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之伏笔与铺垫专项指导2023-03-06 06:16·老谢语文堂
必备知识 一、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为后文埋伏线索) 伏笔的感觉像是提前隐藏一些与后文相关的信息,但这个信息在后文的哪里出现,就不得而知了。但总之不会马上出现。 1.使用伏笔应注意: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后文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2.找伏笔方法 (1)留意人物异乎寻常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和心理等细节描写。 (2)留意文中对后文有推动或暗示作用的特定情节或背景交代。 (3)留意文中反复出现或重点描写的特定物品。 二、铺垫 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 1.铺垫的特点与作用 (1)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 2.找铺垫方法 (1)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 (2)铺陈式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3)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 (4)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 三、伏笔、铺垫的区别 1.什么是伏笔和铺垫 ? 伏笔和铺垫都是为下文服务的,都是解释某句或某段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伏笔: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铺垫:对下文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2.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用简单的言语作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伏笔是“隐性”的。 铺垫是衬托,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是进行浓墨重彩的描述引起读者注意。铺垫是“显性”的。 总结:伏笔与铺垫的区别 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 铺垫是衬托。主要是对主要内容起烘托作用,比如推动情节,为下文做铺垫,突出人物等等。 伏笔是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下文。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2.从形态上看, 铺垫浓墨重彩,语句较多,惟恐读者不见,它没有隐含性,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下文的铺垫。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 伏笔通常比较隐蔽,言语不多,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有隐含性,不注意看不出来,所以,伏笔一般是“细节”;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3.从位置上看, 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伏笔与下文承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他人,接着就写主要人物。 四、规范答题格式 1.伏笔的答题格式 ……一句(或一段、一物、一情),表明(或表现、暗示)……,为下文(或一段、一物、一情)……埋下伏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2.铺垫的答题格式 通过对……的描写,表现了(或暗示了,渲染了)……,突出了……,为下文……(或情节的发展、人物出场、性格的塑造)等作铺垫。使情节具有合理性、完整性,更具艺术性,更吸引读者。
