见到。
在《文化苦旅 道士塔》中,余秋雨这样描述:王道士,大号王圆箓。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逃荒到了甘肃,做了道士。行文中对王道士颇多指责。这篇被收入学生课本的文章,发挥了作者时任戏剧学院院长的想象力,对王道士的“愚昧”进行了夸张演绎,也对国内舆论进行了错误的引导。 老实巴交的王圆箓道士
千年莫高窟的合格守护者王道士自己不知后人的评价,他在兵荒马乱年代苦心孤诣守护着一片佛窟,直至1931年谢世,享年81岁高寿。他的道士塔就在莫高窟外河滩上,仍像他生前一样守护着莫高窟,也承受着不明所以的游客们的谩骂嘲讽。 大约在1892年左右,这位已近不惑之年的王道士漂泊到莫高窟,看到神圣宝窟一片残破,受到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就自觉自愿地担当起莫高窟的“守护者”。千年莫高窟就此结束了没人管理的撂荒日子。 他四处奔波化缘,苦口婆心劝人募捐,省吃俭用集攒钱财,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费了近两年,一心要在洞窟口搭上木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他(王道士)将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这个已经倾颓的庙宇的修复工程中,力图使它恢复他心目中这个大殿的辉煌……他将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缮庙宇之上,个人从未花费过这里面的一分一银。” 敦煌莫高窟外河滩上的道士塔
曾尽最大努力争取官方管理“白包很多,充塞其间,设备极整齐,每一个白布包裹经卷十卷。复有佛帧绣像等则平铺在白布包之下”。这是王道士最初发现藏经洞的景象。随即,他以一个半文盲之身,立刻觉悟到藏经洞的惊世价值,从不与官府打交道的他,也认定只有官方有能力处置藏经洞。 他不敢怠慢,徒步五十里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上两卷敦煌经书为证,期望引起重视。然而让人失望的是,严大人对文物的认知水平并不比现在的县长高,压根不拿文化事业当回事儿。 1902年,敦煌迎来一名进士出身新知县汪宗翰,接到王道士报告后,马上带人到莫高窟察看,并顺手拣得几卷经文带走。但也没提供任何人财物的帮助,只撂下话让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经洞,就此了事。 王道士不甘心,把希望投向上级政府,他选两箱经卷,赶着毛驴奔赴800多里外的肃州(酒泉),风餐露宿,单枪匹马,冒着狼吃匪抢的危险,找到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这位日常喜欢练书法的大人浏览了王道士带来的文物,结论是经卷上的字不如他写的好。王道士又碰了一鼻子灰。 又过了两年,到了1904年,时任甘肃学政的苏州籍金石学家叶昌炽听说了敦煌卷子的事儿,他通过汪知县索取了部分文物,以专家眼光认定其价值不可估量。但遗憾的是,满清官僚体制下,官员以中饱私囊为主,遇事推诿为辅,没人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他只是向省政府提了建议,政府的意见和汪知县一样:就地保存。既不拨款,也不派人。 作为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穷道士,王道士几乎没有什么办法可想了。最后,他斗胆请人写了一封发往紫禁城的“人民来信”。当时,辫子王朝大厦将倾,四面楚歌,外有八国联军,内有义和团,慈禧老太婆焦头烂额,哪管得到几千里之外一个叫什么敦煌地方的道士的什么请求 1910年代清末民初的莫高窟千佛洞
“货卖识货人”的朴素道理1906年,历史学者、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的到来,给了孤苦无告的王道士以知遇之感。斯坦因自述:“我用我那很有限的中国话向王道士述说我自己之崇奉玄奘,以及我如何循着他的足迹,从印度横越峻岭荒漠,以至于此的经过,他显然是为我所感动了。”他感慨于老外不远万里的文化苦旅,对这些被弃的故纸堆的孜孜以求。但又充满矛盾,没有为了一大笔钱把这五万卷文物悉数卖掉,而只允许他购买一部分。 “墙里开花墙外香”,这是中国特有的古训。置国内百姓多方呼吁于不顾,当斯坦因著文把敦煌文物宣告全世界之时,满清大员们这才认识到敦煌文物的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有效保护,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文物全部运往北京。