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宋史 章惇传》乐了。第一次看到史官绞尽脑汁的想抹黑一个人却栽了跟头
《章惇传》并不是一篇独立的文章,而是《宋史 奸臣一》中分离出来的一段。既然被归纳于奸臣之列,文章自然对他呈批判态度。
章惇
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是以下几点:
- 多次擅开边衅,耗费国力,给宋朝边疆和财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 以下犯上,对宣仁太后不敬,多次干涉皇家废立之事。
- 对百官刻薄,不肯轻易放过和他有恩怨的人。
一个好大喜功,嚣张跋扈,暴虐的奸臣形象跃然于纸上。可能史官觉得还不够,在文章快要结尾处给他又加了一段:
惇敏识加人数等,穷凶稔恶,不肯以官爵私所亲,四子连登科,独季子援尝为校书郎,余皆随牒东铨仕州县,讫无显者。
批判的方式中规中矩,欲抑先扬。先夸章惇有才能,然后再批判他。可仔细一看,这批判的内容好像不太对劲:
章惇不给他的儿子们走后门,以至于他们都混的不咋地。做人这样无情,真的是穷凶极恶。
宋朝文官
今天和古代的三观差别很大。古人认为“亲亲相隐,亲亲者四”。在五服之内的亲戚就要给予特殊的帮助和照顾。
又能得利,又能得名,相信没有人会拒绝。可章惇不愿如此,别说亲戚,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行。这在古人看来就是穷凶极恶的表现。一个人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还能爱别人么?
读到这里,突然对章惇有了很大的改观。一个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的人,能坏到哪里去?为此,对他进行了更深入的了解。
结果发现,除了记仇和以下犯上两点,其他都是被歪曲出来的。比如说擅开边衅这条,真的是令人大开眼界。
西夏常常进犯北宋,劫掠边疆。旧党一致认为应当遵循司马光旧例,赔款割地以求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章惇认为不行,主动和西夏打消耗战。
西夏入侵
僵持一段时间,西夏扛不住了,开始大举进攻。北宋在初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后,迅速掌控了战局,多次击溃消灭西夏主力,收获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并迫使西夏称臣。
章惇在位时期,对外战争并不是一帆风顺。有输有赢,有的时候甚至输的很惨。但总体上来说,输少胜多,并且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各个方向上开拓、夺取了大片的土地。这就成了耗费国力,《宋史》对他的偏见可见一斑。
对百官刻薄,更是改革的一部分。
冗(rong,第三声,意指多余)官一直是困扰北宋的问题,两宋三百年出的进士总量比唐元明清四代加起来还要多。不是文道昌盛所致,而走裙带关系的太多(恩荫制)。
官员的后代可以直接入学,入仕。随着恩科管理的逐渐松懈,这些人连科举都有办法走后门,占据了大量的官职。
宋代科举
章惇的态度很明确,对于走裙带关系,走后门的人要严厉打击,大批的人因此被解除官职。所以,章惇刻薄的名声响彻宇内。
至于记仇,则是真实的。
记仇乃至于报复没有什么不对,连孔子都告诉我们“以直报怨”。章惇对他的政敌,从不手软。
像上面提到的宣仁太后,也就是主持元祐党争并支持旧党的高太后。章惇都被她贬到岭南去了,能不报复吗?当然,作为臣子想要废掉太后确实是不太合适。
元祐时期的旧党,着实是被他狠狠修理了一顿。曾经弹劾过他的人更是被格外照顾。贬官是基本操作,殃及家人屡见不鲜。已经去世的,也要被单独拎出来狠批一顿,剥夺、降低死后哀荣。司马光、吕公著、苏轼(苏辙弹劾过章惇)等人纷纷因此中枪。
苏轼被贬
政治上的斗争本来就是你死我活。打击政敌,无可厚非。章惇被贬的时候,又有谁去同情他呢?落尽下石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章惇名声被败坏是因为反对过宋徽宗继位(真有眼光),以及蔡京打着新党的名号胡作非为令北宋灭亡。导致了自古以来以来对他功绩的描述就是寥寥数语,攻击抹黑的言论则是层出不穷、大书特书。
奈何章惇没什么私德有亏,于国不利的地方。史官无从下笔,只能从他政敌的角度出发,鸡蛋里挑刺,以偏概全。有点汲黯状告公孙弘过于廉洁沽名钓誉的既视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惠而不费(帮助别人不能损害自己)、亲亲相隐、先家后国的理念逐渐被舍弃,章惇先国后家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曾经攻讦(jie,第二声)他的言论,倒像是在夸他。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错误之处,欢迎指正。
喜欢就关注呗。。。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