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查看: 353|回复: 2
收起左侧

[跟课本学写作]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学习仿写:民俗风情优秀作文分享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20 名

发帖:NO. 17 名

在线:NO. 82 名

馥琳 发表于 2023-4-6 18: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学习仿写:民俗风情优秀作文分享原创2023-03-03 13:22·养花人周老师
出 城
我们金乡镇有个习俗,就是除夕晚上有出城的习惯。
所谓“城”,即是四面的东、西、南、北城门,整个城四周有护城河环绕,都是从前为了抵御外敌的,如今城门多半在文化大革命时拆除,唯一在北门保留着城门。
和家人一同出城是我在那时期盼的,除夕晚上老坐不住椅子,眼睛不时地往墙上的钟瞟。
“咚!.....咚!”房间里的摆钟一敲响,十二点到了!毫无疑问,每家每户都等到了这一刻,精神又振作起来哩!按照先例,镇上的一些老人会通过某些方式测算出这一年除夕该走的方向,人们先前已了解到测算结果,便都“挤”出家门,朝街上走去。
倒有这样一个说法——按照这样的路线方向出城,就象征着这一年顺利、吉利、平安与希望!人们就奔这一点纷纷出了家门,走向城门,走向新年的伊始之门,带来美好的一年。
我迫不及待地冲出,又待“开门炮”响过后,立刻与家人出发,身体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一年听说走东西门方向吉利,即便没有真正的城门,人们还是约定俗成地走到那准备好丰富“礼品”的城桥附近。
人们在路上轻松的散步,或谈,或笑,一面与旁边认识的邻居交流。这一次我感觉自己的脚步轻便了,那脚步声,似乎打起节拍。越往外走、周围的灯光越来越暗了,夜似乎也越来越深了,我们的心却越来越快活了。即使旁边黑乎乎的,却有月灯照明,有兰香相伴,有欢笑声相随。
这回东门送的是五角钱的红包,西门送的是汤圆,“礼轻意味深”,当我们拿到“礼品”后,笑容便涌现出来,你我之间谈笑风声,互相分享.......走出城门,心中也释然了。
返回时,两边的紫罗兰散发出来的芬芳,夹杂在清风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融合在淡紫色的气息中,宽敞的小道上,仿佛是被月光染上银白,都隐约露着点儿淡光。我们漫步着,渐望见街道上的灯光,而且似乎听到那儿熟悉的乡音了。那声音亲切、美好、热情,使我的心欢乐起来,又炽热起来,觉得要和它弥散在兰香的夜气里。
夜深了,我有些恍惚,回到家后躺进温暖的床中,带着甜甜的希望,梦都随它飞扬了……
如今故乡的习俗依旧,出城的经历还历历在目。故乡路上的石板依旧、乡音依旧,那时的尽兴、恍惚都早在城门那儿埋下种子,那是愿望的种子、回忆的种子。

青山隐人家
青山,佳肴,画年华:绿水,人家,绕缠绵成花。
我的老家在嵊州谷来镇的一个小村子里,四面环山,颇有些小桥流水的意味。车子一转下斜坡就远远地望见外公外婆站在村前祠堂那,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笑容,柔化了岁月带来的皱纹,我曾记得,以前的老人们也是这样,样貌大多没有改变的,依旧是欣喜地长久的伫立在这里。
小时候贪玩,挖泥鳅,抓田螺是常有的事。父母亲每逢要事便把我放在老家,反正那时候是幼稚园,有的是时间来尽情挥霍,我家还有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表妹,大抵是儿时口齿不清,或是地方原因,还是阿(ai)妹阿妹地叫她,一直叫到现今还未改过名来。
朦朦胧胧的烟雨下着,如摸不透的面纱。车停好后,我们从石子路走到家里,桌上是摆好的盛宴,红烧羊肉,猪蹄膀,鸦片鱼头,蒸排骨,蒸肉饼子,酸辣茄子,青菜汤,炒芹菜加肉丝,咸菜蒸豆腐,糟鸡糟鸭糟大肠,还有我们家特有的或者说是全村特有的手工寿馒头。老人大寿总会请村里的几个能手帮忙做些红印白面的寿馒头,为的是图个喜庆,也图个吉利。寿馒头大多是豆沙馅的,松松软软,甜甜蜜蜜,也便于下口。这馒头还可在火盆上烤着吃,大概两面焦黄即可食用,透着香味,也醇厚得芬芳,掰开后内里的豆沙馅早已烤熟,还散着热气,趁热着吃颇是入味,呼吸间流转的是老家独一份的风味。
但我们总喜欢吃清淡的,而老家的菜总是带着一点油腻和重口,每每这时候母亲总是会说菜少烧一点,盐少放一点。每每这时外婆总是强颜欢笑却又无奈地让我们多吃点,每每这时我总会觉得眼角酸涩而落不下来。因为回家过年,四处都是热闹着的。噼里啪啦的烟火声在巷子里回转,走几步就有小孩子兴冲冲地跌撞过来,不好意思地咧开嘴笑着,又立马起身跑开。老人们也都是搬个小凳子坐到门前和街坊邻居唠嗑唠嗑家常便饭。但话题却总跑到子孙儿女的学习和事业。或是夸赞自家孙子学习特别好,又是那家的女儿字写的特别好,谈及后代,老人脸上总挂着一种幸福自豪的笑,哪怕是深深的皱纹,也带着骄傲。我们总是笑外婆吹牛的本事一等一地好,却不知她嘴角眉梢流露出的满足。
临走前,天空依旧下着小雨,路畔的芳草和旧屋里的炊烟所散发出来熟悉的味道,掺杂在秋意中扑面的吹来,思念便离散在这秋意里。淡金色的松散的稻草堆仿佛是日出时分天空下的金字塔似的,都渐渐在时光中后退了,但我却还为身处原地,眷恋着那片刻的温情呢。
车子驶上斜坡,渐望见清冷烟雨中依稀的风景,而且似乎听到呼唤了,那声音大概是带着颤音,怀情,嘹亮,使我的心也欢喜,然而又悲情起来,觉得要和他们分离在含着稻花炊烟之香的夕阳里了。
泪水在脸上留下的痕迹还没有干,仿佛离别也并不是很久似的吗,而一离大山,却又不能自己的凄然泪下,吹到耳边来的又是呼呼,只是不见熟悉的声音。
青山隐了人家,绿水埋了踪迹,再寻不见,当年的欢愉。