押运途中且走且丢,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这是敦煌文物发现后最大的劫难,流失之后下落不明,还不如卖到国外那些好歹能进入博物馆。 作为藏经洞的发现者,大量经卷的散失,使王道士感到非常痛心。在他保管期间,从未发生过无故大量散失的事。而官员们如此掠夺,令他极为愤慨和沉痛。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来到莫高窟时,王道士说了一番令人深思的话。 据《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说到官府搬运他所钟爱的中文卷子致受损伤,他表示后悔当时没有勇气和胆识,听从蒋师爷的话,受了我那一笔大款子,将整个藏书全让给我。受了这次官府的骚扰之后,他怕极了。于是,将他所视为特别有价值的中文写本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这大概就是王道士私藏的那批文物,后来陆陆续续卖给了外国人。货卖识货人,也许在王道士眼里,与国人的漫不经心比,外国人才是真正珍惜敦煌文物价值的 受雇于外国探险家的农夫
我们会比王道士做得更好吗王道士自己大字不识几个,却历时数年,一而再地求告官府,从县到州再到省最后到京城,以他的见识和胆识,已经做了所有他该做的事情。就对待文物的认知与处置而言,即使到了21世纪王道士也强于好多大学毕业的县太爷太多太多。在嘲笑王道士愚昧的参观者中,如果把自己放在当年他那个位置,能否比他做得更好? 在那个昏聩无能的满清统治下,民不聊生内外交困,政权尚且岌岌可危,哪儿有精力和兴趣去发掘、保护和弘扬东方文化呢。大清海关形同虚设,地方军政形同虚设,西方人带走文物时,都持有官方签证和许可证,身为“洋大人”甚至还一路受到官兵的保护。王道士单凭一己之力,哪有能力拒绝他们。 作为20世纪国际上最巨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敦煌文物的大量丢失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由于满清王朝对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的失职,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因为这种劫难是不可逆转的,按照各种版本的国际公约,这些已列入各国公共博物馆和图书馆的文物,都是很难追回的!如今中国学者研究敦煌学,还要从国外买回这些文物的胶片用放大镜来看。 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时期,贩卖文物的,即便没有王道士,也会有张道士李道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归咎于任何个人,这出民族悲剧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 从国外买回来的敦煌卷子摹本
收藏
举报
举报文章问题
取消 确认
765 条评论
写下您的评论...
评论
- 海岩86991 2天前
斯坦因用四锭马蹄银换走了王园禄道士31箱敦煌莫高窟古卷,而真正从莫高窟盗走最多古卷的是熟知汉语的伯希和。张大千,也是莫高窟壁画的破坏者,他和他的女弟子在临摹了N幅壁画后,居然破坏掉古壁画,而留下他自己的“尿迹”。
回复 ⋅ 4条回复 212
- v36377314423 2天前
王道士送给斯坦因的那些文物现在还在大英博物馆里完好地收藏着。
回复 ⋅ 14条回复 509
- 金墨生 18小时前
从清朝初到改革开放,我们在古人身上有太多的愧疚!其实只要还能看到那物还在这世上一处我们是该放心的,所恨的是想看却再也看不到的痛!
回复 1
- 泾水秋风 2天前
本文意见比较中肯,那不是王道士的错,是那个时代的错,作为义务守护人的他,已经尽力了。我们不要去指责他,我们应该痛心那个时代。
回复 ⋅ 13条回复 836
- 用户951522757049 2天前
真的要为这篇文章点个赞,终于有人为王道士说句话了!去过敦煌的人都知道,石窟前边那两排捍卫石窟不受风沙侵袭大杨树也在默默为王道士说话,没有王道"举手之劳",又有谁去做这点"傻事"?!王道士的寿命超出了当地平均寿命30多岁,这是他大善大德的回报!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