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秀美 2018-08-09 18:03
《大象席地而坐》是由胡波执导,章宇、彭昱畅、王玉雯、李从喜等主演的电影。该片以胡波的同名短篇小说为蓝本,讲述在一座并不发达的东北小城中,四人底层小人物陷入人生困境而寻求救赎的故事。 大象席地而坐评价 大象席地而坐虽然还没在国内上映,但是口碑爆棚,全片都是镜头感觉要怼到脸上去的特写机位,暗灰色的色调也加重了影片的压抑感。 原谅我非要用一句格外拗口的话来标题这部电影。 如题,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我们都离不开这个整体。但我们又都是一个个本质上彼此疏离的个体。而这部电影所呈现的就是我们——疏离却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个体们——集体沦陷的局面。 一、形式和内容: 从背面拍到正面再回到背面的手持跟焦、镜头长时间只聚焦在主体上而略过其他人的画面、通过人机同时变动方位完成的场面调度、用连续的影像还原时间流逝的真实感等等,这是塔尔·贝拉结合塔可夫斯基的浸入式长镜头。同一天的时间线里,讲述四个主角的各自处境和遭遇,并且运用巧妙的线索将他们联系在一起,这是考验剧本功力、结构复杂的多线叙事。还有文艺片里特有的环境声高频采录和配合影像达到渲染情绪效果的后摇配乐。所有这些用感官接收的东西,都是我——可能也是大部分人——在观看电影时所能够轻易感受到的。 但更让我为之触动的,是电影中对秩序和混乱、意义与虚无、整体和个体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表述。 因和朋友的妻子偷情而导致朋友跳楼身亡,又因弟弟被害而寻找凶手的江湖混混;像《撒旦探戈》里死了猫又“无家可归”的孩子一样,即将被驱出家门送往老人院的丧狗老人;被父亲万分嫌弃、在学校错手杀人且发现奶奶独自死在家中的隐忍少年;家不成家、身陷与副校长乱伦丑闻中的单亲少女…… 这些人物所处的,是一个充斥着买房、教育等诸多是非问题的自私自利且弱肉强食的社会。这个社会里特别多意外,也特别多无法澄清的误会。 而他们都是被驱逐的流离失所的人,他们都想找到一处可以安心存活的容身之处。 二、此处和别处: 错成杀人犯只能亡命天涯的少年最先决定要离开。目的地是马戏团宣传海报上说可以看大象席地而坐的满洲里。 他想离开眼前这座灰蒙蒙的城市,去往想象中色彩斑斓的满洲里开始全新的生活。 另一个空间,坐在少女身旁的副校长隔空戳破了这场不切实际的白日梦:“每个时代的日常都差不多,稍微有些不同,你不用为此而困惑,所有人过一段时间都会明白……但凡活着就不会好的,会一直一直痛苦。从出生开始,一直痛苦。以为换个地方会好,好个屁啊!会到新的地方继续痛苦。”新的地方和旧世界一样。贾木许式(《天堂陌影》)的虚无主义扑面而来。 少年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但他也清楚自己一无所长。即便如此,他还是要离开。 最后,同样被“整体”击溃后无家可归的少女和老人,同少年相遇在了石家庄火车站。出发前老人说:“你能去任何地方,可以去的。到了就会发现,没什么不一样……你看着那边,觉得那边一定比这里好,但你不能去,你不去才能解决好这里的问题。”但说完他还是一起坐上了开往满洲里的班车。 这里的问题是无从解决的。 班车不知开了多久,漆黑中少年仿佛可闻见大象的鸣叫声。想必是梦。 因为生活根本就是无法走出的石家庄和不可抵达的满洲里。 三、戾气和才气: 有人说胡波生前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抑郁症所困扰,也许是因为贫穷、失意,或是各种无法妥协的执念。他说相比拍电影,写小说的自主性和自由度更高。我未读过他的小说,但从转述的文字中足以感受到他书里的戾气。 那都是他所处的社会的戾气。 一面是生性自由的艺术家,一面是有合约在身的导演,面对周围的恶意(至少在他看来如此)和自己内心的焦灼,他从无力到无望一路上都经历过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现实并非想象,尽管他可以让剧本里的人物在沉默中爆发,可他自己却只能在沉默中死亡。从职业操守的角度讲,也许他是不符合规矩的,但如果设身处地站在他的立场,我同情他。 因为我能理解那种无法妥协的执念。 他的才华也绝对毋庸置疑。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这都是一部完整且出彩的电影。虽然总能瞥见其他导演的影子,但作为第一部长片作品,在拍摄时间等问题都受到限制的前提下能够拍成这样也实属不易。他敏感又多心,温顺却残酷,这些特征都注定了他心里的悲观倾向。但他仍是清醒且独特的。就像他在北影时,导演系某个老师当着全班13个同学面说的:“以后,你们12个人将拍摄一种片子,胡波将拍摄另一种。” 很显然,《大象席地而坐》就是另一种。他做到了。 大象席地而坐豆瓣评分多少 大象席地而坐豆瓣评分是8.0 该片刻画了众多底层小人物,故事以一座并不发达的东北小城为背景,再加上非常粗糙的制作,在技术层面就营造了一种十分压抑的氛围。就内容而言,实在太沮丧了,太悲观了,每个人物身上都萦绕着一股厌世情绪。但作为一部影像作品而言,它又时不时闪现出作者才华的一面 近四小时的放映时间超过了传统的影院格式,但没有一分钟厌倦。电影让观众深入沉浸在一个外部情感世界中,因为这个外部世界提供了使观众产生自我认同的接触点。导演以极大的同情心追踪角色所遭遇的冷漠、忽视、拒绝和暴力,似乎这几个角色是他自我的几个分身,用电影对环境进行悲观的盘点。故事的严肃性和悲剧性融于利落而不矫情的对白中。摄像机轮流紧贴每个角色,静态地捕捉动态。该片是导演留下的非凡遗作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