家乡戏
夏夜习习,正是这蝉叫得正欢的时刻,耳畔仅能听到聒噪的虫鸣声,似乎这就是乡间夏夜的全部了。但是——一声惊起梁尘,响遏行云的唱腔冲破了外界的繁杂喧嚣,齐时锣鼓喧天,笙歌鼎沸。寻声望去,是一片朦胧的红红绿绿,是灯光,是炭火,是台上小生的状元袍子。吆喝的小贩和冰糖葫芦,熙攘的人群和片片叫好声,冰凉的蜜饯和结伴的孩子,这是记忆中老家最热闹的场景。
老家不常有戏看,所以但凡遇上都能见着很大的“阵仗”。家家户户宛若逢年过节一般,带上一家老小向马头赶去。虽然我大部分时候是伴着夜色吹着凉风,和爷爷开着三轮车稳稳当当一路前去。但我更喜欢叫上邻居家的小胖妞儿,再拉上对面的小婑妞儿,三人一路有一搭没一搭摸黑着走,碰上有月亮的时候,就远远从山头头眺望着远处的小溪,在那溪边的是被一片银白水光环绕着的红色戏台。我们隔着不远的距离,却听见那声音像是从云端传来,我疑心这戏台子是搭在天上,而那片繁华只是溪水映出的天宫倒影。踢着路上的石块哼着不成曲的调调,小溪近了,天也离得近了。
对那时的我来说,看戏最有意思的不是看花旦楚楚的容颜,也不是瞧那小生的十八般武艺。真正属于我们的归所在这——戏台后的那些个小摊小贩,最美滋滋的不过是在汗流狭背的夏夜里左手烧烤,右手果汁,在飘渺似远在天际回荡山里的旋律中和两小妞嘻笑打闹罢了。吃个尽兴,再钻回人群和弥漫孜然香气的烧烤铺去。
记得一次玩得累了,自然是不想再走回去,便挤到爷爷边上,搬来被人们挤得歪歪斜斜的板凳往上一坐,便入神看着那眉目如画的花旦。不知前些演了什么,也因为听不懂地方的方言的缘故,后面仅是去光听旋律和那粉得像流动般甩起的衣袖。
“她在唱什么啊?”
耐不住好奇的我转头用稚气的声音问爷爷,当时爷爷的回答已经记不清了,大体是台上那姑娘的夫君被奸人所害,她和孩子自此打击后无家可归,又无人倾诉,正向老人抱怨着不公......爷爷一边讲,我一头撑着脸听,竞也慢慢懂了这婉转声音中一丝惆愁凄然。那是我看得最认真的一次戏,直至眼皮打架,爷爷都催了我,我还不肯将屁股从板凳上挪下来。到家入了梦,想得还是那黑脸一声“呔”,将小人绳之以法,还得那漂亮姐姐的夫婿,合家团圆皆大欢喜。
于是到现在,每每老家又有戏班子,定叫上胖妞儿和已经长得比我高的婑妞儿一同去那儿热闹地痛快吃顿烧烤,至于戏,流动屏幕上的字幕已然帮我跨越了方言上的障碍。但我不爱看那字幕,我更喜欢坐得远远的,听身边两个小伙伴给我“说戏”,津津有味地边听边帮我翻译,可能在我脑海中,这样才是最有滋味的吧。
最有味儿的家乡戏,寄托的是着心底最深处的家乡情。

爆竹好惊眠
一年忧喜今宵过,一元复始明日新。当午夜钟声敲响,空气中弥漫的爆竹声在远处稳稳落地,一种澎湃激昂的情绪就燃了起来,城市的孩子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将新年的头一颗爆竹甩向半空,人间的欢乐便送到九天云霄。
童年时,我就对爆竹有一种莫名的情感。住在高楼里的我,烟花便是见多了,一朵朵色彩斑斓的焰火在高空中绽放,那只不过是花。无论怎样,都没能十分欢喜,但爆竹就不同了。每逢除夕,我家总是会放爆竹的,父亲说:“有了爆竹的声响,才有年的味道。”但在那爆炸声中,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内心是恐惧不安的。每当要燃放时,我都迅速躲进楼里大厅,捂紧耳朵,睁大眼睛,隔着窗户往外看。只见火花四射,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回荡在楼宇间……我屏息凝神地一直等到它结束才肯松手。每次这样战战兢兢地挨过漫长又兴奋的时刻后,我又急切地盼望着下个爆炸声的到来。就在这惶恐、兴奋与喜悦交织在一起的除夕夜里,岁岁又年年,童年也悄悄地溜走了……
后来,长大了,胆也壮了,农历二十刚过,我就催着父亲四处去买爆竹,如同置办年货一样,爆竹成了过年的必需品。我也立下豪言:“今年咱家我来放炮。”父亲笑了:“行啊,小伙子!”学着大人们的模样,将一串爆竹置于空地,四周突然安静下来,躺在地上的爆竹蓄势待发,平静地仰视星空,似乎在期许着什么。我接过父亲的打火机,将捻子点燃后迅速躲闪。瞬间,千百个爆竹电闪雷鸣般此起彼伏,如一条金龙,发出耀眼的光芒,飞扬的碎红,灿若云锦,满载着对家人的祝福,迎接新的一年。许多懵懂少年,后来变得责任担当,爆竹是一个重要的推手。
为了保护环境,城市全面禁放爆竹,心中难免失落。蓦然想起唐代诗人张悦在《岳州守岁》中写道:“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这位宰相在睡梦中被爆竹声惊醒,连声称赞妙,可见其在除夕之夜的兴奋和愉快。这也是我追忆童年的感受吧!
放爆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从远古至今,爆竹的形式发生多样变化,但其承载的寓意却不曾改变。爆竹清脆响亮,刺破厄运羁绊,炸去往日的苦难与惆怅,迎来新年里的祥和与希望。
如今时代发展,传统文化的延续也需作出合理调整,我想,这才是对文化最好的传承吧。
当烟霾散尽,天空重现湛蓝,让我们迈开青春的脚步,踔厉奋发,开启下一个不平凡的一年。且好,让久远的爆竹在记忆深处爆炸、轰响吧!

