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三二模记叙文阅读 钱老师小讲堂 2019-06-03 11:43:41
2019年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记叙文阅读 中考最后几天,相信很多同学都会有点迷茫,不知道语文学科应该怎么办。老师这里提供一些新题目,给你们练练手。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5(21分)
机场的拥抱 ①在南京机场候机回北京,来得很早,时间充裕,我坐在候机大厅(wú suǒ shì shì),看人来人往,坐在我对面的女士看年纪有30多岁了,还像小姑娘一样穿着一条齐膝短裙。
②这时来了一对年老的夫妇,坐在我身边的空位上。听他们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就知道是老北京人。他们说话的声音有些大,显然是老先生的耳朵有些背了——岁月不饶人。
③忽然我发现老太太的声音小了下来,这样小的声音,我已经听不清楚了。但是,老太太依然压低嗓音在说话,只不过嘴巴尽量贴在了老先生的耳边。我隐隐约约听到“像!”“太像了!”他们反复说了几遍,无尽的感慨都在其中。
④声音可以压低,但目光却将心思泄露出来。我发现他们的目光双双落在对面的女士身上。
⑤我仔细地看了看这位女士,发现她身着黑色短裙和天蓝色长袖T恤,脚蹬一双白色运动鞋,配着她的清汤挂面式的齐耳短发和纤瘦的身材,像是一位运动员。
⑥我看见老太太忽然掩嘴“扑哧”一笑,老先生也跟着笑了起来。我猜想,这笑肯定和对面那位女士有关,只是他们的笑并没有惊动对方,她依然翘着秀美的腿看着手机,嘴角弯弯地也在笑,但她的笑和这对老夫妇无关,大概是微信朋友圈有了什么好玩的信息。
⑦“要不你去跟她说一下?”“你去说吧,我一个老头子怪不好意思的……”我听见老夫妇的对话,看着妻子站起身来,回过头冲着丈夫说了句“什么事都让我冲在前头”,便走到对面那位女士生前说了句:“姑娘,打搅你一下!”那位女士放下手机,立刻很礼貌地站起来,问道:“阿姨,您有什么事吗?”“是这样的,你长得特别像我们的女儿。”说着老太太打开自己的手机,给这位女士看女儿的照片。这个女人禁不住叫了起来:“实在是太像了!怎么能这样像呢! ”我忍不住看了一眼身边的老先生,他一直笑盈盈地望着这位女士。
⑧“我们想和你一起照张相,不知道可不可以? ”老太太客气地说。"当然可以!待会儿我还得请你把你女儿的照片发我手机上呢!”
⑨老先生站了起来,走到那位女士的身边,老太太冲我说道:“麻烦你帮我们照张相! ”说着把手机递到我手中。我没有看到手机上的照片,不知道他们的女儿和这位女士到底有多像,但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他们的女儿十多年前去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由于工作忙,外孙又刚读小学离不开人,所以女儿已经有五年没有回家了。
⑩照完相,我把手机递给那位老太太时,我听见老先生对那位女士说:“孩子,我能抱你一下吗? ”那位女士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住了他。我看见老先生的眼角淌出了泪花,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刻,那位女士也流下了眼泪。
20.根据第①段“______ ”(wú suǒ shì shì)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___________ (2分) 21.下列不属于老夫妇有修养有风度表现的一项是______(3分) A.(老妇人)便走到对面那位女士身前,说了句:“姑娘,打搅你一下!” B.那位女士放下手机,立刻很礼貌地站起来,问道:“阿姨,您有什么事么? ” C.“我们想和你一起照张相找到,不知道可以不可以? ”老太太客气地说。 D.老先生对那位女士说:“孩子,我能抱你一下吗? ” 22.联系下文,第④段加点词语“心思”指的是____________ 。(3分) 23.第③段画线句“无尽的感慨都在其中”。其感慨是丰富的,其一是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4.联系第⑦段和第⑩段中老夫妇对青年女士的称呼,分析其隐含的态度以及称呼变化的原因。(6分)
25.小说题目不能改为“机场的合照”,下列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先生在与青年女士的拥抱中,慰藉了深深的思女之情。 B.青年女士在与老先生的拥抱中,感受到父母与子女化解不开的亲情。 C.借拥抱,作者提醒人们关注国内生活的父母与海外工作的子女间的情感沟通问题。 D.“机场的拥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作者描写的主要事件。 20.(2分)无所事事
21.(3分)B
22.(3分)和青年女士合照
23.(4分)(2分)感慨一:天下竟然有如此相像的人 (2分)感慨二:眼前的女士是自己的女儿多好(感慨自己的女儿已经好久不见了……)
24.(6分)(2分)第7段称对方为“姑娘”,态度礼貌客气;(2分)第10段称对方“孩子”,态度亲切温暖 (2分)主要原因是青年女士与老夫妇合照,两者之间有了交流,彼此消除了陌生感,增加了好感。
25.D(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1分)
第三次家访 山默 ①教室里一片安静——全区期末连片阅卷,小学三年级数学评卷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
②突然,那位年轻女教师发出惊呼,天哪,这熊孩子也太坏了吧,竟然这样咒老师啊!
