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真有一员猛将单骑突阵吗?敌人为何不拿弓箭射他?原创冷兵器研究所2019-06-05 13:39:42
编者按:中国传统小说、评书等为了表现某位猛将兄,经常以其人“单骑突阵”来显示武勇。往往是一人单挑一群人并获胜,在现代网络小说里,这叫做“龙傲天”手法。可是抛开完全为文人杜撰的演义不提,中国传统的正史----《二十四史》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战例。难道史官们也犯了夸大其词的毛病?历史上真实的“单骑突阵”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南史·薛安都传》:“贼兵大合,轻骑挑战。安都瞋目横矛,单骑突阵,四向奋击,左右皆辟易不能当,杀伤不可胜数,于是众军并鼓噪俱前,士皆殊死战。虏初纵突骑,众军患之。安都怒甚,乃脱兜鍪,解所带铠,唯著绛衲两当衫,马亦去具装,驰奔以入贼阵,猛气咆勃,所向无前,当其锋者,无不应刃而倒。贼忿之,夹射不能中,如是者数四,每一入,众无不披靡。”首先是基本史料的分析。这段话初读似乎是说的两件事,但是联系上下文,描述的应该是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薛安都率领的南方士兵在面对北魏的骑兵时,最开始士气低落。薛安都为了鼓舞士气,就决定单骑突阵。经过几次突击,敌军士气遭受打击,己方士气提升,遂击败敌人。
这跟李敢的战例类似。李广带领的四千骑兵遭到匈奴四万骑兵的包围,“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不只是士气加成,这条史料还反映出了一个与薛安都例子一样的问题:李敢的几十骑兵是怎么在数万敌军骑兵之间存活下来的?
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常识:任何水准以上的步骑兵方阵,没有哪位猛将兄能只靠自己一个人就能击溃。如果不是史官的夸张手法,上述例子存在的唯一可能就是:不是正面冲击,而是绕圈子。熟悉古代军事史的人都知道,古代打仗不是像影视剧里一样一窝蜂,而是有着具体的方阵。而不同的方阵之间都有间隙,以便与通行。李敢与薛安都所做的,很可能利用这些间隙,围着方阵绕圈子。
那么有一个问题来了:敌军怎么就任凭猛将兄们装x呢?原因也很简单----不值当为一个人而破坏阵型。虽然猛将兄们耀武扬威实在气人,但是如果因此而出动大队人马击杀猛将兄,那么就很可能被对方趁己方阵型散乱之际偷袭,这是得不偿失的。可是如果不杀杀猛将兄的嚣张气焰,对己方士气也是一个打击。这种时候,一般有两种应对方式。
一是派出己方的猛将兄与之单挑放对。《资治通鉴》:“秦王坚自将讨张平,以邓羌为前锋督护,帅骑五千,军于汾上;平使养子蚝御之。蚝多力趫捷,能曳牛却走;城无高下,皆可超越。与羌相持旬馀,莫能相胜。三月,坚至铜壁,平尽众出战,蚝单马大呼,出入秦陈者四、五。坚募人生致之,鹰扬将军吕光刺蚝,中之,邓羌擒蚝以献,平众大溃。秦人称邓羌、张蚝皆万人敌。”
张蚝的行为,与薛安都如出一辙。当然,好在苻坚手下有两个“万人敌”级别的猛将兄,一同出马,生擒张蚝。如果上述方法不奏效,还有一个就是远程攻击。比如薛安都的例子,“贼忿之,夹射不能中”。但你调动远程部队去专门攻击一个人,其实也是被对方破坏了作战结构和战术节奏。
所以综合上述分析,当时真实发生的事很可能是这样的:薛安都发现己方士兵士气低落,于是决定单骑突阵。目的有两个,一是直接提振士气,如果能单挑并杀死几个敌军骁将,那就再好不过了;二是如果敌方军阵为攻击自己而出现队形混乱的局面,则己方可趁机攻击。薛安都单骑围着敌军步骑兵方阵绕行,想要与人单挑。由于不值当为一个人而破坏队形,对方指挥官决定不理会,只派出几个自己阵营的骁将出阵单挑,都被薛安都杀死(当其锋者,无不应刃而倒)。薛安都绕了几圈,没达到自己最终的预期效果(引诱对方破坏其阵型),但是达到了第一个目标(于是众军并鼓噪俱前,士皆殊死战),就退了回去。
这样来说的话,其实就是一群人看着薛安都装X……薛安都在突阵之前,“乃脱兜鍪,解所带铠,唯著绛衲两当衫,马亦去具装”,把人马盔甲都去了。除了显示武勇之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考量:他是去挑战提振士气的,不是死斗,而是打了就跑的战术。通过杀死几个敌方骁将,如果能引诱对方大队人马对自己进行追击,那么己方士兵就可趁着对方阵型混乱这一时机发动反冲锋。这种情况下,敏捷比血格重要。套用网络上那句话“装了X,就跑,真过瘾。”
但是临阵战斗这种事,杀与反杀只在一瞬间。《隋书》:“钟葵亚将王拔骁勇,善用矛,射之者不能中,每以数骑陷阵。义臣患之,募能当拔者。车骑将军杨思恩请当之。义臣见思恩气貌雄勇,顾之曰:“壮士也!”赐以卮酒。思恩望见拔立于阵后,投觞于地,策马赴之。再往不克,义臣复选骑士十余人从之。思恩遂突击,杀数人,直至拔麾下。短兵方接,所从骑士退,思恩为拔所杀。”
