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苏州、松江、常州三府的无锡、上海等县皆被一分为二! 原创 无锡冷知识 2019-05-07 06:00:00
百度一下江南地区无锡、武进、宜兴、太仓、吴江、常熟、昆山、嘉定等县的历史沿革,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在清代雍正年间,它们都被拆分成两县,皆同城而治。 苏州
松江
常州
这是怎么回事呢?雍正二年(1724年),江苏苏州、松江、常州三府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地行政区划调整,或升州或析县,具体是这样的:
苏州府,析长洲县东南部置元和县,与同为附郭县的吴县三县同城而治;析吴江县西部置震泽县,析常熟县东境置昭文县,析昆山县西北部置新阳县,皆同城而治;共辖九县。
升太仓为直隶州,隶属于江苏布政司;析州地置镇洋县,析嘉定县东境置宝山县,加上原有的崇明县,共辖四县。
松江府,析华亭县置奉贤县,析娄县置金山县,析青浦县置福泉县,析上海县置南汇县;共辖八县。
常州府,析武进县东部置阳湖县,两县作为附郭县同城而治;析无锡县东部置金匮县,析宜兴县置荆溪县,同城而治;加上原有的江阴、靖江二县,共辖八县。
升州析县示意图 无锡冷知识绘制
这样,江南地区的行政区划数量,由原来的三府增加为三府一州,实际增加了 13个县,多出将近一倍,这堪称江南行政建制史上的一次巨大变动。此后直到清末,除松江府稍有调整外(乾隆八年,撤销福泉县,仍并入青浦县;嘉庆十年,新设县级川沙抚民厅);苏、常二府基本维持不变,延续近二百年;直到辛亥革命后,各地才又重新合二为一。
问题来了,当初为什么要搞这样的大动作呢?雍正二年六月十九日,两江总督查弼纳上书《为请分大县以收实效事》,首先说明了江南苏、松、常三府赋税的繁重程度,接着分析了难以征收的现实状况及不良后果,又强调了升州析县的必要性:
窃照江南赋税甲于天下,苏松所属大县,额征地丁漕项杂税银米,多者至四十余万,是一县粮额与四川、贵州一省之额数相等。况州县钱粮,纳户零星,款项繁杂,民情巧诈,百端诡隐,征比倍难。加以人情好讼,盗贼窃劫,刑名又极纷繁,县令征比钱粮,办理钦部案件,日夜匆匆,不得休息,力既疲惫,才难兼顾,安有余力除弊。故莅任未几,动多罣误,升迁者少,获罪者多,非尽其才不逮,实亦力不能周也。夫人之材力不甚相悬,岂他省之吏干济独优,而苏松之官材能偏拙? 良以事务殷繁,则才短于肆应;而赋税难清,则政拙于催科。官既不能久任,吏遂夤缘舞法,蚀课蠹民,奸弊百出,亦事势之必然也。
紧接着,他提出因地制宜、救偏补弊的对策,也就是升州析县:
臣闻琴瑟不调,取而更张,流之不洁,在澄其源。大县难理,莫若分而为二,则银少易征,上有益于国课,事简易从,下有裨于民生。
查苏州府属之长洲、吴江、常熟、昆山、嘉定五县,太仓一州,松江府属之华亭、娄县、青浦、上海四县,常州府属之武进、无锡、宜兴三县,额征银米多者至四十余万,少亦不下二三十万,以此十三州县,各分为两,其钱谷刑名尚与大省之中府相等,经理亦非易易,然较之未分之前,仅为得半,中材或可奏效矣。
为了避免升州析县造成增建城池衙署和增设官员的财政负担,他还提出一些具体的补救措施,如裁撤冗员、利用武职或通判衙署城池等。
查弼纳上奏后,七月八日奉旨“九卿会议具奏。”此后,户部非常认可其升州析县的奏请,认为“以难理之地责之一人,虽长材不能兼顾,分而为二,但勤职即可奏功,此诚因地制宜之良法也,应如该督所请,将长洲等十三州县各分立一县”。
常熟
关于析县后的官署设置,户部则稍有调整,主张尽量“同城而治”,或将析出新县城置于府城作为附郭县,或与原有之县同城而治。
“查江南州县,或有未建城之处,然系地僻粮少,讼简刑清之州县,故虽无城郭之固,亦可保无虞。今长洲等七县,以钱粮重大,故分为两县,所分之县,钱谷刑名与大省之中府相等,仓库牢狱关系重大,是必不可不建立城池者也。然建立工费浩繁,且江苏之大市大镇,虽人烟凑集,而其中多溪河水港,且田畴阡陌,错杂其间,若于此建立城垣,形局不能方整,又不无侵占田亩。
臣等愚见,窃谓长洲等所分七县,其设立官吏,宜照附郭两县之例,与旧县同城而治,其太仓州分出之县,即为太仓州之附郭,则既无建立之费,又有城垣之守,而百姓之纳粮完赋者,虽分两邑,原在一城,与昔无异。将来分进生员之肄业者,即附于旧县之学宫,则学宫亦可不必另建,似为省便。
至常熟之福山、嘉定之吴淞、上海之川沙、华亭之青村,虽有城垣,系分汛驻防之地,其规模狭小,不称建设大县,又居民寥寥,藉欲所居成邑,非数年迁徙不能,恐滋烦扰,且沿近海边,兵民杂处,亦有未便,而华亭之金山卫,自有学宫、仓库,虽系卫所,实与一县无异,不便又将一县并入,似应将常熟等五县新分之县,所设官吏亦与旧县同城而治。其武进所分之县,应如该督所请,即驻府城,与武进分理,则吏治得分县之利,百姓无分县之烦矣。”
雍正三年六月十八日,江苏巡抚张楷题请,苏、松、常三府属太仓、长洲等十三州县,恭请皇帝钦定嘉名,颁给印信,铨选人员,部议覆奏。八月一日,奉旨“依议”。大学士马齐等拟定新分县名,呈送御览,皇帝圈定。就这样,江南三府升州析县的大事,只经历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即付诸实施,宣告成功。此后,划界分疆,今昔异制,一县变两地,自是另一番气象。
