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按:我童年的记忆基本都是从五六岁开始显现的,而且非常碎片化。成年后,当我试图通过语言来和儿时伙伴分享过去的共同经历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彼此出现记忆偏差——这毫不奇怪,我们记忆的真实性从来都是打着问号的,更何况是童年期的记忆。
可问题在于,为何很多人坚称自己拥有两三岁乃至更早的记忆?这些记忆是真实的吗?
文/Sarah Griffiths
译/苦山
校对/乔琦
原文/medium.com/s/youthnow/your-childhood-memories-are-probably-fake-b04741f39b1b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苦山在利维坦发布
我站在我家老房子的门廊下——那是一幢伦敦郊区的红砖房,房屋左侧有一道摇摇欲坠的篱笆,从它的缝隙里,玫瑰胡乱肆意地探出头来——奶奶蹲在我面前,双手搭在膝上,朝我微笑着鼓励我朝她走去。她身着一件红色开襟毛衣,戴着棕色框的眼镜,浅色卷发梳得整整齐齐。她的脸上有雀斑,每一条皱纹都清晰可见,她冲我笑得灿烂,眼角的鱼尾纹皱了起来。
这件事发生在我4岁时,它是我关于童年最早也是最爱的记忆之一,但这回忆同样浸了一层哀伤。在这件事过去许多年后,当时奶奶已经去世,某次,我翻阅起了旧照片——它们都藏在冰箱上的一个盒子里。突然,我在光面的照相纸上看到了她,表情和记忆中一样愉快——整齐的卷发、灿烂的神情、皱纹和她那美丽的微笑,分毫不差。
我的记忆对我撒了谎。我的记忆告诉我,我是在那一刻、在我家的门廊前看到了她的这个表情,但实际上,我是从照片里记住它的。我感到困惑又失望,混杂着一丝类似悲伤的情绪——就像当我意识到男友出轨时的心情那样。
在小说中,人物记错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是件挺常见的事,且多半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但事实表明,在回顾自己的人生时,许多人的叙述确实并不可靠。伦敦大学城市学院记忆与法律中心(the Center for Memory and Law at City,University of London)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约有40%的人群的第一份记忆其实是虚构的。科学家们询问了6641个人,请他们描述自己的第一份记忆和当时的年龄,结果发现,其中2487例记忆都不太可能是真的,因为当事人经历事件时还不到两岁。多达14%的受访者称他们记得周岁前发生的事,这一数据十分惊人——有些甚至声称他们记得自己出生时的情状。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956797618778831?journalCode=pssa)
图源:OSF HealthCare Newsroom
科学界普遍认为,人只有在三岁后才可能记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不到三岁时,婴幼儿大脑的生理结构注定他们无法形成并储存具有完整情节的记忆,因为与这一功能相关的大脑部位还未发育好。事实上,部分科学家认为,我们只有到五六岁时才能记住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在此之前,我们所记住的一切都只是“记忆碎片”。
尽管如此,受访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坚信,他们记得自己当年从婴儿车向外看、别人给自己换尿布,甚至是第一次走路时的情形。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记得自己根本不可能记住的事情呢?
图源:Kremlin Post
最大的可能性似乎是,我们所虚构的童年回忆是在我们听过的故事和看过的照片基础上创造出的。记忆与法律中心主管、该项研究的负责人马丁·康韦(Martin Conway)以某人记得自己在婴儿车里的情形为例。“这一类记忆可能源自当事者身边的人说过‘妈妈以前有一辆很大的绿色婴儿车’,于是当事者便开始想象它的样子,”他说,“日复一日,这些碎片变成了一段有完整情节的记忆,而且通常当事人会往里面添油加醋,比如开始相信婴儿车顶有一串玩具。”
看起来,虚构的回忆和我们有证据证明并非编造的那些回忆一样真实。对成年人的脑部扫描显示,虚构记忆所激起的神经活动看起来和真实回忆激起的神经活动极为相似,这些神经活动涉及了相同的大脑部位,包括海马体。这意味着,我们的“真实记忆”也许根本不可靠,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所有的记忆都是对过去的重构。
虚构的童年记忆也许同样能在进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我们并非在脑中重新将事件经历一遍,而是根据脑中存储的印象对事件进行重构,”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心理系与神经科学中心一位副教授布罗克·柯万(Brock Kirwan)这样解释,“看上去,当你重新激活大脑中的这些印象时,它们会变得易受影响,甚至可以被修改。这使你能够更新自己的记忆印象,将它们和新的类似事件联系在一起。这同样意味着,你的记忆会随着时间改变。”
图源:Intellectual Cramps
但不论我对奶奶的记忆准确与否,“回忆”行为本身对我或许也有好处。“如果你对幼年有着积极的记忆,这可能对你有益,”柯万说,“它会让你的总体世界观更积极,你会更善于应对生命中的挑战。”
虚构的童年记忆也许同样能在进化过程中发挥作用,让我们在未来做出更好的抉择。若我们能从过去的类似事件中找到规律、吸取经验,我们就能准确预测将来会发生的事。
但鉴于世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经历,在脑中进行字面意义上的“记忆重播”给人的帮助十分有限。“回忆与过去有关,但它也让我们得以和彼此建立联系,它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粘合剂,”康韦说,“与其将回忆重播、分毫不差地记下,不如记住事件的梗概,若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时出现了不同的地方,就将这些不同部分加进梗概式的印象里,这更有用些。”
就这样,我们的记忆随着时间发生改变,在我们将与世界运作有关的新知识整合进去时更新升级。“我猜测这些虚构的童年回忆就是这种更新过程中的副产品,”柯万补充道,“我们了解到某些有关我们本人婴儿时期的事件,或是所有婴儿都会经历的事情,之后便将这些信息误认为一段真实的有情节记忆,因为它们具有情节记忆片段的特质。”
图源:Intellectual Cramps
这种理解是否让你开始质疑自己的过去?若是如此,那你如何辨别一段记忆是否虚构?康韦认为,线索就藏在记忆的复杂性中。“在许多案例中,它们(第一段记忆)涉及的概念太过复杂(所以不可能是真的)。如果你让一个两岁的幼儿回忆数月前发生过什么,他们不会说自己曾在婴儿床里玩球,而他们的妈妈正好走进来,笑出声。这个故事里的渲染修饰成分太重了。”
乔恩·西蒙斯(Jon Simons)是剑桥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专业的准教授,他认为人对自己的记忆是独立于语言的,而语言功能让我们能够讲述并理解故事。他说,前额叶皮质前部(anterior prefrontal cortex)——这一部位就在额头后方——是探查一段记忆真假的关键,我们通过分析这段记忆的质量来作判断。那些感官细节更丰富的记忆更有可能是真的。“多数情况下这种辨别方法很可靠,但也还是会有基于他人告诉你的故事产生的‘记忆’,这些就稍微难判断一些。”他说。
当然,你也可以翻找照片,或是问你父母有没有告诉过你你记得的那件事,但这仍然可能意味着你的记忆是建立在一段碎片上,而你事后对其做了美化加工。但还有一个问题:你可能根本不想知道你所珍惜的一段记忆是不是虚构的。康韦说,研究中,在被告知他们所珍爱的一段回忆可能是编造的时,部分受访者“大发雷霆”,另一些则直截了当地拒绝相信这点。
尽管我很确定我是从一张老照片里虚构出了有关我奶奶的那段栩栩如生的回忆,我更愿意相信我确实记得那个快乐日子的一星半点。正如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所说:“真相很少纯粹,也从不简单。”
往期文章: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合作联系:微信号 liweitan2018
一家过去时的书店
点击小程序,或“阅读原文”进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