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谈起中学作文教学现状,有许多困惑。我隐约感到,作文教学一些老大难问题没有解决,好像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甚至是更大的难题。毕竟离开了课堂,我了解的情况是有限的。我经常希望自己的判断是错的,也许情况没有那么复杂,也许局面很快会有好转。可是,我从教师那里看到的,仍然是叹息“作文教学难”,从学生那里听到的,仍然是“怕写”“写不好”。
教师和学生都视作文为畏途,语文素养则无从说起。
听说读写,是基本的语文能力。即使不识字的人,一般意义上的听和说,未必不行,有些文盲,能听出别人话语中潜藏的意思,争辩时口角生风,读书人甚至不是他们的对手。识字,可以解决一般的阅读,至于“写”,表达情感和思考,则需要比较多的经验,需要高一级的选择和判断。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的“写”赶不上他们的“说”,初中生的阅读积累比小学多,但他们下笔“写”,往往比较浅易,这是因为他们生活体验有限,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高中生对生活和社会有了一定的思考,阅读积累也比较丰厚,仍然视“写”为难事。除了水涨船高,对他们的表达要求有所提高,可能还在于人们太把“作文”当作大事。一些学生言说比较正常,但一逢下笔作文,“架子”就端起来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仿佛作文真的是“不朽之盛事”,一本正经的,甚至不由自主地要上升到“作文即做人”的高度。作文的确要有真诚的态度,但是语文教育不要用作文把学生吓倒。学生在作文中真诚地表达情感,我们的教育也要对得起他的真情实感。当学生负责地说出真心话时,往往会有老师为他担忧,煞有介事地要他“端正思想”,要他“积极向上”,会有老师指令他“重写”,也会有老师冷漠地给他一个六七十分,这样的作文,只能“指导”出学生的敷衍。
作文教学低效,原因比较复杂:作文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对学生的要求不切实际,练习量不足,教师指导的智慧不足;一些学校作文教学始终围绕中考高考打转,有些学校从高一年级起,作文就与高考作文“接轨”,实行60分制,等等。特别是应试教学的盛行,败坏了学生的学习趣味,导致学生“怕写”“不会写”。对此,教师应当有比较深刻的反思。
作文围着高考转,考过了,不再考了,就不写了(也不会写了),学了三年,只为那一个小时,过期作废;高中作文教学培养的是实际表达能力,要一辈子有用,就必须在思维和表达上多下功夫,夯实底子。学生在高考作文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得不偿失,那些时间,原本可以学些一生有用的东西。即使是功利主义的教学,也没能给学生什么动力。应试作文教学,一般总是从最终分数去判断,可是高考作文的得分未必能支撑应试教学,学与不学作文,相差并不大: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在现行快速阅卷模式下,未必有什么优势,高考(也包括中考)阅卷,“保险分”太多,拉不开距离;平时没好好写作文的,顶多也不过少个十分八分的,数理化试卷少错一两道题,也就拉回来了。应试教育唯利是图,二九一十八,三六一十八,条条大路通罗马,用“高考作文”已经引诱不了学生,也吓唬不了学生了。
不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写作文,从高一就让他们去瞄准高考作文,如同造房子只要三楼不要一楼和二楼。有人吃下第五块饼,饱了,他则埋怨没有先把第五块饼给他。我们一些老师未必不懂这个道理,但是在社会压力下,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把学校和课堂当作人生赌场。
让学生“不怕写”,真的那么难吗?我们一些同行,为什么对学生作文要求那样高呢?学生的“怕写”,主要是教师的教学造成的,—— 有些是缺乏智慧,有些则就是观念的落后。
不要埋怨责怪学生,教师能不能从自己的教学找原因,也许更重要。比如,能不能设法在作文教学中培育趣味,能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能不能给学生一些有益的启示,能不能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作文个性,以及教师本人是不是个有作文能力和趣味的人,等等。
我一直在反思,也在探索。我认为,比起能否把作文写好,教师更应当看重的是学生的“不怕写”,并把学生的这个“不怕写”作为教学实绩,学生作文能取得一些成绩,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不怕写”“愿意写”和“有兴趣”。我甚至觉得他们能写出好作文,与我的指导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些学生,一旦发现老师是能够包容自由思想的人,是能让他纵情放歌的人,他就敢写了,他的情感可以自然释放,他的思考能得到尊重,写个千把字有什么难的?和学生的“说”一样,有学生回忆我的课堂,说我从来不说“你说的不对”,顶多表示疑惑,“你的意见我有些不明白”“原来你是这样想的,有意思”,我没想到学生能留心这些,他们也许记得不错,我确实会这样说,我没有忘记他们是“学生”。学生发言即使错了或是话长了,我从不打断,这是上课啊,他在学习啊,教室是可以出错的地方。作文是学生的书面言说,他花了不少精力写满了两三张稿纸,你冷漠地打个65分,先不谈你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你是不是一个善解人意的读者?
能写的学生,他动笔时,未必把老师当作指导者,而是把老师当作一个有见识有办法的读者,甚或知音、知己。所以,“不提过高要求”应当是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也应当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原则)。
为什么不多鼓励学生呢?能取得一点进步,我会比学生高兴,因为教师比学生“懂行”啊,我会郑重地问学生“你的表达让我很激动,读一下你作文的最后一段,好吗?”,学生不会拒绝,因为所有的学生都期待,—— 教室里的这种期待,是“教学”的一部分,对所有人都是激励。
“得多少分未必重要,能否从作文中得到愉快才是最重要的”,教师如果能用这样的作文观暗示学生,学生的作文可能会追求某种新的境界。我在教学中遇到过,学生没有按作文要求得了比较低的分数,当我向他做解释时,他会说:“我明白老师的意思,但我那会儿就是想把这些写出来。”这说明,学生把作文视为个人自由表达的天地,他会在长久的未来,保持并发展这样的习惯。
这才是作文教学所期待的。
(《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