打树花
月明星灿,几个汉子虔诚地举行着祭炉仪式。人们都不出声。静静地看,神情沉稳而安静。
天空拉起了黑色的幕布。
开炉放铁水。
世界瞬间从冰冷变得燥热了!从安宁变得沸腾了!一个健壮的男子舀起一勺铁水,高高地向城墙泼去,铁水碰到那坚硬的墙,便霎时间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幻化成为一朵璀璨夺目的花朵!铁水震起千万个骤雨般的光点,震起千万重金色的山峦,震起千万块穿空的乱石!在这平静优美的暖泉镇上,壮阔的树花是多么惊人的爆发啊!
飞溅的铁花变成光的落下,碰撞在四周空旷的地面上,地面也蓦然变成一面巨大的镜子,发出耀眼的光辉。(比喻)
此刻,这块原先平静的土地上,再也没有了拘束,没有了退避,没有了堵塞!这巨大的光点汇聚而成的花朵,正肆意地冲破着,奋进着,狂欢着,腾飞着!
表演者那有力的臂膀富有节奏地抡着,我仿佛能看到他的脸庞与神情,享受、沉醉在这光与热的盛会之中。人似乎在不断地搏击,打破黑夜,将光明洒向更远的天地;光似乎也在不断地搏击,奔向长空,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搏击用得准确)
江南的温润与婉转注定了她承受不起这样的耀眼与磅礴。
黄土高坡虽载得了这豪迈与奔放,但在这璀璨的明珠下仍会显得单调乏味。(对比)
每一次抡臂都充满力量; 每一勺铁水都化成不同的形状; 每一朵树花都让人们的心融化在极致的美妙与惊艳中;每一阵光雨都引发潮水般的掌声。
不断搏击!身体不再拘束,奋力鼓掌!
不断搏击!思绪里的烦恼与软弱都通通熔化!
不断搏击!心灵随着天上的光从黯淡到明晰!从明晰到透彻!灵魂接受洗礼,思想得以升华!
当最后一阵光雨落下,世界便归于寂静与黑暗,暗得像天地都披上了一层黑毯一般。
仰头望天,一颗黯淡的星发出微弱的光芒。

家乡的火光-旺火
自幼,便对火有种不同的感觉。喜欢火光,似乎是天性。孩童时,总想跑到柜前找爷爷的火柴燃,或是试试爸爸的打火机。
连太阳都偏爱炽热的火光。火光中,我喜欢灯笼温暖的灯光;喜欢蛋糕上几缕烛光,燃着祝福;但最爱新春的旺火,正如一把火,温暖我心窝。提起旺火,满眼是乌黑的碳垒成的小山,回想起夜空绽开几朵绚丽的烟火,想起白雪皑皑的白泉山脚下张灯结彩,人们喜笑颜开;辽阔的草原上是熊熊篝火,喧闹的广场上如红花绿叶的围着旺火的秧歌……真的,旺火的缘结的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场面)
记得,爷爷在大年三十那天,将一袋子炭放到院里,拿三根铁架子架起一个大铁盘,从炭堆中挑出形状规整的、大块的,如同盖房子打地基一般,几块方方正正的大炭围成个圆,正是毛炭。紧接着,仿佛搭积木似的,从小到大一层层往上垒,每层都填上菜火。每块炭都似个宝物般在爷爷手里被细细把玩。挑出那光面冲外,糙面冲里。爷爷倒不嫌枯燥,也并不怕弄得满手炭黑,一块紧挨着一块,炭与炭之间几乎称得上是严丝合缝。最后,一袋子炭垒成了一个墨黑色的小塔,爷爷总会拿出那不知哪来的彩纸条,红的、绿的、粉的,编成个“旺火罩”穿在这“堡垒”身上。(记叙与描写生动,儿童视角)
“到点呀,叫乐乐出来点旺火了!”(直接引用爷爷的话)
打火机咔嗒一声,微弱的火光在冬日的寒风中瑟瑟发抖,火光伸入旺火预先留好的通火口,“呼”的一声,旺火顺风而起,柴火随机被点燃。“咚”的一声炮响,刹那间家家火光冲天,烟花嘭嘭想起,震耳欲聋,争奇斗艳。(描写很有画面感)和爷爷围在旺火前,烤着旺火,在炭上放上难呐做的花馍,年复一年,辞旧迎新。笑着、闹着,旺火,是一方欢喜,一种年味,一处乡情。(恰到好处的议论抒情)
曾听说,早在汉朝,便有了旺火,那时称作“庭燎”,除夕夜人们“积柴于庭,燎火避灾”。那时的人们便把希望寄予了旺火,以此祭拜。旧社会时,不再祭祀、迷信,旺火受了限制。但时光流逝,习俗仍旧流传,旺火不再象征神灵,而是承载着节日喜庆的意义与美好愿景。如今,选出环保,不常用炭了,但电子旺火仍闪着火光,燃着希望。(引用历史典故,增加文章趣味;讲述习俗演变,拓宽文章视野)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想必也燃不得这旺火吧。旺火,是家乡独有的回忆。只可惜,不在乡,就没有了这旺火了。仍是年,不在乡,未哭,未想念,也没有欢喜的笑与愿望了。
唉,旺火的火光少了,多想在数堆炭,数把火,燃起那家乡的希望与美好愿望的火光啊!(点题)

皮影
台上、台下均是一片寂静,鸦雀无声。
剧场里的所有灯都灭了,只能勉强看见台上的幕布。整个剧场沉稳而宁静,似乎根本没有人的存在。没有手机屏幕微弱的灯光,没有人的细微的呼吸声,更没有人交头接耳。唯一发光的,是观众的眼睛,那急不可耐的目光,紧盯着舞台。
终于:听!———
这声音仿佛是两个木头撞在了一起,清脆!悠扬!这一声是多么巧妙,打破了宁静,唤醒了灵魂,带来了铺面而来的神秘感,和传统、古老的气息。
台上的灯亮起来了!孙悟空若隐若现,机灵地向四面八方瞅了几眼,眼睛一转,单腿跃起,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紧接着,音乐急促起来了,人们的心也焦急起来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都来了!舞台顿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生动的皮影;繁星一样,是观众的瞳仁。
多精彩的皮影!
一个不起眼的小剧场里,诞生了多棒的一出皮影呀!多么生动,多么精彩,多么引人入胜!
使人想起: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
使人想起: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使人想起:禅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情涵万里天。
多精彩的皮影!
百十个小鼓发出极其清脆的响声,敲打在每一个宠辱偕忘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开始嗒嗒,嗒嗒,嗒嗒嗒。
嗒嗒嗒的轻松的心情,嗒嗒嗒的美好的向往,嗒嗒嗒的如黄鹤般一飞冲天的心灵!
皮影人物活灵活现,惊艳着你,快乐着你,震撼着你。它使你感受到你从来没有感受到的生命的力量、活跃和充满无限可能!
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精彩配合。
多精彩的皮影!
痛苦与欢乐,现实与梦想,过去与未来,都在这鼓点和光影中,交织!凝聚!突破!升华!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停止了三秒。然后是如雷的掌声……
人们出了剧场,耳畔响起了车鸣。
他们,重回人间……

