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们的作秀,总让我们以为,写作是件很自然的事。
王勃在滕王阁里,喝一口酒,故作沉思拿起毛笔,霎时间,纸一张一张翻,震惊四座的《滕王阁序》就写出来了。
这篇佳作其实早就酝酿好了,说不定直到参会前一天晚上还紧张兮兮拿出书稿再背几遍。跟今天的综艺节目一样,你以为他急中生智,其实编剧早就写好了了段子,还反反复复彩排了许多次。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李白,以想象力和咋呼取胜。动不动“噫吁嚱”、“黄河之光天上来”,不管要说什么,气势上不能输,先抛出几句话,镇住了场子再说。其实李白从小就刻苦学习,还留下了铁杵磨成针的千古榜样。如果采访李白,问他如何写诗写得又快又好,他大概想说:“你必须十分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从律诗开始,诗人们实在兜不住这偶像包袱了。李白就嘲笑老实巴交的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其实杜甫还不是最惨的,晚唐的苦吟诗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以说是相当辛酸了。
作诗人难,可是作诗人背后编诗集的人呢?
一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只要诗写得好,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人人口口相传,就把好诗流传开来了。
黄鹤楼上,留诗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来往参观的人仿佛都能看到“崔颢题诗在上头”。
但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占这么一块流量充沛的广告位的。许多诗可能只在诗人的小圈子里看看,从此消失在历史之中。
李白一生游历,晚年在当涂养病期间,整理了毕生诗稿,郑重地托付给了族叔李阳冰。李阳冰惜才之际,日夜整理不负众望,《草堂集》十卷终于隆重面世。
然后,失传了。
王勃的文集,倒是流传了好些年, 但也没能逃过厄运。到了明代还是淹没了。后来的编诗集的人,只好从别的图书馆找一些他的诗文,甚至跑到日本去找一点残本。
李白、王勃这类人在当时就已经诗名大噪,许多人三千里路云和月一路追着抄他们的诗,诗集保存尚如此坎坷,更不用说那些在当时就默默无闻无人问津的诗人了。
《春江花月夜》后人称之“孤篇压全唐”,但是唐代人没人知晓张若虚。全因为这首诗是乐府诗,正好被一个宋代编乐府集子的人收录下了,才险存下来。而这位张若虚诗人,现存诗,据完全统计,有整整两首。
杜甫,这个在当时不受重视,死后才名动京师的大诗人,四十岁之前的诗几乎全部失传了。而这位伟大的诗人,也不过活了58岁。可谓前半生心血,尽在历史黑洞中。
诗在消失,前人编的诗集、诗选也在消失······
二时代在呼唤编诗集的学者,人民也在呼唤他们。
历史上不断有人编唐诗集,在《四唐分法》里也提到不少编唐诗的学者,但是,这些编诗集的人各有所爱,或因条件有限,所录诗各有取舍。真正意义的“全唐”是从明代胡震亨开始的。
胡震亨编了《唐音统签》后,季振宜又补充,编了本《唐诗》。后来在这两本的基础上,康熙皇帝命曹寅整理成了一本《全唐诗》。
兜兜转转许多年,一代一代人编织,一本《全唐诗》,直到曹雪芹爷爷的手里,才终于完成接力。
曹雪芹可是清朝人,再不完成,恐怕大清都要灭亡了。
一把辛酸泪,实在是抄诗这活太难了。
三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成就一番编诗的大事业,就像陨石注定要掉进坑。
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天选之子?在历史几百年的长河中,脱颖而出?
首先,得有才。
胡震亨,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人,在朝这官司好些年,天生一副学霸样。啃书啃得不尽兴了,就拿兵书来研究一番,论起军事战略来,大将军都心悦臣服,自愧不如。(曾与刘铤研讨兵事,刘铤心服其才)
季振宜,少负异才,聪颖过人,过目成诵,诗风文采及治学之勤,尤为人称道。17岁,中举人,第二年,成进士,如此年少而又“联捷”登第,全县都找不出第二人。
其次,得有钱。
胡先生是当时的著名的藏书家,家有巨大藏书楼,包罗大象。他晚年“一生嗜书如命,日夕不倦研读,凡秘册僻本、旧典佚事、错差模糊不可卒读者,亦均研读补正,时人称之为博物君子。”,这为编诗集提供了巨大便利。
明末清初,藏书风很盛,一是做学问需要,二是社会风尚也好藏书。到了季振宜,藏书就多得可怕了。毛晋的“汲古阁”,抄了罕见秘本,缮写精良,被后人称为毛抄。毛家没落后,就把藏书卖给了季家。著名学者钱谦益的“绛云楼”藏书,一把火后,幸存的书后来也归了季振宜。季书无敌,江湖人称“藏书天下第一”。
事实上,他不只藏书,还藏了不少书画,东晋王羲之的摹本《神龙兰亭》和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都曾为其收藏。真可谓“国朝巨富”。
有钱人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根本想不到。季振宜编唐诗,是从在书库中发现钱谦益的残本开始的。钱谦益,研究唐诗的著名学者,轰轰烈烈编诗编了许多年,成集数百卷。大业未成身先死,残本就留到了季振宜家里了。
果然,并不是是所有人都有条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最后,得有毅力
古时印刷不便,也没有图书馆或者百度一查便知。况且古人写诗,常常走在哪,题在哪。为了找一首诗,有时只能跋山涉水去抄。
就算康熙家藏万库,全唐诗“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一首一首抄,也得抄上好些年。
闭门谢客,全心修书,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用了十年;此后钱谦益编至数百卷,怎奈命运无常,驾鹤西去。季振宜接过钱谦益的大旗,孤军奋战,春去秋来,《唐诗》成时,恍然回首,又是十年。
最后,由曹寅率10位大学士在两本诗集的基础上再加整理,经冬复历春,又一年之后,才有了《全唐诗》。
四如果没有他们,有多少唐诗会掩埋于历史的尘埃中,再不见天日。
如果没有他们,有多少诗人,会随着时代一起没落,再无法为人所知悉。
中华文明里,会少了多少辉煌,多了多少遗憾。
感谢他们,甘为别人作嫁衣,无分巨细,将一首首诗传代于世,才有了我们今天依然可以读唐诗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