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保留地址
让你的作文有文采:借古诗意境 增文化底蕴 语文梦工场 2019-06-04 05:08:39
让你的作文有文采:借古诗意境 增文化底蕴
先看席慕容的《渡口》:
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知道思念从此生根/浮云白日山川庄严温柔//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华年从此停顿/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
读着简单而清丽的诗句,感觉似曾相识的不仅是那难以言传的离别之苦,还有那极富韵味的文字与意境。我们会自然想到宋代最有名的写离别的诗——柳永《雨霖铃》中的几个句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诗人正是吸收融代古典营养,通过借用古诗的意境,使自己的文字具有了一种圆润温婉的情韵。
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指出:任何本文都是其他本文的吸收和转化。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参照、改写。如果仅仅满足于对古典境界的认同,写作上是走不远的,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这就告诉我们:高考作文若能借用古诗意境,进行适当地再创造,必能使自己的文字因内蕴一种文化的气息而别具情韵,高人一筹。
一、直引诗句,借用意境。
近几年里在高考作文中十分盛行的语言“出彩”技法,就是在作文中直接引用古人诗句。这当然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如2008广东高考优秀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于是,你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淡泊,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这一切皆缘于你没有轻易说“不”——纵然生活是杯烈酒!
于叙述中直接引入诗句,不仅使文章无形中具有了文化的底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积累,而且使语言顿时生色,有一种诗的韵味悄然流于笔端。
又如一篇考场作文《我心中的诗情》这样写道:
我欣赏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我感慨贺知章的:“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我无奈张九龄的:“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明。”我喜爱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我赞叹李欣的:“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我震撼于王昌龄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我敬佩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呤双泪流。”源源不断的古诗像涛涛奔来的黄河水,那般瑰丽又壮志我心,一发而不可收拾。我独自坐在月夜下的窗前,品味着古典的艺术魅力。
如果说一篇文章是一片广阔的天空,那么诗词佳句就是闪烁在天幕上的星星。在一片文字的丛林中,它们象活泼的萤火虫,充满着诗的韵味,吸引着阅卷老师的眼睛。
二、阐发诗意,再现意境。
开拓想象,对诗句进行个性化解读,用现代白话语言表现古代诗词名句意蕴的精华,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蕴含其间,这是对古诗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借用。
如有一篇考场习作中有这样几段文字:
这时候,那弯浅浅的月跌进了对面的山坳。一只乌鸦凄凉的鸣叫越过夜空,溅落了满天的寒意。薄薄白白的霜就铺满了船舷。一位诗人独立船头,他长长的胡须已被秋天染白。
岸边,一丛红红的枫叶,被船上的渔火隐隐地映出,在微风中悄悄摇曳,像一团跳动的火焰。好深好深的秋啊!诗人斜倚船舷,一些淡淡的往事,如手中那杯苦涩的浓茶,袭上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而夜色中的寒山寺,静静地立于繁华的苏州城外,送走了多少个春秋,目睹了多少离愁和别恨?只有那株与它一样苍老的古槐,知道这数不清的故事了。
突然,一阵清晰的钟声穿过寂静,惊飞了船篷上的一只小鸟,它扑拍着翅膀,飞进了浓浓的夜色。它会找到黑暗中的家吗?诗人看到又一艘客船,停在了枫桥。
隐约中,一些人上船,一些人下去。还有一些手,一些泪,在眼中晃动。
作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艺术地再现出诗人张继当年写作《枫桥夜泊》的情与景,再现了诗词意境,成就了一个优美而富有文化情韵的片段。
这种方法在高考作文中也是屡见不鲜,如2008广东高考优秀作文《不要轻易说“不”》中化用李清照《声声慢》等词作的一段文字:
但是,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你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到头却迷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华,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这种写法既能忠实于原诗(文)的内涵,又能闪现出个性创造的光辉,不失为作文“出彩”的一种途径,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完全可以掌握这一技巧。
三、点染诗情,化用意境。
意境是所写之“境”与所达之“意”的水乳交融。化用意境,是站在透彻掌握文章思想与艺术表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独特领悟,智慧地选择角度进行新的演绎与扩张。这是对原有意境的着色与补充。
如有一篇教师下水作文《水晶绝句》中这样写道:
西林寺的墙壁,因为你的一首水晶般的绝句,成就了不朽!
思想者说,这不是诗,是一个哲理:解说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的微言大义有了一个经典的范例。
美学家说,这不是诗,是一个命题:距离会产生美。不是吗?只顾采撷枫林中一片落叶的人,视线就不能与满山的秋色对接。
社会学家说,这不是诗,是一个关于婚姻的比喻。不是吗?为什么厮守数十年的夫妇仍然白首如新,而相隔千里的恋人却能心有灵犀?
佛门中人说,这不是诗,是一个偈子。不是吗?芸芸众生参不透人世的喜怒哀乐祸福无常,不就是太执着于尘世的功名利禄?
你一生身不由已地被卷入宦海风波之中,却又为何总能如闲云如野鹤般的洒脱飘逸?因为你一直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了一片蓝蓝的天空。
于是,掠过天空的雁鹤就拥有了一份鸟瞰大地的权利。
文章从思想者、美学家、社会学家、佛门中人四个角度演绎原诗的哲学主题,让读诗朦胧者豁然开悟。这是以原诗之意蕴主旨为纲,以个人领悟为线,以新的角度和联想为面积织出的新意境,是对原有诗歌的扩张和重新诠释。但要做到这种化用意境的方法,必须在充分鉴赏诗词的基础上进行,没有鉴赏就没有化用。
当然,上述三种方法也可灵适、综合地运用,这样可能更显灵活,也更能显出语言的文采与文化的底蕴。如一篇学生习作中这样写:
千古心情,是慈母手中的针线,是游子身上的衣裳。夕阳西下,枯藤老树,残阳斜挂,小桥流水,风儿吹散屋顶的缕缕炊烟。鸟儿都归了家,而脚下的路却依旧连着天之涯。无边无际的远方呀,今晚我将会魂归何处?孤独的旅人,守望着满月的宁寂与苍凉:遥远的家乡,母亲是否依然伫立门前等候,温馨甜蜜的家是否也已燃起了炊烟?千古心情,是临行前母亲密密麻麻的一针一线,是临走时念念叨叨的叮咛与嘱托;千古心情,是离别后游子声声深切的呼唤,是内心深处无数次的魂牵梦绕。千古心情,是母亲斑白的鬓角,是等待孩儿归来的瘦小的身影,是游子留恋的步伐,是频频顾首的期盼……千古的心情啊,这千年不变的永恒!
这个片段借了孟郊《游子吟》和马致远《天静沙•秋思》两首诗的意境,既有诗意的阐发,又有点染化用,就将游子对故土和亲情的思念表达得格外细腻深婉,典雅蕴藉。
沉醉于诗意的氛围,是一种美好的享受,相信每一个考生也希望自己的笔端能流淌出如此美妙的文字。古人用朗朗上口的诗句吟诵出个人情怀,今天我们不妨就向这些大诗人学习,用优美的笔调借用或化用诗歌的意境来表情达意,丰富自己的文章,让我们的文字更有情韵,文章更生动,更有文化底蕴。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
来自- 保留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