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较早的书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末尾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就反映了这一情况。为什么对这所谓“小”的方面一定要学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不能断句就无法读懂未断句的古书。
现在,古书经过整理加了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仍需具有断句的能力,才能查阅旧版的古书。而且,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便成了阅读文言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提高阅读文言能力的角度看,也需要练习断句。
一 断句需要词义、语法、文常知识
正因为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哪方面知识不足都会错误理解文句,因而断错了句。
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该怎样断?是“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还是“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呢?这就取决于对“后”字的理解。正确的理解应是“落在后面”,“后”是动词(这和现代汉语不一样),而不是表示时间的副词“后来”的意思,因而应断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再如“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该怎样断?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还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呢?这就涉及古汉语语法。“所闻”是名词性结构,意为“听到的情况”,是“言”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属下做“叹惋”的主语,因而应断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该怎样断?如缺乏古代文化常识(行政区划方面的),也难断对,或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或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等等。其实德兴是县名,属饶州苏迈是去德兴县做县尉,因而应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总之,不明词义,或不懂语法,或缺乏历史文化常识都会造成断句错误。
二 断句要注意的问题
那么,要断句正确该注意一些什么呢?
首先,要通读全文,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反复研究,把握主要内容。如下边一段话: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见《资治通鉴》1298页)
第一,要先抓住要点。
这些要点一般包括文中说的是什么人,办的是什么事,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结果,等等。
看文中提到的人物,有:湖阳公主(刘秀姐姐),帝(刘秀),宋公弘(因有“弘曰”,可断定是一个人)。这样,可断定文中共提到三个人。再看事件。综观全文,说的是湖阳公主死了丈夫(新寡),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办这事所采用的方式。帝“微观其意”是想了解女方的意向;后来帝又询问宋弘,是要了解男方的态度。这件事情的结果。最后帝曰:“事不谐矣。联系学过的知识,《赤壁之战》中有“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句,“谐”是成功的意思,可知这件事没有成功。
这样,就基本上了解了本文的大意,便可断句了。
第二,要确定词的句中意义、注意语序、分析句式,重点解决一些疑难。例如,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是句还是读,就需要运用文言知识反复研究。
如“湖阳……其意”之间,“湖阳公主”是专名,其间决不能断;
“湖阳公主新寡”有主有谓,叙一事,是主谓句,应当断;
“朝臣”是“论”的宾语,不能做“观”的主语,当属上,决不能属下;
至“其意”处,一事已叙完,应断为“句”,其它为“读”。
又如“方且图之”的“之”,是属上还是属下?按现代汉语习惯,容易把“之”和“后”连起来读。但这里“之”是“图“的宾语,一定要属上,不能属下与“后”连用。
第三,古人写文章讲究语句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
如帝引用的谚语,应断作“贵易交,富易妻”,不能断为“贵易交富”,而使“易妻”属下。这里的“易”是更换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易”。
又如“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也当根据这一点断为“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不能断为“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第四,一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等,也可供断句时参考。
如文中的“主曰”“帝曰”“弘曰”谚言”等。但这时要注意“曰”后的文字到什么地方为止。如“谚言”后的文字,只能是“贵易交,富易妻”六字,“人情乎”是帝的问话,不是谚语。因而“乎”后加双引号,六字谚语加单引号。
第五,些常用虚词,也可作为断句的参考。
如常放于句首的“盖”“夫”“故”“岂”,放于句末的“之”“也”“矣”“焉”“哉“乎”“欤”“耳”“邪(耶)”等等。本文中的“方且图之”的“之”,“人情乎”的“乎”,“事不谐矣”的“矣”,都可作断句时的参考。
以上这几点,只能看作断句时的注意之点,起辅助作用,不是能否正确断句的决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古代汉语、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总的水平。
这些知识只能在平日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熟练掌握,使自已具有准确的文言的语感。当然,适当做些断句的练习,对提高这一水平也是极有好处的。
三 点读练习
(一)
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华)佗学普依准①佗疗多所全济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②熊经鸱(chī)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聪目明齿牙完坚
(选自范晔《后汉书》
1.标点上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动摇 户枢 引挽 怡 著粉
3.翻译画线处的句子。
4.本文讲了华佗创造的一种叫“五禽戏”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这种“五禽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是受什么启发创造出来的?动作是怎么设计出来的?用什么证明它是有效的?根据本文,作简要回答
①[依准]依照,②[导引之事)一种活动筋骨四肢的锻炼方法。
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佗学。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广陵人吴普、彭城人樊阿都曾跟华佗学过医。吴普依照华佗的医术治病,许多人被治好救活了。华佗对吴普说:“人的身体应该得到运动,只是不应当疲惫罢了。
运动则养分(谷气:中医术语,指饮食的精气[即养分])才能消化,血脉环流通畅,病就不会发生,如同门户的转轴部分因转动而不会腐朽一样。因此古时的仙人常做“气功”之类的锻炼,摹仿熊悬挂(颈:通“经”,悬挂)树枝和鹞鹰转头顾盼,伸展腰部躯体,使各个关节活动,用来求得不易衰老。
我有一种锻炼方法,叫做“五禽戏”,一叫虎戏,二叫鹿戏,三叫熊戏,四叫猿戏,五叫鸟戏,也可以用来防治疾病,都使腿脚轻便利索,可以当作导引之术。身体不舒服,起来做其中一种禽戏,身体舒服地出汗,接着在上面涂上爽身粉,身体便觉得轻松便捷,腹中想吃东西了。”吴普施行这种方法锻炼,年纪到九十多岁时,听力和视力都很好,牙齿完整而牢固。
(二)
(刘)秀舍中儿犯法,军市令颍川祭(zhài)遵格杀之,秀怒,命收遵。主薄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也”乃贳之,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
(选自《资治通鉴》)
1. 标点两处引号中的话。
2. 已标点的部分,有一处断句错了,试改正。
3. 解释加点的词语:
格杀 收 贳 私
4. “军市令颖川条遵格杀之”一句中,有几个专名?
秀舍中儿犯法,军市令颖川祭遵格杀之,秀怒,命收遵。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也。”乃贳(shì )之,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
刘秀的一个仆人犯了杀头之罪,依法当斩。军市令(意为军中主管贸易的长官)颍川人祭遵依法将这侍从处死了。刘秀知道后勃然大怒,命令把祭遵抓了起来。主簿陈副进谏说:“您经常要求军队服从命令,如今祭遵奉法为上,不避亲疏,秉公尽职,这正是照您的命令行事啊!”于是刘秀赦免了祭遵,并封其为“刺奸将军”(意为除暴去恶的将军)。刘秀对诸将领说:“你们要小心祭遵啊,我的亲信犯了法,尚且被他处死,你们如果犯了法,他也决不会徇私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