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高中语文在线 2018-10-16 08:26:02
怎样快速打开高考作文思路 ——兼谈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知识梳理】
在考场上,拿到作文题,最怕的是打不开思路,大脑一片空白。这里送给广大考生五把快速打开思路之门的金钥匙,并说一说如何使用。
联想法。采用联想的方法,由此题目想到彼人、彼事、彼景、彼情,会使自己对命题的认识由空泛笼统变得具体清晰;还可由题目联想到有关的诗文名句、掌故逸闻,思维发散,便于立意。如,“水”为题写一篇文章。若能联想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庄子·山水》)、“逝者如斯夫”(《论语》)、“长恨人心不如水”(刘禹锡《竹枝词》)等等,便可以把思路打开了。
置换法。如果给的话题或标题的中心词比较虚,这时不妨用较为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叫置换法。如江苏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天空”可够虚的,这不要紧,根据对所给材料的把握置换一下即可。
“天空”可以是父母无边的爱,可以是老师博大的胸怀,可以是同学长久的帮助,还可以是远大的理想,等等。总而言之,其特点是明净、辽阔、深邃,引人遐思,令人神往。通过置换,“天空”也就具体了,自然也就能够以此为点继续扩展开去联想,寻找到更丰富的内容,以便于行文时所用。
再如上海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坎”是什么?显然,这里是比喻,喻指障碍、困难、逆境、不幸、考验等。比如高考,对有的考生来说是一道不得不过的坎。高考是带有共性的坎,带有个性的坎也不少,比如遭遇疾病、遭遇他人的诬陷,等等,也都可以写,只要真正体验过,有深刻的感悟。一句话,用本体置换了喻体,也就打开了思路,这样,自然也就能够写出富有个性的感情充沛的好文章来了。
补充法。可以用添加限制性词语的方法,来“大题小做”或“宽题窄做”。有时,命题人有意识地将标题或话题中相关词语的定语或宾语给省略了,其目的是为了给考生留下发挥的空间,这时,可以把其省略的定语或宾语给补出来。只要补出了定语或宾语,作文思路也就打开了。这种打开思路方法的,叫补充法。比如,对“生活”这个大概念,可以通过添加因素进行限制,如“生活是复杂的”,就缩小其外延,便于展开写作。再如,以“距离”为题写文章,添加一“心”字,“距离”变成“心的距离”,偌大的题目一下子变得小而易于把握了。在题目“忙”后添加限制性因素,全文即围绕“忙得精彩”立意。
下面以高考作文试题为例说说这种方法的应用。
如山东高考作文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命题人把“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中“时间”、“记忆”的定语给省略了。
考生可以试着补出来。先给“记忆”补定语。是什么样的记忆呢?应该是能给人以启迪的,或给人以鞭策的,或给人以警醒的,一句话,就是有助于个人或民族、国家走向进步的记忆。比如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关于二十年前香港回归的记忆;比如自己多年前身处逆境时老师、同学或朋友、家人给自己的帮助,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眼神,等等。
再给“时间”补定语。可以把“时间”置换为“日子”,再补。这样,就有了在歌舞升平的日子里,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在无所事事的日子里,在艰苦奋斗的日子里,在寂寞难耐的日子里,在春风得意的日子里,等等。试着给“时间”、“记忆”补定语,就会知道命题人确实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再如福建高考作文题“季节”,写什么呢?可以写春夏秋冬四季,与这四季有关的故事该有多少啊!如果感觉这么写太俗了,那么也可空灵一些,这就是把季节看成一个比喻的喻体,如此,考生知道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春季,还有人正处在丰收的秋季,还有人已经步入人生的冬季。明白了这些,再构思与季节有关的故事,或者是确定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议论,都可以。
“季节”就两个字,且是一个名词。可以尝试着给其添补定语,比如丰收的季节、希望的季节、美好的季节、痛苦的季节、悲哀的季节,等等。有了定语,也就具体了许多,写什么自然也就一目了然了。
扩展法。有时,命题人在材料中用了省略号,或在标题或话题中使用了具有多义的词语,这时,就可以将省略的内容在材料的提示下通过扩展加以补充,将多义的词语在基本义的基础上扩展补出其比喻义、引申义等,从而打开作文思路,这种方法叫扩展法。如广东高考作文题“传递”,“传递”是一动词,考生可以把其所带的宾语补出来。看所给材料,知道“传递”的宾语可以是技艺、经验、思想、感情等。“传递”有了宾语,题目也就具体了,再写也就容易了。只要考生在写作时把重点放在“传递”上即可。
在所给材料中,命题人用了省略号,可以沿着命题人的思路展开联想,通过扩展的方法将省略的内容补出来,以进一步打开思路。一补,就知道可以是理想、信念、传统,等等。瞬间,“传递”就有了这么多的宾语,考生总该有熟悉的、能够把握的,这样,写好“传递”这个话题又有何难?
