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天空新人

李宇俊202477

xulili8588

糖拌饭202091

手动滑稽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查看: 56|回复: 0
收起左侧

[文言文] 七上文言文原文翻译及习题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 名

发帖:NO. 1 名

在线:NO. 1 名

gwp! 发表于 2024-11-22 17: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01.
《世说新语》两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 大体 )可拟( 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 乘,趁 )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注音
柳絮(          差可拟(          尊君在不(          雪骤(      
2. 翻译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3. 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谢道韫和胡儿谁的比喻更好呢,为什么?
4. 你能不能说出一句用比喻来描写雪的诗呢?
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案
1xù  nǐ  fǒu  zhòu  
2.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3.谢道韫,因为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形象地描绘出了雪花随风飘舞的样子,除了形似更兼神似。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5.融洽、欢快、轻松(可任选其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离开 ),去后乃( )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嬉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同“否”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舍弃)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 拉,牵拉 )之,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
一、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       4)下车引之(   
二、理解与思考
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君:              
  尊君:                 
  家君:  
              
2.“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3.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答案
一、(1)约定  2)才  3)丢下、舍弃  4)拉
二、
1.君: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3.我认为元芳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评价:我认为元芳入门不顾是对的,友人无信无礼;我认为元芳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友人”已经承认了错误,而且对方是长辈,这样做不礼貌。
4.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02.《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  按时温习 )之,不亦说( 同“悦”,愉快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 ),不亦君子( 指有才德的人 )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 每天  )三省(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吾身:为人谋( 替人谋划事情)而不(竭尽自己的心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诚信 )乎?传(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四十而不惑( 迷惑,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  上天的意旨 ),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越过 )矩( 法度 )。”——《为政》
子曰:“温( 温习,复习 )故( 学过的知识 )而知新( 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 凭借 )为( 做,当)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能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 ……的人 )不如好( 喜爱,爱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以……为快乐 )之者。”——《雍也》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胳膊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对,对于 )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走路 ),必有我师焉(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择其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 河边)曰:“逝(往、离去 )者如斯( 代词,这,指河水 )夫,不舍( 舍弃、放弃 )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 指军队 )可夺帅也,匹夫( 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 坚定 )志,切( 恳切 )问而近思,仁(仁德 )在其中矣。”——《子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_____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_____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____,字_______ _______ 时期 _______人,春秋末期的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_______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_______”。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   
三、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_____;今义:_______。习,古义:_______;今义:____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_______;今义: _______。三,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3.温故而知新(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______;今义:_______。从,古义:______;今义:_______。)
5.可以为师矣(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四、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五、词语活用归类
1. 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5.饭疏食饮水(   
6.温故而知新(   )(      
六、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七、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答案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儒家  语录体  《大学》 《中庸》 《孟子》
2.丘 仲尼 春秋时期  鲁国  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圣人” “孔孟”
二、通假字
1. 说同 “悦” ,愉快。2. 同“又”, 用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
三、古今异义词语
1.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 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 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四、一词多义
1.为:替             成为,做
2.而:转折连词,却    顺承连词,不译
五、词语活用归类
1.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名词作状语,每天
3.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七、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03.《诫子书》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之行,静(摒除杂念与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险,轻薄。则不能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遂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一、 划分节奏(4分)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解释(24分)
1、静      2、淡泊    3、致远      4、险躁
5、治性        6、广才    7、将复何及      8、励精
9、无以        10、明志      11、诫          12、书
三、填空(4分)
《诫子书》选自        ,作者是            他是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      家。
四、1、本文作者就       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6分)
2、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书:“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    的力量;“俭以养德”是    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    的力量;诫子书只有    字, 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戒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这就是简约的力量。(4分)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6分)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4分)
5、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8分)
6、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6分)
7、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条诸葛亮用过的计谋。(4分)
答案
一、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解释(24分)
1、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3、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4、险躁:轻薄浮躁。
5、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6、广才 :增长才干。                     
7、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8、励精:振奋精神。
9、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10、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11、诫:告诫、劝勉。
