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天空新人

李宇俊202477

xulili8588

糖拌饭202091

手动滑稽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查看: 354|回复: 2
收起左侧

究竟是什么让杨振宁、李政道这对“诺奖黄金搭档”反目...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5 名

发帖:NO. 15 名

在线:NO. 4 名

陆小凤 发表于 2019-5-5 09: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究竟是什么让杨振宁、李政道这对“诺奖黄金搭档”反目为仇  化学帮帮忙 2019-05-04 22:49:14
杨振宁、李政道是当今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他们曾经是令人羡慕的“黄金搭档”,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而一举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历史上首次获得诺贝尔奖,具有非同凡响的开创意义。就在世人都期盼着两位能够再次创造“奇迹”之时,他们却选择了分道扬镳。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获得诺奖20多年后,他们竟开启了“互撕”模式。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一时间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大有不争个高下誓不罢休的劲头。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杨振宁、李政道两人走到了一起,又是因为什么使昔日的好伙伴反目为仇?让我们分三个阶段和大家一起解读这段尘封的历史。
杨振宁

李政道

第一阶段:1946年——1952年,在异国他乡相识、相知、第一次合作,再到初生间隙杨振宁和李政道之所以能成为合作的伙伴,有这样几个主要原因。①他们是同门师兄弟,老师都是当时被誉为“中国物理之父”的吴大猷教授。②他们去美国留学,到的是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杨振宁于1945年考取庚款留学生,1946年初加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同年,大学尚未毕业的李政道即被吴大猷教授看中,赴美学习尖端原子弹技术。由于当时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无法达成最初的目的,转而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深造。③他们都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科学人才,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目标,生在异国他乡,惺惺相惜,理所当然。
应该说在这一阶段,杨振宁对李政道是照顾有加的。杨振宁年长李政道几岁,同时他又是先抵达美国,对周围的环境相对比较熟悉,所以,当李政道1946年8月来到美国后,立刻与杨振宁成为了朋友。据杨振宁回忆:“我长他几岁,又先他几年当研究生,便尽力帮助他……在芝加哥的岁月里,事实上我倒成了他的物理老师。”但李政道的回忆却有着一丝异色,“杨关于我的物理学训练方面的看法与我迥异……我们思想开阔地去对待所有的问题,讨论通常是激烈的, 但对我的发展……当然,费米教授给我的影响则大得多”。由这两段回忆我们可以发现二人对待当时彼此关系的理解上是有着一些不同的。我们认为两人的理解应该都没错,只是双方站的角度有所不同。应该说杨振宁不管是年龄上还是学术上都是老大哥,他对待自己的小老弟肯定是尽力帮助的,他当然会觉得自己就是李政道的老师。但是李政道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从他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发现,杨振宁在学术上给予李政道帮助时,李政道并不是都采纳的。他认为“杨关于我的物理学训练方面的看法与我迥异”。由此可见李政道将杨振宁看成了自己的研究伙伴,而非老师。杨振宁的很多观点,李政道并不同意。所以才会出现“激烈的讨论”。但费米教授就不一样了,他可能在学术方面对李政道更有启发,所以李政道才会说“费米教授给我的影响则大得多”。