再如安徽高考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春光”,显然是指成绩、喜悦、爱意等。用这些词将其一置换,也就变具体了,容易把握了。“妈妈”可以是指生身母亲,也可以是指我们的祖国,还可以是指待如妈妈般的人,比如老师,等等。这么一扩展,取材范围也就宽了。
另外,“提篮春光看妈妈”语言极其优美,这就暗示考生以此为题所写文章的,其语言风格应该和标题一致。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方法更多的情况下是综合运用。这一点,还需要考生在实际运用三种方法时加以注意。
比照法。可以找一个比照概念,彰显题目的内涵。以“安”为题,在立意时可以给它找一个比照概念“乱”,思路豁然开朗:社会安定人心所向,动乱时代百姓遭殃,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当然,“安”有着丰富的意义,若理解为“安于现状”就要用“锐意进取”来比照,“安土重迁”,就要用“漂泊无定”来比照……这样说来,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在提供的单概念外增设一个与之相关或相反的单概念,使单概念题目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比较容易把握的关系型题目。再如,以“闲”对“忙”,以“狗尾”对“豹尾”,这实际上是对题目“反意而用之”,由逆转而来的话题登台唱主角,原来题目只是一个反面参照物。这类文章往往反弹琵琶,新人耳目。
【题例精析】
例1:命题 面对缺陷
美国人安迪,右手只有4个手指,他是一名优秀的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做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他的梦想,虽然安迪具备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几乎所有的条件,但是各电视台的负责人看到他残疾的手就都回绝了他。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之后。安迪终于被一家电视台录用。在试镜时安迪按电视台的意见戴着仿指手套,但是这样安迪总是感到虚假和不自然。在正式主持节目时,安迪摘掉了手套,以最自然的态度去面对观众和自身的缺陷,由于安迪真诚、自信、充满魅力的主持,安迪受到了热烈欢迎。成为一名杰出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观众来信不断。他们热情赞美了安迪的主持艺术,对他面对缺陷的坦率给予了热烈的赞美,观众接受了他的缺陷。
安迪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他坦率地面对自己缺陷的态度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
请以“面对缺陷”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
【审题指导】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每件事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对待身体缺陷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勇敢面对,有的自卑悲观……其实,我们应用自然的态度面对缺陷,待人以真诚,给人以力量,自己有信心,自己瞧得起自己,才能让别人尊重你。
精神缺陷比身体缺陷更可怕。身体的缺陷会带来生活的不方便,会导致精神的痛苦。但好多人都能面对这个现实,身残志坚,如张海迪、史铁生等人。精神的缺陷最可怕,它不仅使自身的人性受到扭曲,还会危害到别人,如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七巧,不但自己为金钱的枷锁所扭曲。还亲手毁掉了儿女的幸福。
面对这个话题,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来着手,可行的方法是在题目中间加以限制:面对生理的缺陷、面对个性的缺陷、面对文化品位的缺陷、面对艺术品的缺陷、面对劳动产品的缺陷、面对人类自身的缺陷,等等。这样,文章的内容也基本确定了,立意就不会有偏离题意的危险。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议论、叙事等方法来展开文章,表达自己对话题的见解。
【立意示范】
立意一:优势与缺陷