③大家闻声都围过去,原来在一份卷子六道大题的“得分”栏的方框内,该生分别填着“祝愿老师活到”六个大字、其后是空缺的“总分”栏,栏外写着个“岁”字。
④学生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你给我打多少总分,你就会活多少岁,总分越高,你就活得岁数越大,否则……
⑤教室里顿时炸了锅,大家纷纷责骂这个学生小小年纪就如此作剧,一些老师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要把这个作为反面教材,告诫家长,教育学生,阅卷组长则表示,这个“事件”要上报局里,要查明是哪所学校的学生,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并嘱咐那位年轻教师:记住拆封时看清是哪所学校的学生!那年轻教师则小声嘟囔,这张卷子我可不愿算总分、拆封,瘆得慌,要是我的学生,再遇上个差生,得个二三十分……天哪,我都不敢想,我还想长命百岁呢!
⑥还是抓紧改卷吧,任务挺重的!已经鬓丝染雪的苏老师则轻轻提醒。
⑦阅卷结束时,那份试卷果然没有算总分、写总分!
⑧苏老师就笑嘻嘻地说,我算我写吧、我已经55岁了,8月份就要退休了,我不怕!
⑨学生的总分却赫然为96分,这个分数在这次试题有着相当难度的期末考试中属于高分。
⑩卷子拆封的一刹那,所有阅卷老师都聚精会神,专注于订书针的一根一根脱落,仿佛等待世纪之速的揭晓,看到“学校”栏里的学校名称,看到“姓名”栏里的“牛鹏欣”,大家先是片刻的鸦雀无声,然后迅速地瞟一眼苏老师就无声地散去。
10苏老师是去年带完一届毕业班后主动要求到三年级任教的,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她接手时,班上有十几名学生期末考试数学不及格,牛鹏欣是其中一名且分数居于榜尾。在学校确立党员和建档立卡户孩子“手拉手”帮扶时,苏老师选择了牛鹏欣。
12在学校组织的例行家访中,苏老师了解到了牛鹏欣的家庭情况:爸爸是先天性心脏病且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只能给一个单位看看大门,妈妈给一个超市打工,牛鹏欣是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上初中,另有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守巢山区老家。
13第二次家访苏老师就给孩子买了一些文具和图书,当听说牛鹏欣妈妈是专程请了半天假来接待自己时,苏老师就暗下决心:今后的家访绝不能干扰孩子家长的正常工作。
14通过观察和了解,苏老师发现牛鹏欣的数学思维相当不错,过去之所以成绩差,主要是家长忙于打工,疏于管理,放任自由。
15于是,苏老师就“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上课多提问,下课多检查,有时刻意多给牛鹏欣一朵小红花;当然,看到牛鹏欣上课忍不住做小动作时,她也会投一束严肃的目光过去,牛鹏欣一哆嗦,赶紧坐端正……慢慢地,牛鹏欣从躲避她的目光,变为敢迎接她的目光,最后变为当她抛出问题时,目光总是充满热望,跃跃欲试……成绩的提升则是预料之中的。
16这样的孩子怎么会诅咒阅卷老师呢?
A
17班主任小马也气炸了肺,觉得班上出了这么一个“害群之牛”(她没有说“马”)、实在是给班主任难堪,给班级抹黑,给学校抹黑,“我要发布到班级家长群,让大家看看这是什么样的孩子!”
B
18苏老师坚决地阻止了小马!
19但一个小时后,苏老师收到了牛鹏欣妈妈的微信:苏老师,太对不起了,牛鹏欣惹您生气了,我和孩子他爸已经把牛鹏欣痛打了一顿,明天我领着他到学校给您道歉,太对不起苏老师了!