李、杨两人在学术方面的正式合作始于1948年。据李政道回忆,那年秋天,他和罗森布鲁斯、杨振宁因为兴趣相投而共同研究缪子衰变问题。并“在费米的执意坚持下,我们才勉为其难,写出了我们那篇论文”。没想到的是,这篇论文却为后面二人的决裂埋下了伏笔。
1949年秋,杨振宁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1951年,在杨振宁的牵线搭桥和向奥本海默举荐下,李政道也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李、杨二次聚首,为他们的合作创造了机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杨振宁对于李政道是相当关照的,当然也不排除杨振宁慧眼识英才,他了解李政道绝非池中之物,希望李政道能对他的物理研究事业提供助力。
在这种亲密的交往与合作下,很快二人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两人连续写出多篇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上,成为传世经典之作。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两篇论文却为后面的决裂埋下了伏笔。原因正是论文署名先后顺序的问题。
对于论文的排名之争,李政道在《破缺的宇称》一文中说道:“第一篇论文包括两个定理,主要的部分是由我证明的。杨要求如果我不在意的话能不能把他的名字放在我的前面……由于中国尊敬年长者的传统,我同意了。稍后,我看了的文献,察觉这样做是不公平的……在第二篇论文上名字的次序便倒过来了……我觉得还是不要再与杨合作下去为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直到1955年都没在一起工作的原因。”
但杨振宁一方不认同李政道的说法,他(杨振宁)说事实上在1952年,他和李政道合作的那篇论文,都是他带头做的……论文排名的事情,也自然是他决定……本来是想将李政道的名字排在前面的……李政道像是他的小弟弟,他很愿意帮助李。但是最后杜致礼(杨振宁当时的夫人)出来阻止了这件事……杜致礼之所以会有不信任李政道的念头,可以用西方的一句话“女人的第六感”来做一个解释。她说李政道是上海人,有一些地方像上海的“小开”。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后人很难判断谁对谁错。但就二者的说法,我们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李政道属于直性子,就事论事,直接点明了二人的矛盾所在;而杨振宁就有点顾左右而言他的意思了,最高等级科学论文的署名竟然要靠夫人的第六感来判断,而且还是因为对方是上海人,这就有点牵强附会了。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杨振宁错了,而是通过他们的回忆不难看出二者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李政道有年轻人的冲劲和闯劲,敢想敢说,不迷信权威,这显然是他的优点,但是做事原则性太强,不懂人情世故,这应该就是他的性格缺陷。而杨振宁则不同,他人情练达、善于助人,同时也是有着严格尊卑观念的古旧思想之人。所以不妨大胆推测一下,李政道说的应该是有些道理的,论文中的大部分观点应该是出自于李政道。但是,由于杨振宁对李政道有知遇之恩,并且也确实给他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再加上中国有尊老的惯例,杨振宁认为自己的名字应该排在前面就不足为奇了。
不管怎么说,就是这个学术论文署名的排名问题,让李、杨这两位天才青年中断合作长达三年之久,直到1955年二人才再次合作。但是论文署名的问题仍是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高高悬挂在两者看似“牢固”的关系之上。
第二阶段:1955年——1962年,第二次握手,创造辉煌,直至最后的决裂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合作发表了关于同位旋规范场理论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杨—米尔斯方程”。这篇论文让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华人天才再次走到了一起。用他们两人的话来说,这段时间就像是新婚燕尔的“蜜月期”。“我们很幸运能生在物理学的这一特殊时代……我们在一起工作,发挥出我们每个人的最大能力。”
两位天才的亲密合作,再次震惊了世界。1957年,两人合作撰写并发表了著名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等人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证实了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至此二人声名鹊起。1957年,两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这在当时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不管是美国、中国大陆、台湾还是世界的其它地方都给予了两位极高的评价。他们成了当时最耀眼的科学新星。但是名气太盛,并受其累。两人之间的矛盾也在不知不觉中迸发出来。据说起因从二人在瑞典领奖时就开始了。杨振宁希望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能按年龄次序自己先受奖,这使得李政道颇为难,据李政道回忆:“我大为惊讶,但是勉强同意了他的要求。”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李政道性情耿直的一面,领奖先后竟也让其很纠结,按照中国礼仪传统,老前少后,这是一种尊老的表现,其实并不能说明两人中以前者为重。但这件事竟让李政道耿耿于怀,着实体现其胸怀不够宽广。
当然这样的事情只是一个“小插曲”,并未影响二人后面长达5年的合作。但是两人心中却是种下了一颗“不安”的种子,待它慢慢长大,终将撑断他们之间友谊的纽带。
据说李、杨之间的隔阂,可能最先是从两家孩子在玩耍中发生口角之争开始的,两家孩子都说“你爸爸得诺贝尔奖全靠我爸爸”。本来,孩子之间的口角应该是“童言无忌”的,但随后两位夫人的介入则使问题变得复杂而敏感,两位夫人之间的“你丈夫得诺贝尔奖全靠我丈夫”的争执,直接导致李、杨双方产生严重分歧。
最终使二人决裂的导火索是美国专栏作家伯恩斯坦于1962年5月发表在《纽约客》上的名为《宇称的问题》的文章。杨振宁认为伯恩斯坦是李政道的好朋友,所以他的这篇文章中处处在暗示两人的获奖论文的主要贡献人是李政道,而贬低了他的作用。当然李政道的看法就和杨振宁完全不同了。所以当这篇文章风波过后,两人进行了一次交心长谈,一致决定终止双方的合作,各自单飞。
第三阶段:1982年——1986年,争斗升级,史称“李杨之争”按照常理来说,两个人终止合作之后,争论应该随之消散。一开始确实是如此,在1962年至1982年的20年里,两人基本上相安无事,各自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但是1982年之后,随着二人传记文章的出现,又把两位科学巨匠的矛盾展现了出来,二人在媒体的簇拥下站上了风口浪尖。涉及的主要问题有:获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理论的突破性思想究竟是谁最先提出的;二人的合作研究中有没有主次之分;谁最先制造并公开二人之间的分歧。
1982年为杨振宁60华诞而结集的《杨振宁文集》可以看做是“李杨之争”公开化的起点。
在《获诺贝尔奖的论文产生经过》一文的后记里,杨振宁说:“在一个节骨眼上,我想到了,应该把产生过程的对称性同衰变过程分离开来……李政道先是反对这种观点……后来他同意了我的意见”杨振宁还将李、杨二人之间的矛盾给予彻底的公开。李政道一方认为是“将他和李政道分歧的要害公之于世的记录。”
就这样,在沉寂了整整20年之后,从1982年开始,杨、李二人先后著文出版发表,公开那段双方有重大分歧的历史并相互指摘,“李杨之争”由此形成。又因李、杨二人是20世纪国际著名科学家,因而其争论受到国际科学界尤其是物理学界的极大关注。又由于李、杨二人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及其他们在中国的巨大影响等特殊原因,在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李杨之争”因其特殊性,迅速越出科学界,传遍全世界。
总结:“名利”表面下隐藏的性格悲剧“李杨之争”争的是什么?争得当然是“名”,是夺得诺贝尔奖头功之“名”。但实际上“争名”之下隐藏的是二人“性格”悲剧。还是之前的话,李政道性格倔强固执、人情淡薄、不善变通,但其对待科学的执着精神,让他在二人的研究中应该占据的是主要地位。而杨振宁也是一位聪明绝顶之人,他人情练达、善于识人。这从他后来的种种事情中还是能看出一二的。近些年,杨振宁在国内的名声远大于李政道,这当然也是性格使然。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1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点评回复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288 名

发帖:NO. 185 名

在线:NO. 4 名

鲨鱼公主. 发表于 2024-8-17 02: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楼主,替我问候您主治大夫!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7 06:10 , Processed in 0.196147 second(s), 5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