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一线教师,功利得很,不愿意好好学点理念(理论)的东西,上课搬教案,教研讲经验,没有理论支撑他们的教学与教研。
读《一篇〈小木船〉可以做十次写作训练,次次有重点》一文的思考福州黄浩生2019.11.12
链接:陆生作:一篇《小木船》,可以做十次写作训练,次次有重点
文章一开始,陆老师就写道:
以四上《小木船》为例,课文撬动作文,阅读指向写作。先讲三大点:
第一个:深入浅出
黄:陆老师所说的这一大点,涉及哲学的“意识”问题、心理学的“心理实质”问题、佛教的“空观”问题等,都是大学问,所以他深入浅出地说了。
那么,一线的教师,怎样把它与“小学习作教学”联系起来呢,得好好理一理,动动脑筋。
第二个:聪明作文
我猜想,陆老师的这篇文章,可能是还没抽空整理的讲话记录稿,那我就依“文序”说几点。
1.关于“傍晚的时候,他坐在门槛上哭”一例。
我们处于“信息时代”,每天都从不同的渠道,接收到许许多多信息。
可有的信息,只使我们简单地、大概地“知道”了些什么;
而有的信息使我们知道得“很详细,很具体”,甚至会引发出各自的感受,引发出各自的思考。
——如果这些“信息、感受与思考”都只停留在“口头语言”上或脑子里,它就会很快消失了;
可一旦把这信息带进小朋友的习作中去,那我就有得说了。
说什么啊?
说我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有关小学作文教学“写具体,写通顺”这一最基本要求的追求。
陆老师接着还举了“肚子痛、陈明更生气了、今天”三个例,说的统统是“作文要写具体”的问题。难道不是?
2.我得意地告诉大家,在这“第二个:聪明作文”里,有一小部分内容,陆老师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
请大家先看看他用“扩句法”举的“今天”这个例子:
●今天,我去动物园玩。
●早上,我去动物园玩。
●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我去动物园玩。
●当蝴蝶抖落花尖的露珠,太阳刚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我去动物园玩。
说来话长。三四十年前,我对类似“今天”这样的课例(问题),作过思考,分别写了两篇文章。
第一个是关于“多写四要素句”问题。
借陆老师的例吧:
今天,我去动物园玩。
时间——今天
人物——我
地点——动物园
事情——玩
这样的句子,我称之为“四要素句”;此“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与记叙文“四要素”等意。
我认为,在低年级,教师要多指导小学生写“四要素句”,因为它是记叙文的胚胎!记叙文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层层叠加”而成的——即把这样的“四要素句”扩充再扩充,详细再详细,具体再具体,并注意分好段,最终不就成了一篇记叙文了吗?
第二个是关于“表示时间的词语”问题。
再拿陆老师的“今天”这个词说事吧。
“今天”,是个很一般的表示时间的词——能否“不一般”些呢?那就如陆老师写的“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这是偏正短语,具体了,不一般了吧!
“当蝴蝶抖落花尖的露珠,太阳刚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用它来表示时间,岂不更“不一般”了?
“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写得不一般些”,这一观点我也与陆老师不谋而合。
小结:上述3个方面(写具体,四要素句和时间词),在小学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认同并落实了,而后小学生认真运用了,就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写作了。
◆陆生作谢谢黄老师!