20苏老师很诧异,不是不让小马发吗,家长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呢?“你不让发家长群,我给他爸他妈发去了,不能惯他这个毛病,苏老师,我替你打抱不平!”小马愤愤地说。
C
21苏老师有些哭笑不得,但她还是觉得有必要给牛鹏欣妈妈一个解释,更要给一个叮嘱,于是,她拿起了手机,刚一拨通,牛鹏欣妈妈就一边道歉,一边责骂牛鹏欣。末了,牛鸥欣妈妈停顿了片刻,低下声音,说,苏老师,娃娃没有恶意,知道您要退休了不教他了,姓姓舍不得您,他想他这次肯定考100分,就想视您长命百岁,没想到错了一个计算题,扣了4分,他也不知道全区阅卷,只想是您阅卷,就您一个人能看到,没想到把祸闯大了,太对不起您了,苏老师……
D
22苏老师决定,她要第三次家访,主动的,今晚就去!
19.结合第⑤段,说说第⑥段加线句让你对苏老师有了怎样的认识。(4分)
20.下列对11—15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以插叙补写了苏老师关爱牛鹏欣提高其数学成绩的过程。
B.表明牛鹏欣的做法确实有错,对不起一直关爱他的苏老师。
C.暗示了分数栏事件的起因在于学生对苏老师的感恩和依恋。
D.突出了牛鹏欣祝福老师的做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1.第②段苏老师“哭笑不得”的原因是什么?(4分)
(1)
(2)
22.下面的文字放回原文ABCD哪一处最合适?请简要说说理由。(6分)
苏老师内心激烈地颤动起来,地猛地想起笫二次家访,她说到就要退休不再给孩子带课,孩子的帮扶老师也会换人时,牛鹏欣眼里的确飘过一缕惊诧,不过,她没想到,孩子是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地的依恋和祝福!
23.下列对苏老师第三次家访谈话内容的想象,不合理的一项是( )(4分)
A.表扬牛鹏欣,数学思维非常好,学习成绩非常棒,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B.感谢牛鹏欣,在老师临近退休的时候送给老师这么一份感情真挚的大礼。
C.请求牛鹏欣父母,理解小马通知家长的真正目的,做到对孩子绝不娇惯。
D.劝说牛鹏欣父母,即使孩子做了错事,也不能用粗暴的痛打来解决问题。
19、(4分)第⑥段加线句是对苏老师的语言描写,表现了苏老师的淡然平静(1分),与第⑤ 段众老师的异常激动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由此可见苏老师遇事冷静,不枉下结论,股权大局,对学生有包容心(2分)。
20、(3分)B
21、(4分)小马为学生心急如焚,为苏老师打抱不平,有责任心,有正义感,这让苏老师既欣慰又感激(2分);但是,苏老师又不赞成小马把事情告诉家长,担心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苏老师又深感遗憾和忧虑(2分)
22、(6分)D 这句话描写苏老师的心里活动,突出了孩子对老师深深的依恋和真诚的感恩(2分)。放在D处,紧承第21段,由牛鹏欣妈妈的述说引发苏老师的回忆,而苏老师的回忆确认了得分栏风波的真相,(2分);同时,苏老师的回忆又自然引出下一段第三次家访的决定(2分)。
23、(4分)C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是一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一些谣言和诽谤困扰着。后来我偶尔听说是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 ① 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让她知道自己是一个多么卑劣的角色……
③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去某地出差,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去义正词严地指责她、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时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我换乘了几站电车,下车时,只见马路边的屋顶和地面上已是厚厚-层白雪。天色很快暗了下来,昏黄的路灯照着银色的雪地,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蒙,心生 ② 。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街上几乎没有行人,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经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滞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我的心中被淤积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我假透了那个惹是生非的女人,都是因为她的过错,才使我pái huái流落在异乡街头饱受风雪之苦。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
⑦开门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似乎正在和面做饭,她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张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你不是本地人吧?”我点点头。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她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条头巾说:“那地方太难找,还是我领你去吧!”
