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似乎偏离了一些主题,请原谅一个屌丝多愁善感的回忆
我们先来说说MD吧,
在洞悉到磁带产品急剧下滑之后,时任索尼株式会社社长的大贺典雄感到有必要推出一种可以取代磁带的音乐介质。这样,在CD出现10年后,索尼发布了一种新的音乐介质。在20世纪80年代,大贺率先确立了CD商业化的目标,此后CD技术能迅速取代模拟音频技术得益于它的高质量数字录音、高速的随机播放和直接查找曲目的能力。众所周知,CD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它们终究还是一种只读介质。因此大贺希望制造一种可写入的产品,一种能够拥有录放功能继而完全取代磁带的碟片。
1992年7月,设立在仙台的技术中心开始了MD碟片的生产。大贺将硬件、软件和录音介质视为对MD系统同等重要的角色,所有的开发工作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从1992年9月,MD产品发表后,这种消费级的,具备大容量存储的设备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到1992年11月,MD的全线产品在日本上市了,同时,欧美地区的销售也在积极的准备中。第一部MD录放机MZ-1,第一部单放机MZ-2P、第一种录音介质MDW-60和88种SEM发行的MD唱片终于摆在日本商店的货架上。同时,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的主要电器商店展开了一个名为“试听、试用”的推广活动。接下来的12月,欧美地区的MD产品销售也顺利的开始了。初代MD又大又重,播放时间只有短短一个小时,但是他所具备的一些特点还是很快让人们接受了它。
1982年CD发售,1992年MD发售,数字音乐产品的销售潜力被极大的激发。在1995,MD硬件的年销量达到了1000000台,3年后的1998年,年销量则超过了5000000台。1993年,MD的音频、视频和文字记录标准制定;1994年,MD的图象标准制定。MD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2011年的7月份,索尼公司宣布,最后一款MD机型RH1将于今年的9月停止出货,HI-MD碟片将会在2012年9月停产。如今9月已经过去,市面上可以买到全新的最后一型MZ-RH1 MD也已经日渐稀少。是的,MD时代彻底结束了,以彻底失败的方式。我虽然是MD的用户,却也不盲从。坦率的说,MD能拖到2011年底的今天才正式告别历史舞台已经是奇迹了。要知道,从2006年SONY发布了MZ-RH1型MD后,整整5年多没有新发布过任何一款MD产品。什么原因包括此次停产的原因,已无需多说,大家心知肚明。
从第一部MD发布开始,在这不到20年的时间里,SONY共发售了,46个型号的普通单放机(Hi MD单放不算)。27个型号的普通录放机(net,himd不算其中)。15个型号的net MD(包括S1)。15个型号的himd。1个艺术品Q17。总共是104个型号。看着MD逐渐离去的身影,我们也只能把这份爱恋放在心中。MD不死,MD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可是,“凡是走过必定留下痕迹”,尤其是承载着一代人满满记忆的音乐产品,不是说停产就结束这么简单干脆的事情。MD作为一款没有最终走向成功的音乐产品,却也流行过那么短短的一段时日。对我而言,对它的感情相当的深厚。
作为sony的最后一款MD产品mz-rh1,无疑是有历史意义的产品,这台机更多的宣传放在作为录音机上。高精度数字放大器,采用了高速USB2.0接口,支持用户手动录音设置存储/读取,设置信息不会因关机而丢失,支持自动跟踪标记,现场录音更直观,支持线路输入、麦克风输入、耳机输出、5mW输出及六段均衡器调节,铝制机身,利用新开发的Sonicstage 3.4可以方便的、无限制的上传全部录制音频,可以调节麦克风敏感性,可以利用USB接口充电,支持全部最新ATRAC3plus比特率,比如192kbps+352kbps及PCM(wav)方式录音,配备OLED显示屏,采用Li口香糖电池驱动。无外接电池盒。无座充。83.8 x 84.4 x 14.7mm, 106g
随着MD的停产,MD碟片的停产,作为索尼MD时代的机皇RH1已然成为了发烧友手中炙手可热的藏品,价格水涨船高,全新的全套装淘宝报价超过8000元,我有幸收得一套,展示给大家看看,特别是80后
首先还是包装图啦,很大的一个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