姥姥的饺子
又是寒冬街上冷冷清清,我望着窗外又念起姥姥热腾腾的饺子。
小时候每次冬至姥姥便会包饺子给我们吃。大清早厨房里传来“啪啪啪”剁肉馅的声音,像一串又一串的爆竹接连炸响,给萧瑟的寒冬染上喜庆的氛围。至我起床时肉馅已经剁好,铺在案板上,肉红的瘦肉间裹着着白花花的肥肉,姥姥见我睡醒了,立刻要上一大勺叫我过去闻,鲜甜的肉香搭配上姥姥的秘制酱料,那个味道一旦触到便也不会忘记,一瞬间,把我从惺忪地睡梦中拖出来。
姥姥把肉倒进盆里,黏糊糊的肉泥在盆中翻滚,姥姥说,这是要给肉“上劲”她略微吃力地把筷子往上翻,把肩提起来,手臂也跟着向上拉,又把翻上来的肉推到一边,一遍一遍紧接着搅第二遍第三遍……
馅搅好了,终于可以包饺子了。姥姥送厚厚的一沓饺子皮中拿出一张放在手心铺平,用筷子从馅里挑出一坨精准地放在皮的中心,再飞速地用手蘸一点水,在皮的边缘划一道,两边一合,一粘,细心地折上裱花,一个饱满的饺子就包好了,姥姥拿了一个皮儿放在我的手心上,说:“来,妮子也包一个,包一个漂漂亮亮的!”我也装模作样的,舀了一块肉馅,再仿着姥姥的样子包好——只是,只是馅多了罢,俨然已成了一个“小笼包”,姥姥看着我的成品,忍不住笑,不觉间皱纹在脸上绽开了花,便也顺势接过,放到瓷盘中,又飞快地包了一个:“你看,这不就好了吗,咱手小,不怕,将来长大了,包的饺子一定比姥姥的漂亮。”我欣喜的接过,在手里玩弄起来,一个个白胖子静静的躺在陶瓷盘中,肚子里鼓鼓的里面包含的是鲜香与慈爱。
以前很爱读的一本历史故事书中写到过,说张仲景曾在冬至日的时候包饺子给百姓们吃,有了饺子,便再也不怕天寒“会冻掉了耳朵”于是,后来每逢冬至,家家都吃饺子驱寒。
饺子里包的不仅仅是鲜美可口的馅,更是对家人,对朋友,对身边每个人的祝福。长辈们常常说,在包饺子的时候许愿,在那一刻把他们一起包起来,愿望就真的会实现。饺子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占据了太多太多了,姥姥包的饺子,现在也是想吃就吃。
窗外,窗外的世界多大啊,我还是那个想要立马冲进厨房嚷嚷着要姥姥给包饺子吃的小孩。

故乡的煎饼
“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这段形象诗意的文字,就是蒲松龄在《煎饼赋》中对山东煎饼的描写。他生于旧时的济南府,自然会对自己故乡的吃食留有浓厚思念情感。“煎饼”这种食物不像精米白面般娇贵,更不似糠谷糟面般难以入口,它可以保存极久的时间而不发霉,用热水腾一下便能恢复原有的口味。对于一生未取功名的蒲松龄来说,可能家乡的煎饼才能给予他最好的慰藉。 (“慰藉”一词可以说很符合煎饼的气质)
关于煎饼创制的确切年代,现已无从查考。但有关煎饼的传说,则可追溯到三国时期。记得小时回到故乡的农村,也还看到过手工烙煎饼的小铺,每到门前总是要停上许长的时间。在这种店面里干活的多是上了年岁的婆婆和姥爷,一般是子女外出打工,自己在家里没事干,便卖点煎饼补贴些家用。(地方特色、民风民情)
做煎饼的面糊多是用杂粮粉兑水拌开的,也有单种谷子磨成的,如高粱、小米面的煎饼,但依我看还是杂粮味儿的最好,又软又有谷子香。和好的面糊会盛到舀匙,再倒到烙煎饼用的鏊子上,把面糊在鏊子上摊开,如有多余的面糊,还能从边儿上铲下来留着下个再用。其实烙煎饼并没有多少看头,好玩的只有从舀匙倒到鏊子上的那一下,不稀不稠的面糊从空中倒下,碰到烫鏊子的那一下,“呲”满屋的蒸汽嗡的起来了,烘得人脸上热洋洋的,那煎饼的香气也同时的迸发出来,腾涌,弥漫。小时候的我就为闻这一鼻子味儿就已经很满足了......(细腻的描写)
刚烙出来的煎饼是圆状的,又薄又软,是需要叠起来保存的,这样才能让煎饼的风味更好的保存起来,这种习惯从战时一直延续至今。
在家里老人的口中,过去的煎饼都算是稀有物。战争的时候,别说煎饼,连水和炊器都是少得可怜的。更别提那些以蒸、煮为制作手法的主食,而煎饼只需要火和土鏊就能制作的特点,能折叠、易保存,使煎饼作为那时人们的必需——在土石堆成的丘陵间,被他哺育的人们将敌人赶出了属于自己的本乡本土。(升华)
回忆往事,隔着时光,浑圆的煎饼似天上的皓月,将我拉回久违的故乡。(点题)