⑧不容我谢绝,她已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
⑨“这大雪天儿出门,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
⑩我含糊应了一声。
⑪“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⑫我心里咯噔一下。亲戚?朋友?病人?读者?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其实。
⑬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德惚地产生一丝。我不知道自己来这座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对我所做的一切,也许是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利益之需,那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⑭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的水珠。
⑮“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说着,声音忽然就喑噎了。
⑯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⑰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路上蹒跚。
⑱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的怒气……
⑲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⑳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已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的激愤。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轻轻将那张已被雪水洇湿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19.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pái huái
20.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题目。(6分)
(1)在文中横线①②③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3分)
A.激愤和恼恨 怀疑和动摇 胆怯和疑感
B.激愤和恼恨 胆怯和疑感 怀疑和动摇
C.胆怯和疑惑 怀疑和动摇 激愤和恼恨
D.怀疑和动摇 激愤和恼恨 胆怯和疑惑
(2)结合前文,在第⑫段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3分)
其实。
21.第⑤段画线句不能改成“雪很大,风很猛,雪片围绕着我旋转”,请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说说理由。(4分)
22.对第⑭段画线句的作用理解错误的项是(4分)
A.生动地写出了大娘头发上的水珠晶莹、圆润,也表现出大娘心灵的美好。
B.“我”看到了事物的美好,隐示着“我”的内心发生着变化。
C.写出了“我”被大娘的善良所感动,为自己的狭隘而感到差愧
D.“我”眼中的事物如此美好,为下文“我”的内心转变作铺垫。
23.请写出本文题目“雪化一化,就有路了”的含义。(4分)
19. 徘徊
20. (1)B
(2)如“我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3分)
21. 原句“越来…越…”“越发”强调了天气愈加恶劣,把雪片比作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并围绕“我”扑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大、风猛(2分),烘托了“我”当时烦躁的心情(1分),而改句体现不出这种表达效果。(1分)
22. C
23. 浅层含义: 太阳出来了,雪融化了,就看得见地上的路了。(2分)
深层含义:只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就会看淡世上曾经发生的误会和诽谤,内心就会豁然开朗。(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9一23(22分)
破包百万 ①艾清源一下午屁股没挪窝,送走最后一个病人,抬手看了下手表,距离五点下班已经过了一刻钟。看看门口没有病人了,他站起身,伸伸腰和脖子,准备洗手下班。心里想:要过春节了,门诊的病人一点儿不见少。
②刚关电脑.一个年近60岁的男人,拿着挂号单闯了进来:“医生能给我看看吗?”“下班了,去急诊吧。”却迟迟不见他挪步。艾清源一抬头,见他脸色很不好,穿着旧棉服,手里还拎着个大行李包,感觉沉甸甸的。艾清源便接过挂号单,对他说:“坐下吧,叫李有福吗?”他局促地说:“对不起,对不起,耽误您下班了。”说着话,坐下来,把包放在双腿间,夹得紧紧的。
③艾清源还没问,李有福便说:“刚刚在开车时突然感到心慌得厉害,眼前直冒金星,瞬间出了很多汗,浑身无力,差点晕过去。我赶紧把车开到路边停下。坐着歇了会儿,感觉好些了,抬头发现正巧在医院旁边,就来挂号了,您就给我开点药吧。”
④艾清源说:“光开药怎么行?我得给你测量血压和心跳,你还得去验血,做心电图,我估计你得住院观察。”
⑤李有福一听就急了:“不行!不行!我现在没空住院,也没时间检查,你给我开点药就行。”“不管住不住院,检查你总要做,那样我才知道给你开什么药啊。李有福觉得艾清源的话有理,一手接了单子,一手急着拎包就走。
⑥艾清源连忙叫住他:心脏不好还拎着重物满楼跑,出了事儿谁负责?包就搁这儿,没人拿你的,我帮你看着!”看着那包的四角都磨得起毛了,底色也已经些模糊不清了。艾清源心里想:这能装什么好东西?老人就是这样,啥都当宝。李有福还是yóu yù( )了一会儿,又看看艾清源,把包放下,快步走了出去。艾清源起身把他的包塞到桌子下面,真别说,还挺沉!
⑦过了半小时,李有福拿着报告单急匆匆地回来了:心肌缺血。艾清源劝李有福最好留院观察,他一听,双手直挥:“不行!不行!医生,你不知道,我带了十几个人做工程,他们很辛苦,年底好不容易结清账,一百多万都在我那个包里呢,我必须赶回去绐他们发工钱,让他们回家好过年!