专练提升
夙愿 薛培政 坐在轮椅上的爷爷,爱给小孙子讲鹁鸪岭的故事。 “鹁鸪岭在哪儿?”小孙子问。 “鹁鸪岭啊,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鹁鸪岭上有好玩的东西吗?” “鹁鸪岭上呐,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还有好多松鼠、野兔、山鸡、狐狸这些小动物.……”爷爷颤抖着声音说。 “哇,我长大了一定要去鹁鸪岭!”充满憧憬的小孙子乐了。 爷爷却将头扭到一旁,泪滴落在衣襟上。 爷爷说,在鹁鸪岭,是打鬼子那会儿,鹁鸪岭人的恩情,几辈子也报答不完。 那年,刚满二十岁的爷爷担任了区武工队队长。一天上午,为阻击下乡扫荡的鬼子,掩护乡亲们转移,他身负重伤,被抬进鹁鸪岭。 这是一个大山皱褶里的村庄。山地贫瘠,十年九旱,散居在山上的村人,半年糠菜半年粮地过活。养伤的日子里,乡亲们你一瓢他一碗,将仅存的一点白面拿出给他吃。那次,房东大嫂刚烙好一张面饼,将要扶他起身时,身后多了一双直勾勾的小眼睛,那是大嫂五岁的独子。趁大嫂转身的间隙,小家伙偷偷撕下一小块面饼,可未填进嘴里,就被大嫂发现夺下,一把将孩子推到室外。他泪流满面地握着那张面饼难以下咽。 伤愈归队时,他对送行的乡亲们含泪发誓:“等仗打完了,俺一定回到鹁鸪岭,让老少爷们吃上饱饭!” 从抗美援朝前线回国后,他谢绝进荣军院疗养,拄着拐杖走进鹁鸪岭村。 他没有食言,用安家费买炸药、铁镐、铁锹和手推车,带领乡亲们打响劈山改岭造良田的战斗。把一座座山梁翻个底朝天,造出一片片梯田。就在他向往着让鹁鸪岭人年年有余粮,天天吃饱饭的时候,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将造出的梯田一夜之间冲毁。 望着漫山遍野裸露的山石,这个七尺高的硬汉号啕大哭:“没能让乡亲们吃饱饭,却糟蹋了大片山林,我有罪啊”他连伤带痛晕倒在山坡上后,整个人瘫痪了。 此后,恶化的生态蚕食着这片贫瘠的土地,“穷”像魔咒困扰着鹁鸪岭人,也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还不上这笔账,我死不瞑目啊!” 三十年后,省城一位林学博士,担任了鹁鸪岭村第一书记。 博士书记进村后,白天满山跑,寻宝似的走走看看,时而抓起一把土,对着放大镜端详半天;时而走向山崖边,用手指蘸起石缝间的水滴看了又看。晚上就到村民家拉呱,专拉山上的事。一个月后,他当着全村父老乡亲的面,拿出了脱贫致富的规划——造林。 “咋,要在这兔子不拉屎的山上栽树,咋栽?能活吗?”乡亲们把头摇成拨浪鼓。“能!就看咱老少爷们有没有这个心劲。”他一口唾沫一个钉说。 望着一双双疑惑的眼神,他发话了:“请大伙放心,栽活了,谁栽归谁所有;栽不活,树苗费、误工费,我来出!" 也许被他那热诚劲感染,乡亲们随他上山了。 山上缺土,肩挑人抬,一袋一袋往山上搬运;没有水,请来水利专家当顾问,开挖泉眼,修蓄水池,建拦水坝,铺设管道;买树苗资金不足,他带村民到外地采种繁育苗木;还修成盘山路,架线引电上山。 后来,他索性带上铺盖卷,半年竟没下过山。住在省城的妻子想不通,坐火车、赶汽车找上山来:“你堂堂一博士,放着省城不待,跑到这光秃秃的山上来,你傻不傻呀? “说傻也傻,说不傻也不傻,我就想让这满山遍野长成苍翠树林,站在林间,能看到泉水静静流淌,看到鸟兽随意嬉戏……” “我看你是发疯了!”妻子气得头也不回地走了。 为植树,他胶鞋磨烂上百双,镢头换了几十把。除了脸上架的那副眼镜外,黝黑的皮肤,淳朴的装扮,与村人没二样。长年超强劳动,曾几次累倒在山上。望着他那赢弱的身体,乡亲们心疼了:“这孩子咋恁实诚啊!” 