糖人
北京的老胡同中,煮沸的麦芽糖香气飘出了巷子。
突然间,孩子们的喊叫声冲破了天,画满了动物的木制转盘上小针转呀转,嘎吱嘎吱地停在了有些泛黄的龙的图案上。怕不是有人得到了龙凤的糖人。
看!——
老爷爷沉稳地拿起退了银的勺子,舀了半勺透亮的麦芽糖,只见那焦黄的麦芽糖,如朝阳的光凝固在了纸上,如夕阳的晚霞变透了落在了纸上,随着勺子角度位置的变化,将光的印记记录在了纸上,让光有了形状。
一笔贯通,当手快速掠过纸面,糖就如绣花针般细。将手微微倾斜,糖线随着手的上下左右的翻飞。不知不觉,一条龙跃在了纸上。等凝固了,小孩子取下来,用小手紧紧地攥着,这龙随着孩子迎着风奔跑,在这天上舞了起来,束缚消失了,羁绊消失了!(描写有画面感,细腻生动)
使人想起:疾走追黄碟,误入菜花无处寻的顽童!
使人想起:手艺高超的俗世奇人!
它一股劲的飞,飞过了流逝的光阴,冲进了心房,撞开了回忆,一刹那那消失了的时空流转,转回了童年。糖人是人们内心过往的一件信物!(“信物”用得真好)
又来了一位孩子转着转盘,大肚皮的猪八戒,奔腾的骏马,偷油吃的小老鼠,百个人物在转动中活了过来,不知这些人物吹动了谁的心房,吹动了他们的天真。(民俗有“情”)
转盘停在了蝴蝶上,小孩子显然不满意,手中紧紧握着褶皱的钞票,踮起脚尖说要再来一次,却被家长阻止了。最后还是,用还有缝隙的牙齿咬着糖人,笑着蹦蹦跳跳地走了。糖渣子掉了一路,像是给他美好的未来铺了条灿烂的路。
一旁的我走上前,转动了转盘,就像转动了回忆。小时候吃老爷爷的糖,长大了看老爷爷做糖。我不愿再吃这么多的糖了,但是这糖粘粘的,如藕断丝连,我的童年寄托在了糖中!转盘停到了老鼠面前,老爷爷怕我失落,给我做了一只蝴蝶。并将多余的糖,做成了星星送给了一旁流着汗的保洁阿姨。阿姨,急忙用抹布摸了摸手,双手接了过去,眼角褶皱眯成缝,脸上洋溢着笑容。除了糖人,哪儿还能给人裹了蜜的幸福!(直接抒情)
使人想起:辛勤努力一年,期待来年甜甜蜜蜜的平常百姓!
拿着的糖人,碎了是岁岁平安;吃着的糖人,化了是顺顺利利;送的糖人,传递地是人与人间的友善。高楼大厦中,节奏太快,不适合供人静静品味的糖人。在这寻常百姓聚在门口,嗑瓜子下棋的胡同中,品尝糖人,它使你惊讶于那消化了酸甜苦辣的躯体中,还可以尝到没有一丝杂质的蜜。那是最纯粹的感受! (议论抒情十分精彩)
糖人是打开深处童年记忆和未来希望的钥匙,这甜甜的糖人呀,让孤独与繁忙,过往与未来,遗憾与梦想,在这焦黄透亮的糖人中,混合!抵消!成了心神中片刻的慰籍。
尝完糖人,心中甜味回味无穷,麦芽糖的香气留存在体内,像是来自过去的一个拥抱。(这篇文章也像最后这句话一样温暖、可亲)

茶动心弦
烹一壶茶,品这盛世繁华。
茶叶入水,在水中慢慢的张开,舒展出一个优美的弧度。一会儿,它就又有了刚摘下来的一份惊艳,比起那时的嫩绿,多了一份时间沉淀的墨绿。(简单描写,勾勒茶的弧度)
初入口时,带着记忆中的苦涩。 一切食物中我偏爱苦的,在唇齿间,苦味久留后便留下一股清甜。又抿了一口苦,或许舌尖已经适应了这份苦涩,只留下那份香萦绕其中。真的,与茶的缘结的太厚了,品得太深了,舌尖和心尖上紧挨着的都是!
父亲爱喝茶,那年将我带去泉州玩。临走前,父亲坚持要带我去茶庄。父亲说他爱那的茶爱的太深沉。在那里,父亲与庄主坐下闲谈,沏上茶,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茶庄里的姑娘教我认茶:绿茶,普洱…庄主告诉我,下次来时可要提前告诉他,可以带我去后院采茶。离开时,庄主送给了父亲两箱茶叶,父亲推辞着,主人说:“去北京七八年了,下次见面可能闺女都长大了,这茶就是送你的牵挂,想想我,想想泉州。你刚说了,你想念我这口茶。都喝完了可要告诉我,我给你寄去!”
那种在静穆庭院里的畅谈,是可贵的。
“走啦,带点茶叶回去吧!”每次离开老家时,叔叔伯伯总会和爸爸这样说。福建是茶的故乡,在那里茶山随处可见,数量多而密集却从不曾给人杂乱无章之感。一阶连一阶,像一座座天梯衔着天边的云,带领游子通往心灵的故乡。(此句甚妙)
在福建人眼中,茶是寄托,是思念,是对远在外的游子的牵挂。现在伯伯的青春已经褪去,却依然坚持每年亲自上山为爸爸采摘几盒新鲜的茶叶,做几盒可口的茶点。
也许是在爸爸的影响下,我也爱茶的清新。
我喜欢茶山的味道,那种带有大自然的清香的气息,混杂着茶味儿,还带有山花泥土的芳香,在湿润的空气中酝酿着。几场春雨过后,唤醒了正在沉睡的茶苗,思绪也在茶叶的烟雾缭绕中沉淀。
清晨,我同采茶姑娘一同上山,“快快的采来装满框,大家好好干一场。”她们唱着歌往上爬,眼眸比一泓清水还要清澈,肩颈上披着朝霞。春风袭来,乌黑的头发舞动着,牵人心弦。她们的风采在绿浪中荡漾,用纤细的双手让这嫩芽能够发挥出它的大价值。(人美、景美)
茶的骨子里有着家乡的色彩,蕴含着家乡的风韵。它把生命的绿意带给千家万户,让人们喝茶时想起家,品茗的闲暇系着江南烟雨。(江南烟雨浸于小小的一杯茶中)
茶叶在水杯里翩翩升起,又缓缓落下,青绿色的茶水间,竟也倒映出来一方天地,流淌人心。