⑧啊?一百多万?艾清源愣住了,指指桌下的破包,李有福点点头。“你不像那种新闻报道中拖欠工资的黑心老板,你真是个好人!”艾清源又叮嘱他:“那你可千万注意,一忙完就要看病,好人一定要活长一些。”
⑨艾清源弯腰从桌底小心翼翼地把包拿出来:“你也真放心,一百多万就交给我管了。”
⑩李有福接过包,冲艾清源憨笑道:“我知道你也是好人!”
(选自《读者》,有删改) 19.根据拼音填写汉字。(2分)yóuyù ( )
20.李有福说艾清源“也是好人”的具体表现有:(6分)
(1)
(2)
(3)
21.第⑤段与第⑧段两次出现“不行!不行!”,可否删去?请简述理由。(5分)
22.艾清源把李有福的事迹告知记者,请你代替艾清源叙述。(60字左右)(5分)
李有福,
23.分析标题“破包百万”的作用。(4分)
19.犹豫(2分)
20.(1)艾清源下班后还为李有福看病。(2)艾清源照顾李有福的身体为他看包。(3)艾清源叮嘱李有福忙完记得看病。(6分)
21.运用连续反复、两个感叹句,突出李有福心情急切、态度坚决的程度,体现他为打工人员不顾个人病痛的善良品质。(5分)
22.他带了十几个人做工程。年底终于结清账,有一百多万。路上心脏病发作,到医院开点药就急着赶回工地,为了让工人拿钱回家过年。(5分)
23.形成强烈反差,吸引读者;推动情节向前发展;集中表现李有福善良负责有担当无私的内在美的精神品质。(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3分)
父爱的高度 ①好多年都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
②记得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电视、碟机这类玩意在乡下压根就没见过,更别说是享用了。所以要是逢有哪个村子放电影,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在那露天地里,黑压压的一片,煞是壮观。
③那时父亲还年轻,也是个电影迷。每逢此等好事,就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自行车,带着我便摸黑去赶热闹。
④到了电影场,父亲把车子在身边一撑,就远远地站在人群后边。我那时还没有别人坐的板凳腿高,父亲就每每把我架在他的脖子耻,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记得有一次,看《白蛇传》,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父亲拍拍我的屁股蛋子,笑着说: “嗨!嗨!醒醒,都‘水漫金山’了!”
⑤一晃好多年就过去了,我已长得比父亲还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亲的肩头撑高了。
⑥春节回家,一天听说邻村有人结婚,晚上放电影,儿时的几个玩伴就邀我一同去凑热闹。我对父亲说:“爸,我去看电影了!”
⑦父亲说:“去就去么,还说什么,又不是小孩子了!”
⑧“你不去?”
⑨“你自个去吧,我都六十几的人了,凑什么热闹!”
10来到电影场,人不算多,找个位置站定。过了不大一会,身边来了一对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那位父亲一边说着“这里谁也没你的位置好!”一边托孩子骑在了自己脖子上,孩子在高处“咯咯”地笑着。
11不知怎么搞得,我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找寻的结果吗?
12想起了许多往事,再也无心看电影,独自回家。
13敲门。父母已睡了,父亲披着上衣来开门,“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电影不好?”
14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单薄的身上。
15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老了。
16我知道,这一生,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虽然它是无形的,可我心中有把尺啊。
19、本文写了两次看电影的过程,请概括(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⑪⑭段两次写到“我”流泪,原因是:
(1)
(2)(4分)
21、第⑮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
(3分)
22、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乡村看电影是一件热闹的事情。
B.父亲肩膀是儿子看电影的好位置。
C.“我”的人生努力永远超不过父亲所达到的高度。
D.父爱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永恒记忆。
23、本文标题“父爱的高度”不能改成“在乡村看电影”,请简述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 -23题(20 分)
19、(4分)(1)“我”和父亲看电影,父亲对“我”的深爱;(2)“我”独自看电影,被所见的父子情深深地感动。
20、(4 分) (1)回忆我和父亲看电影的情形,深沉的父爱触动了我的心灵(2)突然意识到父亲的艰辛和衰老,而此前没有察觉,内心很觉愧疚 。
21、比喻(1分),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深沉的父爱是“我”成长的坚实基础,让读者留下了鲜明深刻 的印象。(2分)
22、(3分) C.