下乡任期到后,痴心不改的他又续三年。等到第二个任期满时,鹑鸪岭道道山梁已是郁郁葱葱,层林尽染,林丰草茂。 下山那天,他虔诚地跪倒在山林前,仰望蓝天高呼:“爷爷,如今的鹁鸪岭又有了大片的森林,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还有好多松鼠、野兔、山鸡、狐狸等小动物,您看到了吗?”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村庄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到乡亲们你一瓢他一碗,再到房东大嫂的一张面饼,都表现了鹁鸪岭人对爷爷的恩情。 B.鹁鸪岭人贫穷,是因为在当时的年代,爷爷缺少生态规划意识,带领乡亲们劈山改岭造良田,从而导致了生态恶化。 C.第一书记的承诺,打消了鹁鸪岭乡亲们的疑虑。经过三年的奋斗,鹁鸪岭已经变得郁郁葱葱,层林尽染,林丰草茂。 D.小说写了不同时代祖孙两人带领乡村脱贫致富的故事,从“炸药、铁镐”到“水坝”“管道”,突出了知识扶贫、生态致富的主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爷爷爱给小孙子讲鹁鸪岭的故事,并且通过“爷爷却将头扭到一旁,泪滴落在衣襟上”这一细节,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写爷爷打鬼子受伤后被鹁鸪岭乡亲们照顾,他心怀感恩,带领乡亲们致富却没有实现夙愿,为后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小说中写妻子的数落和生气,乡亲们的评价,侧面表现了这位第一书记的执着、辛苦,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小说语言运用巧妙,切合叙述格调和叙述内容,俗语、口语、方言的使用,使文章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3.照应手法是本篇小说的一大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两处,并简要分析。 4.小说四次写到爷爷的眼泪,每次爷爷的心情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答案: 1.D【解析】A.“小说从村庄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表现了鹁鸪岭人对爷爷的恩情”错,村庄土地贫瘠和十年九旱是背景描写,没有表现出鹑鸪岭人对爷爷的恩情。B.“爷爷缺少生态规划意识,带领乡亲们劈山改岭造良田”错,鹑鸪岭人贫穷,还有地理和天灾等原因。C.“三年的奋斗”错,根据原文“下乡任期到后,痴心不改的他又续三年。等到第二个任期满时,鹑鸪岭道道山梁已是郁郁葱葱,层林尽染,林丰草茂”,可知不只三年的奋斗。 2.B【解析】B.“小说运用倒叙手法”错,爷爷负伤在鹁鸪岭养伤、从抗美援朝回鹁鸪岭村造梯田的情节运用的是插叙手法。 3.①自然场景的照应。开头和结尾自然环境相互照应,写出了孙子实现了爷爷的愿望,让山村实现了脱贫致富,使小说结构更严谨. ②劳动场景的照应。爷爷和孙子带领乡亲上山劳动的场景相照应,突出了人物公而忘私、敢想敢干、勤劳顽强的精神,也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脱贫致富的方式不同。 ③情节的照应。孙子小时候说长大了去鹁鸪岭,三十年后,他担任鹁鸪岭村第一书记,带领乡亲们致富,突出了良好家风、感恩精神的传承,具有时代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照应手法是指前边提到的景、物、人、事,言、行、等,为了达到笔者的写作目的,在后边又提及到,它的作用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找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地方即可。 自然场景的照应。