白烟
和万物一样,喜欢被暖热包围的湖北人,总归是爱看炊烟袅袅白雾腾腾的。
岁梢长夜,家家户户燃起灯火,红彤的灯笼和浓郁的炊烟相互掩映,滚滚白雾弥漫在墨色的夜里,几乎成了夜幕上一层洁白的云翳。这时长街乡邻各个沸反盈天,忙忙碌碌的人影在流动的雾气中相串,纵使人声鼎沸,也朦胧地淹没在了庭院上方浮动的热蒸汽里。(热闹)
如此热切的盛景,见一次就难以忘却。每每年终,人们拖着大件的行李,步伐沉重身躯疲惫但脸上欣喜不减。(观察仔细)因为他们早在飞驰的列车上望见了森冷冬天里热腾腾的炊烟,千家万户,总有一处温暖是留予自己的。(确实温暖,对生活有思考)
“刚好刚好,老母鸡煲好了汤给你们喝。”姥姥满面红光,手指冻得有些枯燥又有些红扑扑的。我捧着烫手的瓷碗,吹了吹浓郁的蒸汽,肉质的鲜香在鼻腔中短暂停留后被我珍重地咽进喉咙,这种味道和温度像薄雾一样游走在四肢百骸,逐渐具有了重量和形状,坚决又温润地笼罩住被冷天气冻僵的身体,松弛着紧绷了一年的神经,告诉你,这里是家。这时候你就会惊叹了,一碗冒着白烟、油亮亮的黄鸡汤,分量沉甸甸的竟如这年味凝萃成的实体。(好!)
归乡的人从来没能在除家以外的地方感受到翻涌的、不住向上氤氲的热潮,透过眼前忽然升起的模糊的水雾,看见老人垂暮褶皱的眼皮下期盼的眼神,儿女不由得用力深呼吸,重重点头,仿佛一年中一切难耐的苦楚和曲折都随着蒸腾的白烟吞下了肚,被一点一滴融化为来年的祈盼和勇气,变为暖烘烘的热量向四方蔓延。那种熙熙然的热忱的白烟,是多少离乡人的一辈子思慕着的力量。(点题)
哪怕凌晨只身一人走在街上,也不觉得有什么可悲悯的。街道两旁的商贩早早升起了火,带着丝丝米香的蒸汽源源不断,空荡荡的灰色街道也被蒙络上了奶白奶白的一层浓纱——寂寥和怅惘被不见形体的守护神似的驱散了,独留黄酒壮胆后了的一腔澎湃热情。
诗人是否也从这热浪中汲取了些许力量呢?他们曾斟过一碗暖好的黄酒,重重地磕在一起,热辣的琼浆滚落,将万千愁思变作一曲豪迈的高歌或是诗词。当“清歌未尽千觞空”,友人不得不起行,他远眺离去的背影,吟出了荡气回肠的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联想)
我总觉的哀而不伤。不知道诗仙是否和我一样,在酒碗丝丝上浮的白汽里寄寓了一份诚挚的情感,抑或是把那热烘的白烟,看成了友人始终与他比肩的象征呢。是了,纵使在天涯海角,我也能从那白雾中看到你的身影,所以放心地,放心地向前看吧。(思索)
我也看见了你,湖北,看见了你奔涌的那片白烟,看见了你大年夜的那场炽热,看见了你永驻的那些温存,也看见了你和家乡亲人含蓄的那份爱意。
那片给予我无穷前进的热量的土地上,风是淡的,心是软的,烟是热的——
夜已深,我熬了一碗家乡的热粥,捧在手中看它白烟滚滚。(点题、升华)

烤红薯
在办公桌前埋头苦干人们总对乡下有一种特别的情怀。而我们家也不例外,隔三差五就回一趟乡下。对我来说,乡下给我留下最深的记忆可能是那冒着热气、烫手的烤红薯了。(开门见山)
车轮缓缓驶过坚实的红士地,在那被压得严严实实的车道上又印上了两条轮胎印。路边零零散散种着小片的红薯,车一驶过,卷起的尘土便落在了红薯叶上,而那绿叶像不服气似的摇晃着脑袋,想把灰尘抖落下来。村中的老一辈对红薯情有独钟。一是因为吃着方便:一盘炒红薯叶,再煮两个红薯,一餐就对付了,味好又顶饱。再就是忘不了那段仅靠红薯过活的苦日子,尽管时代进步了,却还是改不了吃红薯的习惯。
车停了,还没走下车便听见小孩打闹的声音。小孩子之问打个招呼就算是认识了,同村的,不讲辈分也不懂辈分。我便很快跟他们打成一片。高个子的带着我们四处瞎玩。
一会儿打水漂,一会儿玩树棍,还不时厚着头皮去招惹大黄狗,最后被一声声犬吠吓得到处乱窜。毫无规矩可言。(略写)
吃过午饭,我们这群上午还在疯玩的毛小子,却都围在桂花树下枯燥起来。这时挖完红薯的大伯挑着担走过,我们像迷航的轮船找着了灯塔,立刻来了精神。简单做了一下准备,我们这支五六个人组成的队伍便“浩浩荡荡”的向红薯递进发。(过渡)
到了红薯地,我却打起了退堂鼓,害怕被大人抓住一顿臭骂,突然一个响亮的声音喊到:“怕什么,挨了骂我先顶在前头!”(勇于“担当”的少年)我扭头一看,竟是矮个子,我们哄堂大笑起来,他也跟着一起笑。玩笑后我们就迈开膀子干活了。有锄头的在前面卖力的挖士,没出头的跟在后面拉翻出来的红薯,有的嫌慢,千脆直点用手刨。没一会儿竹筐就装满了。我们一起将红薯抬到家里,先一人捧四五个,少了再来拿。从厨房拾了点炭火星,拿了些柴火就一溜烟跑到后山去了,大人们发现时就只见一筐子红薯躺在厨房。(童趣)
夏天的夜晚格外明亮,只见火堆旁一个个欢喜的笑容被火光照得通红。我们慢慢的添柴,想让火烧能烧得就一点,红薯能吃得就一点。也许是月色太过迷人,也许是聊天聊得起兴,总之那晚的从木炭灰中拿出的红薯都烤得乌漆麻黑,但个个都放在嘴里吃得津津有味。那一刻。仿佛时间停止了流动,只听见柴火在火中噼啪作响,红薯的香气四处弥漫。
城里常有推着炉子满街卖烤红薯的小贩。炉子中烤出来的红薯卖相更好,更有食欲,但买来吃着总觉得差了点滋味。这时我又想起了那乡下烤得焦黑红薯,嘴中又多了点木炭屑的滋味。

