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李宇俊202477

xulili8588

糖拌饭202091

手动滑稽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查看: 1483|回复: 1
收起左侧

【统编教材文本解读】詹丹:《河中石兽》的解读和辩证...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0 名

发帖:NO. 11 名

在线:NO. 2 名

弹剑相思 发表于 2019-5-20 10: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统编教材文本解读】詹丹:《河中石兽》的解读和辩证思维的发展  语文道 2019-05-18 07:57:09
詹丹 语文学习

《河中石兽》的解读和辩证思维的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詹 丹
一引言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了四方面要求,其中有关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紧接着最先提出的语言要求而提出的。虽然语言与思维难以分离的关系使得我们在提及语言时,往往也会提及如影随形的思维,但课标在对核心素养的有关思维外延描述时,进一步细分出五种思维方式,提出“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评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这是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学的较为细化的要求。虽然各种思维形式及思维品质有怎样的内在关系,而思维形式又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它的品质特征,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毕竟为推进语文教学给出了一些方向。这些方向不但直接制约引导着高中语文教学,也对九年义务制语文教学起一定引领作用。这里我将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为例,谈如何通过解读课文,把其中蕴含的思维问题充分展开,从而有助于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我所讨论的课文是选自纪晓岚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名作《河中石兽》,选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每一则原文本无标题,这是笔记小说随笔所记自娱自乐的一个特点,写作过程近似于日记,以显示自然性,不但不用受题目的拘束,也不会考虑到写出题目来方便读者阅读。现有的题目,是后来的书商及编者所拟,当时的纪晓岚还表示过不满,所谓“又每条增立标题,尤非吾本意”。此问题这里暂不讨论,只研究本文涉及思维方式的一些问题。为方便讨论,先将短文引用于下: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下面依次讨论我所认为的比较关键的问题。
二如何区分“物理”与“事理”
关于这篇叙述层次的戏剧性递进及其蕴含的全面看问题思想,已有较多论述,此不赘言。这里首先剖析一下文中涉及的几个关键词,以加深对文本和纪晓岚写作意图的理解。
讲学家是就探求物的性质而得出的结论,所谓“究物理”,来嘲笑僧众们顺流而下去寻找石兽的。其实,僧众寻找石兽,已经在原地找过,其“求二石兽于水中”的“水中”,应该就是在原先山门被水淹没的地方,因为不得,才大动干戈,摇起数艘小船,拖着铁耙,一路往下游寻找,竟然找了十几里,可见他们对此方向寻找的坚信。也是在这样充分渲染的效果中,凸显了讲学家嘲笑其行为的戏剧性。
不过,当讲学家嘲笑“尔辈不能究物理”时,不是说僧众们一点不懂得物理。水能携物向下游去,就是一种水的物理。只不过这种水的物理,要与被携之物的性质联系起来考虑,即如果是木片就能冲走,如果是石头就不能,停留在原处的石头,会因为河底沙土的松软而沉陷下去。所以,讲学家最终得出要在原地的河床深处去寻找,似乎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甚至还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正是他这一自信满满和众人的一致认可,才使得老河兵的一番推论,把讲学家的那种寻找方向再次颠覆时,讽刺色彩就更浓郁了。
纪晓岚对此事总结时,提出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的感叹。那么,他所谓的“天下之事”,也应该有一个“事理”蕴含其中,为何“据理”而断,就成了一种“臆断”呢?这里的关键是,“事理”与“物理”还是有区别的。僧众们认识的水携物向下游漂,固然是一种物理,讲学家认识到水能携木却不能携石,这是对水性认识的深化,并且因为同时认识到沙土的松软,得出石头深埋在河床中的结论,也是基于对物理的认识。但是,他并没有认识到,当水不能携石头向下游漂流时,其水的作用力依然存在,正是因为石头的阻挡,才让水的作用改变方向,形成反激,把石头下的沙土渐渐冲走了。所以,当讲学家在谈论物的性质时,他是把物孤立出来、抽象出来的,是简单地以一物对一物的作用力来谈物理的。当他认为水不能携石漂流时,就把水的作用弃之不顾了,而只是简单讨论石头对沙土的作用。得出的结论看上去比僧众要高明,其实还是比较浅薄的。更因为其自信满满,把别人的观点一概视为谬误,结果其所谈的理,要比普通人认识到的更教条、更僵化,却更有貌似真理的欺骗性,危害有可能就更大。这也正是老河兵要嘲笑其“更颠”的道理。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纪晓岚的感叹,就可明白,把“物”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就能发现构成了一种全面的动态展开的“事”,而当我们只能认识到“事”的一个侧面或者某种静态存在的方式,就又把“事”抽象成了“物”,由此得到的“理”,也就只能是讲学家口中的那个“物理”,结论也就免不了“臆测”之讥了。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老河兵的一番推理,石兽确实找到了。但这道理本身有点超乎常人的想象力,于是,老河兵的身份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这似乎说明了,只有具备某种特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的人,才能对某些事的知识有所认识。而人常常局限于自身的阅历,对一些事的认识无法全面而深入,换言之,老河兵这样一个特定身份区别于常人,恰恰是为了说明他对河中石兽去向的了解有相关的生活阅历。所以,纪晓岚在“事”前加以“天下”来修饰,似乎暗示了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暗示了人的自身经验的局限性。而匆忙地依据以往获得的泛泛意义上的“物理”知识来判断,不是进入到特定情境中对“事理”加以判断,难免发生臆测。