他说:“有精力的话,就继续学习下去并写点心得。写很快,打字很慢。而且,晚上时间不敢动脑子,一来吃不消,二怕失眠。”
黄老师是前辈,年近八旬,能如此读晚辈文章,感佩。
这篇文章,是我的一个发言,可能我所讲的就是谬误。那天研讨会,刚好有老师上这一课,我就接过话头,分析了《小木船》。
开头的“三大点”,我想表达的是,跳出作文看作文,俯瞰作文,可能看得更真切。在作文中看作文,犹如走迷宫。王国维有句诗,我觉得刚好拿来做作文教学——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跳出红尘,又身在红尘,跳出来看,有更清晰的路径,身处其中,有切肤的体悟。
◆陆生作例子“今天”,我的本义是这样的。
从今天到早上,这是聚焦,很多学生写得很泛。
从早上到太阳,这是证明,从概念到现象。很多学生写作文多写概念,不可感,缺少画面。
从太阳到蝴蝶,这是语言的准确陈述到诗意美感。
“今天,我去动物园玩。”这样的表达也有适合的地方,平时电话、聊天就这么说。但对写作文来讲,简单了一些。
作文毕竟是以文字为中心的。
但现在,以文字为中心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学生强的是音频、视频,这是大势所趋。
◆黄浩生从你上边的几条“短回复”,说明:你写的时候,是这个意思,而我说的可能是另一个意思。我看这没什么,是正常的。
对一个教学现象,你往这方面去认识,我往另一方向去认识,不求殊途同归,只求都“正确”。我看,很多处,我们所说的,“实质”同一,如我们一致认为时间用语可以丰富些;又,句子在一定的语境下,要写得具体些,等。你说呢?
◆陆生作您讲的意思很好。
您讲的“具体”“四要素”我也有考虑的。我们讲的是角度不同而已,一体两面。
作文教学要一体多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样才好,这样才是一个生态。
期待您的继续思考,读您的思考,也是我在思考。
◆黄浩生老陆:关于“三大学问”,可能你无心,可我有意啊,所以值得学习。
对同一教学现象(内容),陆老师的原意可能不是像我所说的,这是正常现象吧。陆老师的原文,对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教研),是有意义的。
◆陆生作读文章,做思考,跟阅读理解一样,我注六经,六经注我,都很好。
新东西来源于旧东西,关键是受到触发,然后去思考,可能就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有时候,一样东西,不应该以好坏论,而应以有无论,只有“有了”,才能让它往“好”的方面去发展。
◆张老师各位,恕我说句不同的意见,《小木船》这么老套且容易引发学生高仿的习作例文,早就该从小学语文课本中出去了。说实话,这篇作文写得不好!
不知道编者什么心态,把这么一篇几十年前的老掉牙的习作例文,依然像宝贝一样用到课文中。
取法乎中得其下,中规中矩的习作水平,当课文,实在不妥。优秀的习作何其多,却偏偏选这样的文章,足见编教材的人定势思维多可怕!
◆徐老师“《小木船》这么老套且容易引发学生高仿的习作例文”,我从张老师这句话中读出两点信息:一是《小木船》自身有着“套”,这个套可以解释为写作技巧,而技巧也是需要的;二是容易引发学生高仿,说明什么问题?很可能是适合学生的。一孔之见,贻笑大方。
◆陆生作长江水清,灌溉田地;黄河水浊,也灌溉田地。
一套教材,不可能求得大家一致认同,有不同声音才是正常。不会有十全十美的课文,但可以尽可能追求有质量的课堂。
《小木船》确实老掉牙,但里边的写作思维不会过时。
比如,讲《小木船》的进出结构。
《去年的树》,应该算公认的经典了。它也是这样一个结构。
鸟来了,鸟去了,来去之间是一段寻找。来是进,去是出。
◆黄浩生若可以排个队:教师第一,教法第二,教材第三。
我在讲授中师《小语教》课时,曾说过:一篇课文,在有的教师手上,会值一百元,可在有的教师手上,只值十元。这说的是,教师要会挖掘教材(课文)的潜在价值,使其增值。
此处省略若干人的若干讨论
◆陆生作必须用《小木船》来给学生上写作课,该怎么上?——这是一个讨论平面。如果你说,没有“必须”,可以换另外一篇,那又是另外一个讨论范畴了,就“何不食肉糜”了!
在规定了教材的前提下,如何让教材更有价值,应该更有实际意义。
新,不在于教材,而在于人。
“有好的例文的话,可换掉《小木船》”。“换”是一条道路。“不换”,又该如何?这才是“迎难而上”的现实。否则,一味的“换”,就有点“何不食肉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