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五霸中,有一位极具浪漫气质的霸主,连孔圣人都对他赞誉有加,此人就是楚庄王,他建立起来的霸业可以讲是一场浪漫的霸业。为什么这样讲呢?且听笔者慢慢给您道来……
楚庄王,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侣、吕),楚穆王的儿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元年(公元前613年)到楚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在位,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又一春秋霸主。
关于楚庄王算不算得上春秋霸主,历史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有人认为,楚庄王虽然主持了辰玫之会,但参加的诸侯国只有陈和郑,鲁、宋、卫、曹、郭等诸侯,大多数仍然跟着晋国跑,尊崇晋国,除了郑国以外,跟着楚国跑的只有附属国或南方小国而已,而与庄王同时的晋国,会盟诸侯的次数和规模都在楚国之上。
太史公当初定下春秋五霸名单,是有他的道理的:齐桓公、晋文公自然不用多说,中原大国,实至名归;秦穆公为秦国打下坚实基础,以至后来历经战国洗礼,统一中国,不称霸谁敢称霸;宋襄公能不能称霸,笔者以后再讲。而这个楚庄王,今天笔来给大家分析分析,看他够不够得上称霸。
1、讨伐庸国:庸国反叛,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亲自到前线指挥,联络秦国、巴国及蛮族部落合攻敌人,庸国不支,宣告灭亡,楚庄王取得了亲政以来的第一场胜仗。楚庄王灭庸后,统治趋于稳定,产生北上图霸之志。
2、问鼎中原:公元前606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的名义攻打戎族,一直打到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观兵于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大小轻重。九鼎可是象征九州,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意图很明显,可见楚国国势炽盛到了一定的程度。
3、除乱灭舒:公元前605年,楚庄王以若敖氏为相,若敖氏在楚国势力很大,怕朝野大臣向楚庄王进谗言,诛连自身,反而攻打庄王,楚庄王一举击灭若敖氏全族 。公元前601年,楚庄王大军消灭兼并了舒国,扩张国土。
4、破陈复陈: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十六年),楚庄王攻伐陈国,破陈之后,以陈国故地设置县。群臣都向楚庄王道贺,申叔时出使齐国归来,唯独他不道贺。楚庄王问他,他回答:王上因为陈国内乱而率诸侯讨伐,本来是义举,如今却占据其地,以后何以称霸天下。于是楚庄王恢复陈国朝廷。
5、伐郑放郑:公元前597年 (楚庄王十七年)开春,经过一个冬季的休整,楚庄王趁势而起,亲统楚国三军精锐部队悉数北伐郑国,这是楚国这些年来所发动的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攻势最猛的一次进军。不久,楚军就将郑国团团围住,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激战,楚军占领郑国,郑襄公袒胸露臂向楚军请罪以求和。楚庄王同意郑国媾和,楚、郑结盟,楚军后退三十里。
6、邲之战:楚庄王攻克郑国后北进到郔(今河南郑州北),打算班师回国,本想救援郑国的晋军已渡过黄河,楚庄王于是与孙叔敖率军出战,大败晋军,楚军进驻邲地(今河南郑州西北),晋军连夜渡河回国。邲之战是楚晋争霸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楚庄王霸业初成。
之后,楚庄王饮马黄河,进逼中原国家,迫使郑、许归附,接着又灭掉了萧国(宋国的附庸国),攻打宋国,迫使宋国与楚媾和。这样,中原主要小诸侯国都背晋向楚,楚庄王了成为中原的霸主。
楚国八百年历史中,共兼并六十多个国家,扩张土地达五千里。《韩非子。有度》篇说:“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这样看来,楚国一大半的领土都是由楚庄王实现的, 可见他武功之盛。
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中国,军功赫赫,但秦始皇带给人残暴冰冷的形象。同样,楚庄王也是一位对外扩张战功赫赫的霸主,却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很多赞美,连孔圣人都要说:“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楚庄王不仅有“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称霸诸侯的“硬货”,还有很多拿得出手的“软货”,他似乎实现了中原思想家们心目中的理想君王人格。
所谓的“软货”,当然是文化上的东西。从楚庄王身上,我们总能嗅到一些楚地文化的浪漫主义气息。在中国文化史上,楚庄王留下了清晰的痕迹,比如“一鸣惊人”、“问鼎中原”这两个成语典故。可以说,楚庄王成就的霸业,是一场浪漫的霸业。
楚地文化的雏形,其实可以讲是当时蛮夷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而成,而楚庄王就是为文化融合做出了较大贡献的人。楚庄王之前的君王都自称“我蛮夷也”,对中原文化不认同,不受周王朝管制,所以春秋五霸及其他诸侯国主们,都只敢称“公”,而唯独楚君敢称“王”。楚庄王对待中原文化,却与先祖不同,从来不说“我蛮夷也”,从小学习中原经典,熟悉中原文化,真心热爱中原文化及价值,并身体力行,他将楚国先祖的民族本位扭转为文化本位,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蛮夷文化的大融合。
大家注意,文化融合不是文化占领,它是一个按需取用的过程,也是一个进步发展的过程。楚庄王明白,稳固政治,必须得到文化上的认同,所以,中原文化中的仁、信、义、德、智,他没有摈弃;图霸中原,没有强盛战力是不行的,所以,蛮夷文化中的不循俗礼、霸蛮之气,他也没有抛弃。
文化上有一个现象,既有的文化现象存在久了,就是一种固化,变得陈腐,而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融入进来,便立即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奇异的效果。好比男女谈恋爱,男方按老套路出牌,往往会被认为是呆板,变换一下套路,或者不按套路出套,女方就会认为对方浪漫了。楚地文化的浪漫气息或许就是这样来的。
回到楚庄王,和他那一场浪漫的霸业,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软货”?
