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屈原是一个文化标志也是一种精神象征。虽然我们都很清楚端午并非因为屈原而产生,而是后来屈原赋予端午全新的含义,至于端午节的产生和发展,你可以看《
探源:从恶月避恶看端午节的形成与演变》中有详细介绍。
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作为当时楚王室的后裔,屈原为什么从一方重臣最后走向自杀,他的人生从辉煌走向没落,终究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从《楚辞》中的渔父篇可以看出端倪。
渔父绝对是一个神奇人物,经常出现在史书之中。比如姜子牙就是以渔父的身份钓了周文王,再比如《太平广记·卷十三·神仙十三》记载一个渔父
而昔事海滨渔父,渔父者,故越相范蠡也
再比如《宋书·列传·卷六十七》中也出现一个渔父
庄周云:“渔父见孔子杏坛之上。”
《楚辞》中的渔父篇也出现一个渔父,这一篇中出现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出现这个段落,不过这个段落被安排在屈原死前一番对话。在司马迁看来屈原的死是他自己的价值观主导下的主动选择。
这一段对话,对我们的人生观也有很大的启发,因为呈现了两种人生。《史记》与《楚辞》中的渔父篇稍有区别,但意思相近,我们就以楚辞中的渔父篇为蓝本展开讨论。
屈原来到汨罗江边,恰好遇到渔父,渔父就问:这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混的这么惨呢?
三闾大夫什么意思呢?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管七十五家的怎么可能称大夫呢?这主要是因为这三闾住的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昭、屈、景三个楚国王族之姓居住的。屈原管他们什么事情呢?就是管管主持宗庙祭祀,顺便管管王族的子弟的教育,屈原是个大才子,这是世人公认的,离骚已绝响,管教育绝对能胜任。
三闾大夫也绝对是一个闲职,参与不了重大国事,这比起原先的左徒差的太远了。屈原郁闷是最正常不过了,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正在郁闷之中,见有人问答,马上就开始吐苦水。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一句绝对是牢骚话中顶级言语,而且很多年轻人喜欢这样说。这天下就我一个人是清醒的,他们都糊涂,所以我很郁闷啊。失意的年轻朋友们你们是不是有这样的同感呢?所以你们的郁闷也是很正常。
屈原的想法对吗?至少王阳明认为他是错的。因为有一次有学生问王阳明:什么叫异端啊。
王阳明说了一句话: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按王阳明的观点,屈原就是异端,当然是错的。
你把屈原抱怨的话与王阳明说的话合在一起,细细品品,你有受到启发吗?
这个时候,渔父开口了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这一句话充满道家的意味,史书中出现的渔父,比如姜子牙,范蠡等都是偏向道家的人物。
渔父一开口就批评了屈原的想法是错的,因为圣人是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个观点在老子的《道德经》49章也提到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如果以百姓之心为心,当然不会产生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想法了。
既然世道这样,那你就醉吧,为什么一定要故作高深,把自己弄的这么被动呢?
屈原当然不认同这样,因为屈原觉得自己没有一点点错误,错的是这个世道。
屈原说我现在干干净净,怎么能让自己的身体接受尘世的污染呢。要是这样我还是跳入江中喂鱼算了。我怎么愿意与这个错误的世道同流合污呢,那不是有违我的本心。
这是谁的观点呢?儒家的观点。
孔子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由周公描绘的周礼中的大同世界,这是孔子一生的努力。所以孔子看这个世界,怎么看都是不舒服,怎么看都是礼乐崩坏。比如管仲是华夏第一相把齐国治理的很好,孔子就说管仲这家伙懂礼吗?要是管仲懂礼,天下人都懂礼了,典型的反面教材。所以这种情结和观念就一直在儒生的骨子中,成了遗传基因,而且是显性的。
屈原显然也是这样的观点,《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屈原觉得必须要用自己的死来唤醒,必须要用自己的死来成就自己的价值观,所以自己去跳江也是理由气壮,这是自己最后的尊严。
你猜猜看渔父会不会再继续劝呢?
当然不会了,如果渔父继续劝,那他就不是渔父了。所以渔父就走了,临走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意味深长: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父是笑着说的。
有人就问,为什么渔父不把屈原劝下来呢?因为通过对话之中,屈原的死志已经十分明确。渔父最后还是点了一下屈原,水如果清可以用来帽带,水脏可以用来洗脚。其本意自然是顺着这个世界来嘛,哪有清和浊之分嘛,但屈原没听懂,你听懂了吗?
综观全篇就如同是老子与孔子打架,最后屈原选择了孔子。按照《道德经》的观点,我们不可以以自己的标准去看整个世界,因为我们是很渺小,天地很大,万物竞类。一旦你用一个标准去看整个世界,那自然就有好坏,特别当不符合你的标准,或者让你很不舒服的时候,你就会认为举世皆浊你独清。因为你将自己当作世界的主宰,你的标准就是世界的标准,你看到的自然是不满的,屈原很郁闷就很正常了。
但如果按照儒家的观点,我们必须要去改造整个世界,努力让他符合我们提倡的价值观,为了这个事业,自己的生命只是小事情,所以屈原跳江并没有感到一丝委屈,相反是一种壮烈和执着。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不懂得曲,只会直谏楚王,不管楚怀王是英明还是混蛋。所以连续遇到恶人,先被上官大夫谗言,后又被令尹子兰诋毁,刚易折,所以他的选择注定他的一生是悲剧。当然如果遇到一个好上级,这样的人肯定也是很辉煌的,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
作为道家的另一个人物庄子对这样的行为是持鄙视态度的,认为他们是为了名,不是真的为了老百姓,这个详细的不展开,你可以看知常容写的《
比干是忠臣,庄子为什么要嘲讽他?》
这是二种不同的价值观,也是两种令人深思的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一直在影响中国人的选择,如果换成你会怎么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