开头写到“鹁鸪岭上呐,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还有好多松鼠、野兔、山鸡、狐狸这些小动物.……”,结尾也写到“爷爷,如今的鹁鸪岭又有了大片的森林,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还有好多松鼠、野兔、山鸡、狐狸等小动物,您看到了吗?”,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严谨,表现了孙子实现了爷爷的愿望,让山村实现了脱贫致富的主题。 劳动场景的照应。爷爷“他没有食言,用安家费买炸药、铁镐、铁锹和手推车,带领乡亲们打响劈山改岭造良田的战斗。把一座座山梁翻个底朝天,造出一片片梯田”,博士书记“山上缺土,肩挑人抬,一袋一袋往山上搬运;没有水,请来水利专家当顾问,开挖泉眼,修蓄水池,建拦水坝,铺设管道;买树苗资金不足,他带村民到外地采种繁育苗木;还修成盘山路,架线引电上山”,两处都是对爷爷和孙子带领乡亲上山劳动场景的描写,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脱贫致富的方式不同,两处相互照应,都有突出人物公而忘私、敢想敢干、勤劳顽强精神的作用。 情节的照应。小说开头写到“‘哇,我长大了一定要去鹁鸪岭!’充满憧憬的小孙子乐了”,结尾写到“下乡任期到后,痴心不改的他又续三年。等到第二个任期满时,鹑鸪岭道道山梁已是郁郁葱葱,层林尽染,林丰草茂”“下山那天,他虔诚地跪倒在山林前,仰望蓝天高呼:‘爷爷,如今的鹁鸪岭又有了大片的森林,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还有好多松鼠、野兔、山鸡、狐狸等小动物,您看到了吗?’”,到结尾才交代博士书记就是爷爷的孙子,他担任鹁鸪岭村第一书记,带领乡亲们致富,实现了爷爷的愿望,突出了良好家风、感恩精神的传承。
4.①“爷爷却将头扭到一旁,泪滴落在衣襟上”,写出了爷爷对鹑鸪岭的思念、感恩,也有愿望没有实现的伤心。 ②“他泪流满面地握着那张面饼难以下咽”,山村人民虽然很贫穷,但竭尽一切照顾他,爷爷为此而感动。 ③“伤愈归队时,他对送行的乡亲们含泪发誓”,写出了爷爷立志回报山村的决心和感恩之情。 ④“望着漫山遍野裸露的山石,这个七尺高的硬汉号啕大哭”,写出了爷爷因考虑不周,而使当地生态恶化的悔恨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次“爷爷却将头扭到一旁,泪滴落在衣襟上”,语境是爷爷给孙子讲鹁鸪岭的故事,勾起了他对鹁鸪岭的思念和感恩,所以流泪。结合“鹁鸪岭上呐,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还有好多松鼠、野兔、山鸡、狐狸这些小动物.……’爷爷颤抖着声音说”,可知这是爷爷的想象,鹁鸪岭的愿意没有实现,所以流泪还有愿望没有实现的伤心。 第二次“他泪流满面地握着那张面饼难以下咽”,结合语境“养伤的日子里,乡亲们你一瓢他一碗,将仅存的一点白面拿出给他吃”“小家伙偷偷撕下一小块面饼,可未填进嘴里,就被大嫂发现夺下,一把将孩子推到室外”可知,爷爷在鹁鸪岭养伤时乡亲们对他很好,房东大嫂把面饼给他吃也不愿给儿子吃,爷爷为此很感动,所以流泪因为感动的。 第三次“伤愈归队时,他对送行的乡亲们含泪发誓”,结合语境“伤愈归队时,他对送行的乡亲们含泪发誓:‘等仗打完了,俺一定回到鹁鸪岭,让老少爷们吃上饱饭!’”,爷爷含泪发誓,表现了爷爷立志回报山村的决心和感恩之情。 第四次“望着漫山遍野裸露的山石,这个七尺高的硬汉号啕大哭”,结合语境“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将造出的梯田一夜之间冲毁。望着漫山遍野裸露的山石,这个七尺高的硬汉号啕大哭:‘没能让乡亲们吃饱饭,却糟蹋了大片山林,我有罪啊’”,面对被山洪冲毁的梯田,爷爷发出了“我有罪”的呐喊,表现了爷爷因考虑不周,而使当地生态恶化的悔恨之情。流泪是因为悔恨。