12、书:书信。
三、 《诸葛亮》 诸葛亮 孔明 军事四
四、1、学习 做人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安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躁”字,把“静”与“躁”字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2 宁静  节俭  超脱  86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例: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读书时要沉静,将身心全放在所读材料上,才能有所感悟,有所理解。
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杜甫)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
04.《狼》
    (屠户)晚归,担中肉尽,止(仅,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屠惧,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
    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恐前后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顾(看,视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堆积柴草。其中,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屠乃奔倚其下,弛(解除,卸下。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少时(一会儿。),一狼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似的。)。久之(时间长了。),目似瞑(闭上眼睛。,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屠暴(突然。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打洞。其中,意将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屁股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以诱敌。
    狼亦黠(狡猾。矣,而顷刻(一会儿。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一、填空。
1、《狼》选自______     __,作者是___________,字      ,别号        
2、郭沫若对聊斋志异的评价是“                 ”。
3、本文按照屠户   、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     ”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现了屠户的         
二、选择题
1、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2、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3、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4、“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此联是郭沫若写给谁的故居的?(   
A、老舍故居   B、吴承恩故居    C、蒲松龄故居    D、曹雪芹故居
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三、理解题
1、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3、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
句子:
意思:
4、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
5、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6、“复投”体现了屠户怎样的心理?
7、屠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狼的贪婪凶残的本性,并做好了搏斗的准备?
8、从文中找出一处相互呼应的句子写下来。
9 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0、屠户是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11、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聊斋志异》清朝蒲松龄 字留仙  别号柳泉居士
2、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3、遇狼   目似瞑,意暇甚。 机智、勇敢
二、选择1 D     2B      3D     4C    5C
三、理解题
1、①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
②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
③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2、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4、狼子野心  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  狼狈为奸
5、交代了屠户卖完肉在回家路上被二只狼紧追不舍的情景。作用:①写出了屠户危险的处境;②渲染了紧张的气氛;③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做铺垫。
6、体现了屠户抱有侥幸心理,对狼一再妥协退让。
7、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8、“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与“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9、议论,表达了作者对所写事情的看法,既是对狼的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画龙点睛,提示了文章的主题。
10、屠户初怯懦,胆小,妥协,退让,当认识到狼的本性后变得勇敢、机智。
主要用动作描写和少量心理描写来刻画屠户的。
11、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妥协退让、心存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05.《语言两则》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常一人居外。及(待,等到。其家穿井(挖井、打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之,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情。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应对,回答。曰:“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的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没有。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于是,就。晓(告知,开导。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你。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泛指星辰。,不当坠耶(句末语气词,吗。?”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纵使、即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聚积的土块。耳,充塞四虚(四方。,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一、填空
1、《穿井得一人》节选自《                》,《吕氏春秋》又称《     》,是战国时期秦相       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是先秦    (儒家、法家、墨家、杂家)代表作品。
2、“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的危害。
3、《杞人忧天》选自《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      。作者是       ,战国时期的____人物,郑国人。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3、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5、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
6、《穿井得一人》中,你认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言?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7、文中杞国人“忧天地崩坠”,因此“晓之者”从“天”“地”两方面加以开导。
就“天”解说的内容是
就“地”解说的内容是
8、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9、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         
“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            
10、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11、《杞人忧天》中的“晓之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你如何评价?
12、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13、《杞人忧天》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别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答案
填空1、《吕氏春秋》  《吕览》  吕不韦  杂家
2、以论传讹
3、《列子》  寓言  列御寇 道家
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3、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4D
5、总结全文,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告诉人们:道听途说的事情不可轻信。
6、(1)①丁氏表述不够清楚;②“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导致丁氏的话发生变化;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
2)面对道听途说的信息,我们不能盲目轻信,更不能随便传播,一定要多方查证,辨别信息的真伪,实事求是,弄清真相。
7、原文
8、说明他内心忧虑重重。
9、杞人明白道理、解除了忧虑后的喜悦之情;晓之者为能成功说服杞人,解除他的忧虑而高兴。
10、怕天会塌下来。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11、就现在的科学水平来看,“晓之者”地天地等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在当时,他认为天地是一种物质存在,其思想也算是相当进步的了。
12、(1)我认为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的人。这个故事本来就是如此。我们不应该为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担忧而忧虑。应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
2)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忧国忧民、居安思危其实都是“杞人忧天”,在今天也十分必要,如果每个人多一点社会责任感,多一点替别人着想的意识,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
13、语言描写(对话描写)杞人:庸人自扰、忧虑重重。晓之者:热心解忧、悉心劝解。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0人回答

最近访客

谁来看过你
此贴被TA们浏览了56次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5 08:17 , Processed in 0.208876 second(s), 4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