谈人的性格:突出的优势与突出的缺陷常常是并存的。如聪明的人往往不够勤奋,性情温和的人往往缺乏魄力,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会流于八面玲珑。所以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缺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并学会扬长避短。
立意二:辩证看待缺陷
构思一篇议论文:缺陷还是优势,要看环境的要求。如谦虚谨慎在中国是美德,到了美国就成了没有能力的表现,人才就有被埋没的危险。所以要辩证看待缺陷。这样的观点可以新颖深刻取胜。
立意三:战胜缺陷
从题目所给的材料出发,构思一篇议论文。安迪战胜了缺陷,成为著名的电视主持人;名牌大学同居一室的两位博士生,却因为嫉妒而造成谋杀的惨案,这两个故事一正一反,说明了生理与心理的缺陷对于人生的正反影响。对于有坚强与健康心理的人来说,缺陷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学会正视缺陷,变不足为动力,所谓“战胜自己的人最强”。
立意四:缺陷也是一种美
缺陷也是一种美,如,比萨的斜塔,各种历史遗址或废墟等,自有其完整或完美所不能替代的美。断臂的维纳斯的雕像不正是美的象征吗?瘸腿的拜伦不正是美的创造者吗?残缺也有残缺的美。
立意五:完美与缺陷
曾几何时,我渴求完美的人生,当那些关于完美的梦想被一个个缺陷打破时,在感叹之余。我明白了,什么是完美,只有与缺陷相对的完美,人生的真谛,隐于缺陷,人在孤独的缺陷中,才可以品味出人生的完美,要感谢缺陷,也要珍惜缺陷。
立意六:戈鲁的故事
小百灵戈鲁立志要成为最优秀的歌唱家,可是她的努力并没有为她带来好运,一种药水使她失明了,她却因祸得福,“盲歌手”的金招牌使她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这个标榜个性另类的时代,人们烦够了完美,缺陷顿时成了美味的大餐。缺陷可以用优点弥补,但它绝不是被利用来刻意标榜的工具。
【课堂演练】
命题一:请以“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思路提示:
这是一道单概念的命题作文。“真”,含义宽泛,词典上的解释是“真实”,跟“假”“伪”相对。结合社会和人生,“真”又有哪些内涵呢?立意时可进一步确定。如:在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现代社会里,“真”就是保持本真,不失却真我;在喧嚣浮躁、追逐名利的潮流中,“真”就是追求诗意地栖居的一颗赤子之心;在颠倒黑白的时代,“真”就是不畏强暴,敢于说真话,捍卫真理;在学术腐败的氛围里,“真”就是数十年甘于寂寞,孜孜以求、踏踏实实地奋斗,等等。
面对如此宽泛的题目,写作时要设法从小处着手,挖掘出题中包孕的深刻的、闪光的思想。可从添加词语限制题目的角度来大题小做。如:真,是教育的根本;真,是做人的真谛。从教育的目的谈“真”的意义,或者从为人的角度谈“真”的作用。
还可在题目的基础上另外加一个概念,联系思考,拓展思路,如:“真与善”、“真与美”、“真与坚”等。从辨别二者关系的角度阐述“真”的意义,从而确定立意:生活中惟真才善,惟真才美,惟真才坚等。
此外,还可用联想的方式发散思维,化虚为实,进而立意。比如,由“真”联想到苏轼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以认识到真实的东西常常隐藏在迷惑人的现象背后,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真相;俗语“真金不怕火烧”,可以认识到“真”的价值、力量;还可联想到一些有关的具体的人和事,如,“文革”期间,张志新说真话,被残忍地割断喉管,美籍华人张纯如为了揭露日军侵华的历史真相不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制造假论文,被剥夺其所拥有的最耀眼殊荣——韩国“最高科学家”称号等等,由此认识到“真”还能彰显人格的高贵与伟大、捍卫“真”是需要勇气甚至付出
牺牲的等。
如此多角度地发散思维后,思路打开了,再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把有关内容收拢统摄起来,连缀现实语料,落笔成文,才能写出见解独到、思想深刻的文章。
命题二:以“圆圈与半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思路提示:
审题时要注意“圆”和“半径”的象征意味,“圆心”“半径”和“圈”之间的关系。