蒙古马 申平 那匹蒙古马,是赵氏家族的荣耀。它,就葬在赵家的祖坟旁。每年赵家子孙烧香祭祖的时候,也要给它烧上一炷香,拜上几拜。 蒙古马的故事,在赵家人的口中已经讲了三代了。但是这年,他们却突然闭口不提了。村里人主动问起,他们也是支支吾吾。 这倒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了。人们一边重复着那耳熟能详的蒙古马的故事,一边开始四处打探消息。 有关蒙古马的故事,听过的人都说来劲儿。 原来赵家的爷爷,曾经是出类拔萃的木匠。在这方圆百里的地界,一提赵木匠,人人都竖起大拇指。起初,赵木匠靠着两只脚、一副担子行走四方。后来,他给蒙古族老乡打家具,人家没有现钱给他,就给了他一匹蒙古马顶工钱。从此,赵木匠外出就有了脚力。 蒙古马本身就是个头不高、其貌不扬的品种。赵木匠的这匹蒙古马,更谈不上威武雄壮。但有一点,毛是黑色的,四蹄是雪白的,正好应了“乌云踏雪”之说。 赵木匠就整天骑着他的“乌云踏雪”走村串户,翻山越岭。他和这匹蒙古马之间,渐渐结成了形影不离、生死与共的关系。 这一天,赵木匠又骑马外出了。就在他走后不久,村里来了几个骑着高头大马的日本人。他们找到村长,让村里人都到打麦场集合,有马的都要牵上,原来是来和村里人赛马的。 赛马,庄稼人只听说过。再看他们牵来的马,一匹匹灰头土脑,都是些拉车犁田的料,哪上得了台面!日本人见了,一个个面带嘲笑。再看他们骑的东洋战马,一匹匹高大漂亮,往那儿一站,威风凛凛,吓得本地那些马老往后躲。日本人更猖狂了,通过翻译叫道:“中国的马,你们敢不敢应战?只要你们跟着跑,就算你们赢!” 满场的人大眼瞪小眼,没有一个敢应战。日本人就乘机轮流讲起日本民族如何优秀,你们支那人不但人不行,马也不行,必须接受我们统治的道理来。 要吃晌午饭的时候,赵木匠骑着“乌云踏雪”回来了。他远远看见村人都在打麦场上站着,就直接走过去看究竟。 这时候,翻译官又在叫喊:“几位太君的训话,都听清了吧?咱们就是人也孬种,马也孬种!我再问一遍,到底有敢应战的没有?” 日本人在马上哈哈大笑,就连他们的马也跟着刨地嘶鸣。 众人都低下头去。这时,只听赵木匠吼了一声:“你们别欺负人,我跟你们比!” 赵木匠喊着,双腿一夹,“乌云踏雪”冲了过去,和日本人那几匹高头大马站在了一起。这一比就更看出悬殊了,赵木匠不但马矮小,他还穿着旧棉袍,戴顶破毡帽,哪里像个比赛的?日本人看着他,一脸不屑,挥着手说:“你,先跑的干活!” 但是赵木匠竟然不肯。在商定好路线之后,铜锣一响,几匹马一起冲了出去。 谁都没有想到,赵木匠的“乌云踏雪”居然有如神助,像一道闪电,一眨眼就飞到了天边,再眨眼已经飞回来了,把那几匹东洋战马,甩得七零八落。“乌云踏雪”到了半天,那几匹马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 村人拼命拍手叫好。那几个日本人纷纷滚鞍下马,上前给赵木匠鞠躬行礼,还给他的“乌云踏雪”行礼…… 这个故事是真材实料的,也是荡气回肠的,可是赵家人为啥突然不说了呢? 消息灵通的人士终于寻到了真相:原来,赵木匠的亲孙子,一年前竟然不顾家人反对,跑到日本留学去了。赵家人认为这是有违祖训的“变节”行为,就觉得无颜再讲祖上的故事了。 哦,原来如此!村里人不由得更加佩服赵家的人。 可是几年后的一天,赵家突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说是那个留日的孙子回来了。众人就作怪道:“赵家唱的是哪一出啊?” 赵家孙子是坐着一种很奇怪的小车回来的。这车没有方向盘,只按电钮操控,也不用加油,走山路沟渠如履平地。车子进村拉上赵家的几个人,直奔赵家祖坟,一眨眼就上了山顶。 赵家孙子率先跳下车,到爷爷坟前磕了几个头,又祭拜了蒙古马,大声说:“爷爷,我回来看你了,我用从国外学的知识,研究设计出了一款最新型轿车,世界领先,国家已经准备投产了。爷爷,你知道这车要用什么品牌吗?您听好了,它的名字就叫蒙——古——马!” 山鸣谷应。 (有删改) 1.在写赛马时,作者运用了多层铺垫,请加以概括并分析其效果。 2.蒙古马在小说中有哪些寓意?请简要说明。 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古马的故事在赵家已传三代,但这年却突然闭口不提,小说以此设置悬念;后文写赵家孙子出国留学、学成回国的情节与此呼应,解开悬念。 B.村里人不敢接受日本人的挑战,是因为他们担心赢了赛马也会丢了性命。文中用“满场的人大眼瞪小眼”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的胆怯心态。 