1、一鸣惊人:楚庄王刚上位时不足20岁,可以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浪荡公子,上位三年,整日里沉迷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后来,右司马伍举实在看不下去了,对楚庄王说:“有一只鸟停阜山上,三年不展翅飞翔,也不鸣叫,这是什么鸟呢?”楚庄王明白伍举的意思,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楚庄王自此理政,杀奸任贤,将国家打理的井井有条。
2、绝缨之宴:楚庄王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酒席延续到夜里,他最宠爱美人许姬陪酒。忽然一阵风把筵席上的蜡烛吹灭了,一位官员色胆包天,拉住了许姬的手占便宜。拉扯中,许姬扯下那人帽子上的缨带,向楚庄王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找出对她无礼的人。楚庄王听完,却让大家去掉帽缨后再点上蜡烛。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这次君臣宴饮,意思是要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要是追究责任,那不是大刹风景?”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之宴”,那个犯了错官员清醒后悔恨不已,在以后的战场上,每次都冲锋在前,以报答庄王的宽容之心。
3、问鼎而退:楚庄王28岁时,率军攻打戎人,驻军在洛阳周城外。年轻气盛的楚庄王蛮子性情暴发,问周王使臣王孙满九鼎的大小轻重,而且豪气地说鼎没什么了不起的,楚国折下戟上的钩子就足够铸九个鼎了。王孙满解释说:“在德不在鼎。”意思是周朝“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政治哲学,九鼎虽然是王权的象征,但本质上王权的基础在于德行,而不是鼎本身。楚庄王听了这番话就退军了,没有再去骚扰周王室。
4、止戈为武:邲之战后,潘党向楚庄王建议,把晋国将士的尸体收集起来,建一个京观。目的显示给子孙,让他们不要忘记武功。楚庄王马上反对,解释武字的写法, 是“止戈为武”,并说武有七德:“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禁暴,禁止暴力;戢兵,收藏兵器;保大,保持强大;定功,定立功业;安民,安定民众;和众,团结民众;丰财,增加财富。正当的战争要服务于这七大准则,楚庄王最终没有建立京观。
事实上,楚庄王在几次讨伐战争中,基本上都是这样:你不服,我就打,打服了,就放过你,打死不服,那就只好打死了。这在楚庄王称霸的“硬货”中有所描述,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楚庄王讲道理、讲信义,他可以因为一个说客而退兵,也可以因为可怜一个国君而放弃攻伐,更可以因为一声道歉而罢战。楚庄王看起来,确实是个可爱而有趣的人。
那么,在楚庄王率领下的楚军,又是怎么的呢?小子和大家讲一件有趣的事。
邲之战,晋军败逃,有些战车陷入泥坑,动弹不得。楚国士兵追上来后,并没有趁机杀戮,而是教晋国士兵怎么让马车动起来。楚军说:“把马车前面的横木抽掉,马就可以跑了。”晋国士兵抽掉横木,但马车还是没有跑出来。楚国又说:“你们把旗子拔掉,把车辕前的横木也拔掉。”晋国士兵照做,马车果然跑动起来。晋国士兵为争回点面子,逃离的时候还说:“我们不如你们楚国,你们逃跑的次数多,逃跑经验比我们丰富啊!”楚军就这么让晋军逃跑了。大家看看,这还是我们所理解的通常意义上的战争吗?这是不是更像一场体育比赛?
通过楚庄王的硬实力来看,称霸是不是名至实归?通过上述的“软货”来看,楚庄王是不是一名不一样的霸主?“霸蛮”一词,现在在楚地上都比较常用,楚文化在楚地范围内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霸主也是人,文化也是人的文化,不同文化的撞击融合,人性的左冲右突归于中和,造就了不一样的楚庄王,不一样的楚庄王,建立了不一样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