在面对“天下之事”时,先对“物理”和“事理”加以区分,从思维展开的方式来说,其实就是教条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区分。虽然教材的注解把“物”直接解释成“事物”,也就是不分“物”与“事”的差异,这当然也说得通。但如果从思维方式来着眼,我觉得作进一步的细分好。即“物”之理与“事”之理的区分,表现为是孤立、抽象、静止地分析问题,还是全面、具体、动态地分析问题,这既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对语文教学基本立场的斟酌。因为高中新课标在提出核心素养时,特别强调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学习的重要性。而进入具体语言情境,或者说以一种具体的语言情境作为学习者的思考对象时,这会大大有利于辩证思维的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说,《河中石兽》这篇笔记小说,和纪晓岚的其他许多笔记一样,虽然有着明显的说理意图,但得到了不少读者的欣赏。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有“偏于议论”的断语。但他的说理总是围绕着具体的事展开,并且以当时的一些讲学家脱离具体情境的教条式说理作对照,来展现其切合实际的辩证性,这样,其理不直指、即事说理的特殊表达方式,让所要说的理,总是统摄在叙事的方式中。这种方式,其实就是把人的思维方式引到具体情境中,引到生活实际中。有时候,他把这种处在具体规定性中的 “事”之“理”,称之为“情理”,就像他在《姑妄听之(二)》第一则笔记小说开头所说的“天下事,情理而已”(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标点本把它标点为“天下事情,情理而已”恐怕违背了纪晓岚的思想,详细理由见笔者的《从〈阅微草堂笔记〉看纪晓岚的情理叙事》)。立足于这种体现“情理”的事,对于我们在课堂中展开辩证思维的训练,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三老河兵所言就是一种常理吗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老河兵的推论得到了事实的证明,但他在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时,是就普遍意义而说的一种常理,还是就这条河道的水流河床情况而下的结论呢?因为他所说的一个“凡”字也不得不令人对此产生怀疑。而纪晓岚结尾提出的“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的感叹,包括对“据理臆测”的否定,虽然可以说是对讲学家的讽刺,但其所谓的“多矣”,一方面,可以理解是延伸至别类别样事物,另一方面,焉知不可以理解为是针对类似的沉水之“物”,在不同的情境中,在不同的“事”中,也可以发生不同的情况,从而刷新我们的认识呢?有意思的是,教材后面的“思考探究”题二,就提供了一则材料,让学生来对此进一步思考。这则材料是: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这则材料说明,在不同的情况下,类似的“河中失石”,不是必然要到上游才能找到的。这样,辩证思维的品质,在体现其全面、具体、动态地分析问题时,其基本的立足点,还是要根据不同的具体问题来具体分析,从而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这正是辩证思维的重要表现。当然,因为材料本身提供的信息有限,要深入分析其铁牛、铁人埋在原址的地下原因,还是比较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为自己的结论保持一定开放性,对原因的分析不急于下判断,也是思维训练中应该注意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则笔记小说传播于网上时,曾遭到了许多人的反驳。有人依据流体力学的原理,认为即便老河兵说“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推论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可能像这则小说写的那样,会在上游的数里之外找到石兽。因为翻滚的过程就是调节石兽受水流冲击的过程,一般几次翻滚后,石兽的受力面就会趋于缓和,不会再有那么强的反冲力来挖空石兽下面的沙土,石兽也就静止不动了。
类似的分析,我不是专业人士,不敢妄加评论。即使假定这样的反驳是有道理的,我们仍然可以运用辩证思维加以分析。这里需要分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再来判断其意义和价值。在关于石兽所在位置的三种判断中,僧众以为在下游,讲学家认为深埋在原地,只有老河兵认为在上游。分出这三个大方向,是本质的、根本的判断,因为只有大方向正确,寻找才有意义。相比之下,认为是上游的判断,是最反常的、最出人意料的,老河兵恰恰在这一点上的正确判断,远远超过了其他人。至于叙述说是在数里之外才发现石兽,可能正是基于一种判断的反常而出现的夸张传闻,有这样的夸张,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如果这传闻确实是一种夸张式误传,还是很遗憾的。但我们不应因为存在这样的遗憾,就模糊了自己对问题主要方面的认识。这才是运用辩证思维的意义所在。
总之,《河中石兽》虽然篇幅短小,但在其叙述的两次戏剧性逆转中蕴含的思想容量,包括延伸到课文外的相关问题讨论,都是用来训练学生辩证思维的好材料。我这里提出的一些简单看法,未必恰当,对辩证思维的内涵理解也相当粗浅。只是希望抛砖引玉,能引起大家的进一步思考。
——《语文学习》2019年第4期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1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保留地址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49 名

发帖:NO. 129 名

在线:NO. 2 名

likexin 发表于 2024-2-19 22: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看了这么多帖子,第一次看到这么高质量内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7 05:59 , Processed in 1.262817 second(s), 5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