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这本书错误百出,凭啥成了让中国人自豪的世界第一? 原创 卡卡读书 2019-03-18 09:42:10
大家好,欢迎来到“卡卡读书”,我们一起共同学习。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本叫《洗冤集录》的书。 这本书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上出现过,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法医学专著”,比西方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同类著作——意大利的《医生的报告》要早350多年。 《洗冤集录》出版于中国历史上的南宋,作者叫宋慈。对,就是那个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的宋慈。 《洗冤集录》版本很多,这是其中一种
宋慈,字惠父,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也就是1186年,先后当过县令、通判、提点刑狱官,等等。总的来说,他官当得并不大,在《宋史》上也没有留下记录,后人获知他的生平,都是从他的墓志铭而来。 《洗冤集录》这本书是宋慈在湖南提点刑狱官任上写完的,内容是对从春秋战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古代法医理论和实践的总结。这本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从南宋到清朝几百年间,官府都把它当为断案指南。另外,这本书还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介绍到美、德、英、法、日等国家,供他们学习研究,所以被称为“世界现存最早的法医学著作、验尸的指南”,很给中国人长脸。 作为世界法医学的奠基人,宋慈上了邮票
说到这儿,很多同学的心中一定会油然升起一种自豪感,觉得这书真是好牛,好厉害。可实际上,如果你去读原著就会发现,这本书中有很多不靠谱的东西,,可以说是错误百出,而且,有些错误现在看简直就是笑话。 比如,书中提供了一种解救溺死者的方法,说“即使死了一夜也能救活”。咋救呢?把生石灰灌入死者的直肠。作者认为这种方法有用,可能是觉得生石灰能够吸水。但稍有点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生石灰遇到水会起反应,释放出100摄氏度以上的热度,再加上碱性作用,对人体组织破坏性极大。所以,这种方法是不可能救活溺死者的。 比如,书中说如果一个人上吊死的,那在尸体脚下挖三尺深的坑,应该能够挖到火炭。要找到火炭,才能肯定这个人是真的是上吊死。这个结论不但不靠谱的,而且很搞笑。 《洗冤集录》的一个校正版本
再比如,书中说人体有365节骨头,合一年有三百六五天的数目。但现在小学生都知道,人体一般只有260块骨头。书中还说,男女骨头颜色不一样,男人骨头颜色白,女人骨头颜色黑。为啥呢?因为女人生前经血“如河水”所以骨头黑,这个结论听起来就是胡说八道。 如果你细心点,把书中有科学依据的说法和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大概比较了一下,基本差不多一样多,五五开。 那问题就来了,这样一本错误百出的书,为啥就成了“世界上第一本法医学权威著作”了呢?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何冰饰演宋慈
第一,是法医学技术层面的进步。其实,排除《洗冤集录》中的种种谬误,这本书依然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在现在看起来也非常科学的方法。 比如书中提出一种检验皮下出血的办法,怎么做呢?把用酒、醋浸湿的纸敷贴在皮肤上,经过一段时间,皮下出血痕迹就能显现出来。 这个方法是符合化学原理的。醋中含有乙酸,透过皮肤后,能和出血部分的血红蛋白发生反应,变成暗褐色;而酒精能增加皮肤表层的投射性(现在你去医院打针,护士都会先用酒精棉擦拭你的皮肤,一个道理)这样,皮下出血痕迹就显示出来了。 书中提出的验尸方法,有的还符合光学原理。比如验骨伤,如果尸体的骨头受到损伤,而从外表又看不出来,怎么办呢?可以把醋浇敷在尸体表面,然后用雨伞遮住要验看伤痕的地方,迎着阳光隔伞观看,就能看到伤痕。 《大宋提刑官》中,宋慈通过检验死者的头骨断案
为啥呢?因为古代雨伞都是用桐油油过的纸做成的(要不咋叫“桐油伞”呢),而且大多伞都是红、褐、淡黄等颜色。阳光透过这些伞面,部分光线会被吸收,剩下的红外、紫外光线就照射在体表上,显现出伤痕,这和现在用紫外线检验骨伤其实是同一个道理。 类似上面说的、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验尸方法,书上还有很多,都值得后来人借鉴。 此外,我们对书上的谬误,也应该抱着一种“理解之同情”的态度,毕竟当时科学不发达,作者受到历史局限性的限制,把一些个别现象当成了普遍联系,把偶然现象当成因果规律,都是能够理解的。 第二,《洗冤集录》对当时腐败混乱的刑狱状况,做出了系统性地矫正和指导,并影响了后世几百年。 当时南宋的刑狱制度,黑暗而且混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官不听审,唯吏是从。郡县掌管刑狱的长官,平时不出门,遇到案子都是手下的小吏去现场勘验,这就给权力寻租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你想,这些小吏大都没读过书,本身没啥理想,现在又没有制度约束,不腐败才怪呢!所以,在验尸过程中,小吏们经常收受贿赂,把轻伤指成重伤,把有伤验为无伤,或者讹诈苦主,或者颠倒黑白,总之用各种手法徇私舞弊。 其次,审案时不重证据,主要靠刑讯逼供。当时的法官喜好打板子,宋人在笔记上就记录说,法官动不动就打人一百板子,有时竟然把人活活打死。就这样还不过瘾,当时法官经常要在板子上面加上铁箍或者铁钉,以增加打板子的威力。 宋慈认为,断案最重要的是证据
刑讯手段也是花样百出。《宋史·刑法志》中记载了很多刑讯手法,比如有一种刑讯,是将犯人头部用绳子箍住,然后不断加上木楔,让绳子越勒越紧;还有一种刑讯,是将犯人反绑在地上,用绳子捆住双腿,然后狱卒在犯人腿上跳来跳去。 最后,现场检验流程混乱。当时法律没有系统规定如何保护案发现场,如何验尸,分哪些步骤,走哪些流程,全凭官员或者小吏的经验来决定如何勘验。而且,勘验文书,当时叫验尸格目,也动不动就填错,甚至丢失。 宋慈在《洗冤集录》这本书中,对混乱和无序的刑狱工作,做出了系统的纠正和指导。 首先,明确责任机制,要求官员必须到现场验尸。有的官员不是不想去么?那就按照宋律中的“违制罪”处理。 宋慈亲临现场验尸
其次,规范检验流程。检验流程不是不透明、不规范、容易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么?那就制定一套详细的检验流程。《洗冤集录》中,对现场怎么保护,各种死法的尸体如何勘验,验尸文书该如何填写,都给出了明确地、细致地说明,主管官员按照这个流程来就可以完成工作。 最后,强调讲求证据,减少刑讯逼供。为什么会发生刑讯逼供?主要原因并不是官员喜欢打板子,而是官员无能,他们找不到犯罪证据,又有结案的压力,所以只好用刑讯逼供的手法。现在规范了检验流程,只要按照流程来,官员就能找到犯罪证据,断案时也就可以讲求证据,减少刑讯逼供了。 那说到这儿,我们就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洗冤集录》这本书的厉害之处,不仅包括对法医学技术层面的指导,还包括从制度层面对当时的刑狱工作、乃至整个南宋之后的刑狱工作,都做了一个系统上的提升。 因此,尽管这本书在内容上有很多谬误,但仍然当得起“开辟了法医学这个学科”、“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这种超级高的评价,名副其实。而《洗冤集录》,还有作者宋慈,这两个名字也注定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