茶香
虽不像蜂蝶,遇花而吮吸直至奄奄一息,小孩子喜欢香,喜欢芬芳,却仿佛是天性。嗅到刺激性味道就掐鼻皱眉的宝儿,到花园里就沉浸享受其中。聚会游逛,闻香赏香,餐桌上望着“心头肉”吸溜口水,张牙舞爪哭闹,是小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呵斥着叫我们收敛,要讲一些关于“境界高深”的礼仪大道理,但还要偷偷夹到碗里大快朵颐。
连平淡的白水算着,一切芬芳之中,我爱馥郁的花香,清新的薄荷,同一碗刚沏好,回味无穷的茶香。提起茶香,就会想起江南采茶姑娘的歌谣,茶丛“沙沙”的伴奏;就会想起戏台上的摇晃的彩饰,席中时不时跳突的一声喝彩;想起姥爷斑白的鬓角,同炯炯亮亮的神情;江边茶社里多样的菜单,江上悠悠的渔船,瓜子盘,江风,日落的余晖;铁观音,大红袍,西湖龙井……真的,茶香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天空中堆满了都是。
记得,不好娱乐的姥爷,每天都泡一杯滚烫的茶,从早唆到晚。如果没有什么事,好像整天都窝在书房写他的书,陪他得是茶,是笔,是白纸。年幼的我曾问过姥爷他在写什么,他用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回答我:“在写我们说的话,我们那里的语言。”他的草稿是全手写的,字迹保持着年轻的模样,只是纸变黄了。几年前,书终于出版了,名字叫《湘南村语》。那种乡音的朦胧,是一辈子清晰的。
“天凉了,泡个茶吧。”
随着时间的演进,我的羽翼正在丰满,想着以后总会起飞,不禁更珍惜像这样来自母亲的邀请了。家里有套朴素的茶具,其实一年四季不论何时,只要有了那个喝茶的兴致,母亲就找来茶叶给泡上。“没有瓜子,生活就失去了快乐。”她常说,我们俩就经常在混着茶香的瓜子壳中像脱了缰的野马,谈论得无边无际。如果英雄相惜曹操刘备会青梅煮酒论英雄,那我们更像老友一般瓜子清茶谈人生。混杂对话中有一句我记忆最深刻——人生不是先苦后甜就是先甜后苦,像茶一样。
乡俗还愿,回乡下、放烟花而外,也会挂灯笼,拿红包,还有一大家子的年夜饭,我们常在饭桌上喝茶喝酒;说到喝茶喝酒,都是要的一个东西——细品慢尝。喝酒会上瘾,但却是恶瘾;喝茶也会,但却没有什么大坏处。酒的味道很奇怪,有的是辛辣的,有的是古朴的,还有的是甜的;茶却都很清爽,一泡纯苦,二泡回甘,三泡清淡。
人生若茶,虽然甜苦的形式多变。青春时期像茶叶的第一泡——纯粹但清苦,我们奋笔疾书,十年寒窗,留下一张满意的答卷;步入社会后像茶的二泡,苦味被冲淡了,剩下茶味与味蕾碰撞,便有清甜的感觉——因为十几年的奋斗造就了干练的自己,而这份能力为自己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拥有了幸福的生活,有了“回甘”;终于休息后就像第三泡——清淡但仍然令人回味。这就是人生,跌宕但终归是自己的。
茶香是千丝万缕的记忆,茶香是努力的信仰,茶香是漫漫人生的写照。唉,茶是要深深体会的,就像我们要慢慢感受人生那样……

糖香绕梁
一锅一勺一石板,糖香绕梁。
虽不像棕熊,为蜜糖而和蜜蜂决斗。小孩子喜欢糖果,喜欢含在嘴里甜甜的味道,却仿佛是天性。过年过节给孩子的礼物,最能讨孩子们欢心的也就是甜的东西了。走亲访友,孩子闲来无事,剥开糖纸塞上一块,也能在无聊中寻得一份快乐。尽管大人们怕蛀牙的痛苦,要说“糖吃多了牙光光”,那种吓唬人的话,但偷偷还要在心灵受挫时嚼起糖来。
凉凉的冰淇淋,圆圆的糖葫芦,一切甜丝丝的事物中我独爱糖画。提起糖画,就会想起庙会中的繁闹,节日中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来人往的景象。想起风车的舞动,香飘飘的炸酱面。与糖画的情缘如雨丝般密密地织在我心里。
糖画是我每年过年都要买的。曾记否我遇到过的一位糖画手艺人,他的小铺在胡同拐角处,铺上插着许多明晃晃的糖画。一口锅放在旁边,热气腾腾,他两只粗壮的大手拿着铜勺在上下搅拌着,锅中香气像鸟儿抓住树枝一样紧紧抓住了我的鼻子。我走进瞧,只见他顺时针搅动勺子,金中带褐色的糖浆显现出来,捞出一勺,金丝垂下,丝滑无比。我看得垂涎三尺。搅糖均匀后,他便盛出一勺开始他的著作。笔走龙蛇,行云流水,手部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轻轻拉丝,一会儿迅速飞舞。线条亦粗亦细,亦柔亦刚,点、拉、伸、刮,金线翩翩飞舞,如上天入地般飘动,图画在手艺人心里迅速展开,胸有成竹,一气呵成,一点多余的糖都没有。很快一幅巨龙出现在我眼前。从精致的龙头,到飞动的龙身,再到利爪龙尾,是那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粘上一根竹棒,用平刀刮下,手艺人举起它歪过脑袋仔细瞧,露出满意笑容后才将糖画递给我。晶莹明亮的飞龙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周围的人也要回过头来羡慕一番。我小心地用舌头舔了一个角,浓郁香甜的麦芽糖从嘴中滑过,幸福值倍增。
有多少个像他这样的手艺传承人,几十年苦练技艺,稳抓稳打,坚持将技艺传下去。虽身份卑微,但他们靠着一双凝聚着民族智慧,凝聚着工匠精神的手,带给我童年无限的回忆。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惊艳,然而她当初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如今,大部分的人向往歌手明星,但可曾想过,手艺传承人也是值得我们崇敬的?朋友们,让我们向这些默默无闻的手艺人致敬!