C.“像一道闪电,一眨眼就飞到了天边,再眨眼已经飞回来了,把那几匹东洋战马,甩得七零余落”,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读来令人酣畅淋漓。 D.赵木匠手艺高超,在村民中素有口碑,而他挺身而出、捍卫民族尊严的精神更值得赞叹。正是赵木匠和他的蒙古马使得日本人威风扫地,狂妄不再。 参考答案: 1.多层铺垫:①日本人狂妄嘲笑村人,大肆宣扬谬论。②村人们对日本人忍耐,“都低下了头”。③日本人战马高大漂亮,蒙古马“乌云踏雪”矮小,赵木匠穿旧棉袍、戴破毡帽。效果:①这些铺垫使情节发展松弛有致,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②对小说的主人公赵木匠起到了衬托作用,使主人公勇敢无畏、具有民族大义的形象更加鲜明。③和后文写日本人赛马失败构成了对比,有助于突出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的情节结构及构思的妙处。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情节设置的一般手法和首尾特色等角度解答。情节设置基本技巧:倒叙,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常用技巧: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本题考查铺垫的作用。 本文结局写赵木匠和他的蒙古马使得日本人威风扫地,狂妄不再,但在前文做了很多的铺垫,首先从文中找到铺垫的情节:从村里人角度“再看他们牵来的马,一匹匹灰头土脑,都是些拉车犁田的料,哪上得了台面”“满场的人大眼瞪小眼,没有一个敢应战”“众人都低下头去”,突出村里人的懦弱、忍耐,衬托了赵木匠的形象;从日本人角度“日本人见了,一个个面带嘲笑。再看他们骑的东洋战马,一匹匹高大漂亮,往那儿一站,威风凛凛,吓得本地那些马老往后躲”“日本人就乘机轮流讲起日本民族如何优秀,你们支那人不但人不行,马也不行,必须接受我们统治的道理来”“日本人在马上哈哈大笑,就连他们的马也跟着刨地嘶鸣”突出日本人的嚣张、狂妄,衬托赵木匠的英勇无畏;从赵木匠角度“赵木匠不但马矮小,他还穿着旧棉袍,戴顶破毡帽,哪里像个比赛的”,与后文“赵木匠的‘乌云踏雪’居然有如神助,像一道闪电,一眨眼就飞到了天边,再眨眼已经飞回来了,把那几匹东洋战马,甩得七零余落”赛马的结局形成对比,突显民族大义的主题。这些铺垫使情节发展松弛有致,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2.①蒙古马象征着朴实无华、勇敢无畏的中国百姓。②蒙古马代表着捍卫民族尊严的爱国精神。③蒙古马象征着爱国精神的代代相传。④蒙古马代表着中华民族进步、发展、包容的胸怀。 【解析】 理解标题的意蕴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 结合文中对蒙古马的描写“蒙古马本身就是个头不高、其貌不扬的品种。赵木匠的这匹蒙古马,更谈不上威武雄壮”“赵木匠的‘乌云踏雪’居然有如神助,像一道闪电,一眨眼就飞到了天边,再眨眼已经飞回来了,把那几匹东洋战马,甩得七零八落”来看,赵木匠和他的蒙古马在赛马时使得日本人威风扫地,狂妄不再,蒙古马具有了象征意义,蒙古马象征着朴实无华、勇敢无畏的中国百姓;蒙古马代表着捍卫民族尊严的爱国精神。结合后文赵家孙子 “我用从国外学的知识,研究设计出了一款最新型轿车,世界领先,国家已经准备投产了。爷爷,你知道这车要用什么品牌吗?您听好了,它的名字就叫蒙——古——马!”来看,后辈人从日本学成回国报效国家,蒙古马又具有另外一层象征意义:蒙古马象征着爱国精神的代代相传;蒙古马代表着中华民族进步、发展、包容的胸怀。 3.B【解析】B项,“是因为他们担心赢了赛马也会丢了性命”错,文中写道,村里人看自己的马,一匹匹灰头土脑,都是些拉车犁田的料;再看他们骑的东洋战马,一匹匹高大漂亮。由此可知,村人不敢应战的原因是担心赢不了。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