注意,这里记载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两部分。符合本文主题“单骑突阵”的是王拔,而此处的主角是杨思恩。“思恩望见拔立于阵后”,杨思恩不是在王拔突阵的当口反击,而是主动攻击处于冷却状态的王拔----这是斩首行动。但是“再往不克”,两次突击都失败了。这就使得杨思恩处于一个极其不利的局面——斩首行动最重要的就是突然性,而经过这一顿折腾,这一优势荡然无存。更要命的是,当第三次突击的时候,本来应该给杨思恩提供掩护的己方骑兵临阵退却了。这就使得杨思恩一人独自面对准备充分的敌人军阵,对方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他这里,所以最后落得个失败被杀的结局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这类单骑冲阵的风险极大,即使是猛将兄也不一定能全身而退,比如杨再兴的例子。“(绍兴十年七月)八日己酉,岳飞及金人兀术战于郾城县,败之。杨再兴单骑入虏阵,欲直擒兀术,不获,杀数十百人而还,身被数十枪。”当然杀伤百十人是史书的夸张。其实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史书中常见的“英雄决定论”,把所有功劳都归功于主角。
《南齐书·周盘龙传》:“盘龙子奉叔单马率二百余人陷阵,虏万余骑张左右翼围绕之,一骑走还,报奉叔已没。盘龙方食,弃箸,驰马奋槊,直奔虏阵,自称“周公来!”虏素畏盘龙骁名,即时披靡。时奉叔已大杀虏,得出在外,盘龙不知,乃冲东击西,奔南突北,贼众莫敢当。奉叔见其父久不出,复跃马入阵。父子两匹骑,萦搅数万人,虏众大败。”
这段话其实已经漏了破绽,因为前后矛盾。我们来看这三句话:1. “奉叔单马率二百余人陷阵”,2. “盘龙方食,弃箸,驰马奋槊,直奔虏阵”,3. “父子两匹骑,萦搅数万人,虏众大败”。看出问题了吗?前文已经明确提及周奉叔是带着200多精锐骑兵突阵的,到最后就成了这两人的功劳。事实上,根据这一句以及常识来说,第二句周盘龙的突阵,应该也是有数百精锐骑兵随行的。所以“大杀虏”、“乃冲东击西,奔南突北,贼众莫敢当”这一效果的达成不只是这两个传主的功劳,更是在他们左右随行护卫的几百精锐骑兵的功劳。
如果是这样的话,先不考虑敌军人数的夸大问题,就算真有几万人,同时实际接触的其实也就几百人。如果猛将兄带着几百亲卫队冲击,其实是很安全的。毕竟,自己单枪匹马冲击诺德方阵是一回事,带着五十斯瓦迪亚骑士冲击是另一回事。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超重装轻骑兵,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收藏
举报
172 条评论
写下您的评论...评论
- 雪露法妮尔2019年6月6日
单骑突阵,只要对方有一名步兵拿长矛给马来一下,大将就卒了[抠鼻] 回复 ⋅ 21条回复19
- 半老之徒11月前
单骑突阵破阵在古代肯定不可能经常发生,但猛将带少数骑兵击破阵型或人数远超己方的敌人,在特殊情况下不是绝不可能,正如用死板的思维去考虑历史,更加会认为美军曾用一百三十多万发炮弹攻不下上甘岭志愿军一个加强排驻守的山头,反而损失四十多人(美军自己军史记载的)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一样,在对方准备不足丶或阵型不够严整的情况下,重甲疾骑再加武力超群的猛将击破阵型,扰乱敌之士气也不是不可能,若对方士气不高丶素质不高丶训练不足时更容易溃乱,如果方阵不可破,为什么游牧民族总能以少胜多,毁灭农耕大国?但能单骑突阵的,遍阅二十四史,记载的有几个?说明这也并不是常见的,不要随便去否定史载,要记住,世事无绝对,战争的奇迹是屡见不鲜的,胜败因素是多样化的,不能光从技术或常规的角度去判断问题。 回复 ⋅ 7条回复28
- 三脚猫道士七世11月前
唐太宗李世民就喜欢玩单骑突阵,他的昭陵六骏中邱行恭拔箭那幅,好像就是描述太宗突阵坐骑中箭的情景。太宗曾说过,突阵是有技巧的,要从敌阵薄处突破。世民有一族弟年轻气盛,也效仿太宗玩突阵,结果被射杀而死。太宗哭曰,小儿年少鲁莽,不懂突阵之法,白白送死。 回复 ⋅ 4条回复19
- 爱在天涯9228月前
赵子龙七进七出,百万敌军中,如入无人之境。 回复 ⋅ 9条回复11
- 这辈子就到这里11月前
单骑冲阵这个是有的,正史里有过记载。比如关羽斩颜良解白马之围。同样百人斩也是有过正史记载的,只是都是少数。比如项羽,闵冉。别拿常规思维去想战争,战争的不确定性,才让很多人,事,变得不可思议。但是不代表就不存在。按常理,昆阳之战刘秀打的赢王莽?按常理,苻坚能闹出草木皆兵?按常理,陈友谅几十万人攻不下不足万人守卫的洪都?按常理,朱棣靖难之战有胜算?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