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终于搬进了新小区,望着眼前整齐华美的幢幢小高层,脑中浮现出一片低矮的茅草屋,窄窄的,小小的,屋子里挤着一大堆人,狂风吼时,暴雨击时,它们便在风雨中颤抖着身躯,让人为屋主抹一把辛酸担忧的泪;茅屋前后,稀稀落落的种着小菜苗,抑或是萝卜藤;一年四时,黄绿参差,与周围环境极不相称。爷爷说,那是他们以前住的。三间小瓦屋,几件木制家具,一台17寸黑白的电视机,一家人围在一起看,手摇蒲扇。爸爸说那是他们小时候过的日子。
我常常想:五六十年前我们的家乡是什么样子,乡民们是怎么生活的。历史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我们走过不少弯路。受够了苦难、急于过上幸福生活的中国人民曾经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民以食为天。”亘古不变的哲理。尤其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艰劳的人民只能寄希望于那一亩三分薄地,一年到头苦哈哈的埋首田野,播种移植施肥浇水收割,亲力亲为,不敢怠慢。可天公不作美。勤劳的汗水洒遍田野,辛酸的眼泪融入泥土,却培育不出茁壮的绿苗,饱满的子粒。可以想象得到,一年的辛苦化作泡影,有多人欲哭无泪,无语问苍天;有多少家庭缺衣少食,婴孩嗷嗷待哺,母亲却没有充足的奶水;整个国家又蒙受了多少损失,在国际上落后多少!
爷爷说,他小时候人们的梦想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实现四个现代化;爸爸说,他小时候人们的梦想就是住楼房、看彩电、开汽车、家家户户奔小康。那些今天看来低级的梦想早已成为了现实,农业实现机械化生产,省时省力,而且产量越来越高;我们家的房子拆了建,建了拆,如今又搬进了小区。电视、空调、冰箱、电脑一应俱全,爸爸新买的国产汽车就停在楼下的车库里。
十年沧海看今朝,家乡早已今非昔比。家乡是花园,氤氲着花的芬芳;家乡是森林,充盈着绿荫的清爽;家乡是原野,收获着秋天的希望。生态环境、历史文物、科学技术……首屈一指,尤属教育事业。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无数家乡学子满怀豪情壮志跨进了大学的门槛,又志在必得地奔赴祖国建设的各个方面。
作为家乡的一名学子,我的心中有着比爷爷、爸爸更远大的梦想——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爷爷的梦、爸爸的梦、我的梦,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是我们的共同愿望,我愿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努力奋斗,建设好自己的小家,也建设好我们祖国这个大家。
【简评】不同的时代人们有不同的梦想,作者把一个普通家庭和社会历史背景结合起来,通过爷爷、爸爸小时候梦想的实现来表现家乡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引出自己的梦想,紧扣“中国梦”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