“圆心”外面有很多“圆圈”包围,包括:父母圈、妻子和儿女圈、亲朋好友圈、左邻右舍圈等,这里的“半径”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这点出发,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些观点:
(1)要注意与人相处,扩大交往范畴,涉足不同的领域,圆圈越多则“人生半径”越长,反之越短;
(2)要珍惜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亲情、友情等都可能是延长“人生半径”的重要途径;……
“圆圈”可以理解为人生,圆圈越大,人生越丰富,“半径”可以理解为丰富人生的方式。可以提炼以下的观点:
(1)不断提升自己,就可以使生命之圆更加丰富。
(2)拓展人生的半径,生活就会丰富多彩。
(3)保持“自我”这个“人生半径”,就可以拥有丰富而有个性的人生。
“圆圈”可以理解为“圆满”,“半径”可以是达到人生圆满或成功的途径。要达到人生的圆满,必须具备一系列的条件,必须不断修养自我,提升自我,才能达到人生圆满的成功。可以详略得当地列举古今中外相关事例为证明,并结合自己的体会来阐述。
【巩固练习】
命题一:请以“争论与智慧”为题写一篇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二: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那些有渡河经验的人,在涉水之前,总会习惯地随手抓起一块石头投入水中以测量水深,水花溅得越高,水声越是响亮,河水也就越浅。那溅不起多大水花、听不见多大水声的河水,必定是深不可测的。
黄河并不总是奔腾咆哮的。黄河中游有一段,看上去就是凝滞不动的浑浊的泥浆,然而,连搏击过激流的黄河船夫也不敢在这里放船,因为河心是流动的,没有谁能说清它究竟有多深。
静,是外观姿态;深,则意味着蕴藉和深邃。静水流深,不显不露,昭示着生命的博大精深。令人屏息凝神,浮想联翩……
请以“静水流深”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命题一:争论与智慧
思路提示:“争论和智慧”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你可以认为“智慧产生于争论之中”,也可以认为“不争论有时也是一种智慧”。根据前一种立意写议论文,可确立如下几个分论点:①争论中体现着不唯权威、名家是从,保持独立见解的精神,所以有利于智慧的产生;②争论是讲究民主的表现,在思想的平等交流与有力碰撞中容易产生智慧(以上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③争论不等于盲目地发表浅薄的意见,更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④争论中既要相信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只有这样的争论,才能催生智慧(以上从“怎么样”的角度思考)。根据后一种立意写议论文时,可以论述争论不仅带来一定的思想混乱,容易延误良机,甚至带来不良的外部环境;可以论述不争论更能让人静静地深入思考,可以以改革为例证明有时不争论更能解决实际问题,更是一种大智慧。另外,也可以从智慧使争论更有价值等角度切入立论。
命题二:静水流深
思路提示:首先抓关键词:题目中的关键词是“静”和“深”。其次理解关键词的内涵:“深”是内涵的蕴藉和深邃,是深远、高远、深沉等;“静”是安静、冷静、宁静等。
想一想,词语还有没有引申、比喻义?“静”还可以引申比喻指朴实、平凡、沉稳、从容、淡定等。
最后理清概念“静”和“深”之间的关系:只有“深”才能“静”!非“静”无以“深”!
理清“静”和“深”的关系,我们可以问一问“为什么”,分析原因,揭示结果;再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样就有了立意角度和分析思路。
比如“为什么”、“怎么办”:
朴实蕴涵伟大(深刻),如“人生”、比如“爱”、比如“中国文化”等;/绚烂之极复归于平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等;比如“怎么办”:“流”不“深”而求源之长,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没有深邃的内涵,虚张声势、目中无人、夸夸其谈,就不会有发自内心的沉稳、平实、从容和智慧,所以要执著追求,追求内涵、增加底蕴;/学会做人生的“减法”,放下名利、追求简单,诗意地栖息,让人生更有深刻内涵;/有广博的胸襟,学会包容,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等。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