其实,江南地区的析县,并不是雍正年间才有的事情。南宋以来,屡次出现。南宋嘉定十年(1218年),析平江府昆山县东部5乡,置嘉定县。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析华亭县东北五乡立为上海县。明代成化七年(1471年),析常州府江阴之马驮沙置靖江县。弘治十年(1497年),割昆山三乡、常熟一乡、嘉定二乡,建立太仓州,领崇明县,隶于苏州府。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析华亭、上海西北境地设置青浦县。不过,这些升州析县的行为,主要是从便于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的,而非出于赋税繁重的原因。
苏湖熟 天下足
谚曰:“上说天堂,下说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明代邱溶指出,“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南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郡又居两浙十九也。”清代梁章钜也说过,“方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也就是说,江南地区是经济最为先进发达、繁荣富饶的地区,朝廷财政对江南地区颇为依赖。
赋税繁重是明朝以来的老问题,却到此时才大规模升州析县,原因何在?范金民教授有《政繁赋重,划界分疆:清代雍正年间江苏升州析县之考察》的文章,重新梳理了前人研究的各类文献,对南宋以来江南县级区划的分置,作了历时性考察,并具体分析了明清两代官员考成之轻重差异。
无锡
他认为,明清两代同样赋税繁重。然而,两代对官员的征粮考成(考核)却不一样。明代的江南地区征收钱粮虽多,对官员的考成却较轻,并不以十分为准,只要七八分即为上考。清代定额较前为低,但制定了严格的官员征收钱粮考成法。江南地方官府加紧催征钱粮,却仍然难以完成任务,考核不合格,或降职,或斥革,成为清初江南官场极为突出的现象。
“正是在繁重的赋税定额和严格的官员考成制下,即使地方官员个个精明强干,使出浑身解数,亦难足额征收钱粮,而难免褫革降职之下场。官员考成全国一体严行,各地赋税高下悬殊,苏松常地区最为突出。在国家财政未见根本好转之时,减赋既无可能,官员另行考成也难为朝廷采纳,当地官员就只能谋求自身保全之策,升州析县, 一分为二,政事和钱粮事务减少一半,官员征收压力减轻一半,政绩考核胜算增了一倍。雍正年间重赋区苏松常的大规模政区分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吴江
范金民教授指出,当时江南苏松常三府的赋税征收的难度超过了官员考成的合理程度,从赋税征收和官员考成的角度,着眼于解决官员个人能力所及和征收钱粮过多之间的矛盾,认为升州析县的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其根本点在于为官员考成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分摊官员赋税征收和繁剧事务的责任。
升州析县,有什么好处,又有何坏处呢?到了雍正四年,升州析县尘埃落定,江南三府各县的官员笑逐颜开,考成的压力降低了,心里的大石头终于放了下来。析县之后,虽然苏、松、常、太三府一州钱粮总数未降,但各县钱粮征收压力大为减轻,再不用担心考成不合格而受到上方惩办了。据说,因压力减轻,县级官员的理政能力也得以合理施展。金匮知县王乔林,“操严而政平,烛伪杜奸,不尚束湿”,政局平稳。
昆山
不过,对于老百姓来讲,这却未必见的是什么好事。官员多了,对付百姓的手段也就自然更多了。对于雍正初年的大规模析县,鞠瑗园者论道:“李公之分娄县也,以华赋繁重,故为不得已之举,议者犹谓其害民。呜呼,昔之害犹小,而今之害何如乎!雍正三年间,江抚张名楷题请割分大县,他郡不可枚举,第就吾松四邑,今则分而为八,华分奉贤,娄分金山,上分南汇,青分福泉。彼之意似为裕国便民。独不思,建一县官,多一县之骚扰;添一胥役,多一胥役之侵渔。其为害岂浅鲜哉! 亿万生灵,此报诚不爽耳。”
锡金军政分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独立,各地武装投入反清行列,如垂枯拉朽之势,就将清朝灭亡了。9月16日,无锡光复。翌日,锡金军政分府成立于金匮县署,辖无锡、金匮两县。1912年5月,撤销锡金军政分府,锡金两县合并为无锡县。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时,其他几县也相继合并,历时189年的江南三府的两县分治局面,就此划上了一个句号。
参考文献:范金民《政繁赋重,划界分疆:清代雍正年间江苏升州析县之考察》,《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