一锅一勺一石板,糖香绕梁。
厚皮包香馅

每至春节,我的家乡湖北仙桃,便会吃一种特色的小吃——团子。一层厚皮,一团香喷喷的的馅,是团子最大的特点。
“团”如其名,有着圆滚滚的外形,象征团团圆圆。团子的外皮由大米包成,又黏又甜,晶莹剔透仿佛一轮明月。这洁白的外衣下是丰富多样的肉心。作为鲜香的源头,肉丁自然不可或缺,接着还有胡萝卜丁、粉丝、豆皮之类,增添一分口感。但团子如此鲜香美味的秘诀究竟在哪里呢?也许就在于皮的厚。在厚皮的紧密包裹下,食物的鲜气得以在皮内环绕密布。等到蒸好后一口咬下去,一喷而出浸润口舌的鲜气,就真的是“仙气”了。
厚皮香馅,承载着母亲们的关心与慈爱。妈妈曾在过年时给我讲过一个故事。那时正当我狼吞虎咽着碗里的美味佳肴,妈妈微笑着注视了我片刻,指着一盘热气腾腾的团子讲起过去那个年代的故事。过去家里很珍惜每顿饭的每一粒米、每一片菜叶。可有时还是会剩下一些解决不完的饭菜,怎么办呢?姥姥便将这些饭菜用大米包起来,做成团子留到下一顿给妈妈吃。过年时,妈妈还时不时能吃到包有几粒肉的团子,这可是姥姥精心准备的豪华团子。虽说没有现在被肉填满的团子那么鲜美,可装满姥姥爱心的豪华团子还是让妈妈吃的津津有味,到现在都感叹并感谢于姥姥的精湛手艺。“所以你看妈妈也给你做了这么多好吃的,你是不是也该感谢一下妈妈呀?”妈妈讲完这个有趣的故事后,开玩笑般地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谢谢妈妈!”我张开小嘴,用稚嫩的童音大声说出了这四个字。妈妈又笑了,拿手指戳了一下我的小脸。
如果说团子的厚皮是疼爱后辈的长辈们,那厚皮紧紧保护着的香馅不光有小时候的妈妈,更有现在的我。那次回老家,经过长途跋涉,又累又饿的我一踏进方面便“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无论爸爸妈妈怎么安慰,我的泪雨都无法停息。忙着切菜的伯伯一听见赶忙从厨房奔出来,手里托着刚从蒸锅的热气里捞出来的团子,亲切地安慰道:“乖,这么远赶来一定累得不行了,来,尝尝伯伯刚为你们蒸的团子吧。”说来也怪,爸妈千言万语也劝不住的泪雨竟因伯伯一句话骤然而息。啃着团子,一股暖意伴随鲜气流进我心底。如同被瞬间啃净的团子一样,时间也很快到达了我们回北京的前一天。无所事事的我,听到厨房发出一阵阵叮当声,便跑去看个究竟。只见伯伯正卖力挥刀切着肉粒。一见我进来,伯伯抹了把汗,解释道:“看你们走了,就多给你们再弄点带。”我开心极了,冲上去一把抱住了伯伯。离开前,望着伯伯手上一大袋团子的我,就是被裹得紧紧的馅,而把团子递给我们,微笑挥手道别的伯伯,就是呵护馅的那层厚皮。
从过去省吃俭用的苦年代,到现在富足安康的好日子,长辈们始终不忘对后辈的爱护,将辛苦制成的团子递到后辈手中。团子的厚皮下,是深受滋养迸发鲜香的馅,是紧紧包裹深深爱护的民族文化!

万家灯火作春联
小孩子都是喜欢过年的,也喜欢过年时火红的装饰。我爱精巧繁复的窗花,光明四溢的灯笼,也喜欢那大门上常贴的两列红底黑字的春联。家里的春联所用的红纸总是掺了金粉的,在灯光下便细碎的闪烁起来,给热烈的朱红一丝灵动。毛笔写下的楷体端庄方正,浓墨写就,大气又稳重。虽然我不曾练书法,亦不会写对联,却总是心向往之的。
记得曾经过年,贴春联是“重头戏”,需两三人一齐贴。通常是爷爷拿着顶端,我拽住下部,奶奶在远处眯着眼瞧了又瞧,确保摆正后才笑着细细粘上。奶奶俯下身贴时,花白的头发便散落开来,零散地遮住几道皱纹,嘴角推起的褶皱却满溢慈祥和欣喜。爷爷骨节分明而温暖的手掌在对联上捋一遍,按一遍,两道朱红便平整了,空气中也蔓延开红色的热闹。奶奶搂着我,我从她的笑颜中读出:“要到新年啦!”
那时去街上转,每家每户都挂着两行朱红与墨色,直衬的寒冬似暖春。那墨色画出种种美好愿景——有人祈祷步步高升年年有余,有人挂念亲人无恙游子顺遂,亦有人念想风调雨顺人世平安。满街美好的愿景寄托在春联上,装点着人间岁月。
后来爷爷奶奶搬了出去,见面的时间以分钟计,分别的日子要数年。时光果真如那黄鹤
一去不复返了,不过对联上对幸福的深切盼望,却一直刻在心中。
想古时的新年,“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辞旧迎新,伴着暖融融的看风,拿着新写的桃符换下旧的,邻里的嘈杂环绕成为热闹,满城尽披红纱,满盈新年的喜悦。不知那时,古人看着那春联的前身桃符,心中盛了什么期盼,多少愿望?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除夕雪夜,伴着时明时暗的灯光,或小酌几盏屠苏新酒,或执笔写就三两桃符。不知陆游笔走龙蛇之时在想些什么?是了,定是那北犯的蛮夷,戍守的战士,雪下的鏖战与那未定的边疆。他希望的,定是来年收复国土,山河太平,国富家强。
春联一路走来,见证许多心愿期许、山河岁月,也盛载着人们对家安,国强,对生活美好安定的憧憬追求。
如今的除夕夜,一宵通明,温暖热烈。向外看去,车水马龙,万家灯火如繁星闪烁般绚烂。
多好。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是如今的繁荣昌盛,是当下的太平盛世,是喧嚣人间。
那万家灯火便是贴在这盛世之上的春联吧,见证着中华儿女对家国富强的愿景,也见证着他们梦想成真。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2人回答

最近访客

谁来看过你
此贴被TA们浏览了353次
来自- 保留地址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暂未上榜

发帖:NO. 292 名

在线:NO. 82 名

chenlixiang 发表于 2024-5-28 19: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这么经典的话只有楼主能想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8 名

发帖:NO. 18 名

在线:NO. 55 名

风骨傲气 发表于 2024-9-6 12: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今天皮痒了?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9 20:52 , Processed in 0.376745 second(s), 6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