23、(6分)“父爱的高度”统领了整个文章的内容,“在乡村看电影”则不能;“父爱的高度”凸显了父爱在“我”心中的伟大,“在乡村看电影”则不能。
(二)阅读下文,完成19 -23题 (22分)
邂逅 刘斌立 ①这是北方初秋的早晨,街区里上班上学的人已经都离开了。只剩下些稀稀拉拉的老人,有的刚买完菜回家,有的在街心公园里做完锻炼正信步往家走,路上偶遇的街坊还会拉几句家常。
②位于这个街区边上的漫天星幼儿园,将开始一天的欢快。孩子们这时已经吃完了早餐,随老师们从教室里鱼贯而出了,他们要在幼儿园的小操场上做游戏。
③张潘在离幼儿园小操场50米远的行道树后抽着烟,一边注意着幼儿园里玩耍的孩子们,一边用不易察觉的余光一遍一遍地扫着周围的动静。突然他看见他的女儿也来到了小操场,于是他用脚踩灭了烟,快步走到幼儿园门口。
④张潘隔着幼儿园大门向门卫解释道:
⑤“我是K2D班的张小萌的父亲,早上有点东西忘了给孩子。您帮我喊一下孩子行吗? 她在操场那做游戏呢。”
⑥“我喊她班主任来拿吧,你交给老师。
⑦“师傅,麻烦您喊我女儿来吧,我确实得跟她关照一声。”张潘央求道。
⑧门卫去了,一会儿张小萌随着老师一起走了过来。
⑨"爸爸!”张小萌惊讶着,跑了过来。
⑩张潘一把抱过了孩子,似乎久别重连。门卫和老师有点儿意外,站在那儿不知所措。
⑪小萌被搂得有点儿喘不过气,想用小手推开张潘,而张潘则在小萌的耳边不断地唠叨着什么。
⑫老师看了看操场那边的一班孩子,有点着急地说:“小萌爸爸,你有什么东西要交代,尽快吧。那边小朋友还等着我们呢。”
⑬张潘这才赶快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崭新的塑料拎袋,上面印的是某著名的儿童服装品牌。他直接交给了老师,说:“小萌下午放学时,请让她带回家。谢谢老师啊!”
⑭老师接过塑料袋,点了点头,带着小萌走了。
⑮小萌一边走着,渐行渐远地回头张望了几次已经好几天没看到的父亲。这时小萌看到两个陌生的叔叔,突热出现在了父亲的身旁, 而且两个人都伸出一只手紧紧地从腰上搂住了父亲。她不由得站住了,转过身喊了一声“爸爸!”
⑯这一声喊,惊动了老师、门卫、张潘和那两个搂着张潘的人。
⑰张潘本想挣礼,却被这一声女儿的呼喊给惊着了,他静止下来。已经死死扣住他身体的那两个陌生人,也因为这一声呼喊而顿时松懈了。
⑱一个年长一点儿的来人在张潘的耳旁轻轻问了一句:“你闺女小名叫啥 ?
⑲“小萌”。张潘一边看着女儿,一边下意识地答道。
⑳“小萌,叔叔们碰巧在这碰到你爸爸了。我们要和你爸爸一起出差一段时间,你要过些天才能见到爸爸啦。在家要听你妈妈的话哦。”年长一点的人大声说道,同时放开了张潘,并搭着张潘的肩晃了晃。
㉑张潘这时已经从一种绝望中苏醒过来,几天来弥漫在他全身的紧张情绪突然间达到了顶点,又突然间消失了。因为他知道一切都尘埃落定了。
㉒张潘回头看了看身边这个年长的陌生人,用眼角瞥了一下有点儿警觉的门卫,然后对小萌挥了挥手:“闺女,快去做游戏吧。这是爸爸的同事,正好碰上了。爸爸出差几天就回来啊。”
㉓老师带着孩子走了,门卫将铁门拉上也走开了。 张潘转过身,自觉地将手伸了出来,等待着身边的两人给他戴上手铐。
㉔年长的那位看了看他,说:“你确定不跑,咱就上车再铐。这四周都是你的街坊。看见了对你孩子和家人也不好。”
㉕张潘长叹了一口气,问道:“你们跟了我多久了?”
㉖年长的警官没吱声,年轻的那位笑着说:“你俩不都跟大家说了嘛,是正好碰上了。应该算邂逅吧。”
㉗张潘跟随着他俩,朝路边一辆不起眼的轿车走去。
㉘车缓缓驶出了街区。街区里很平静,老人们家长里短的闲聊还在继续。
19.第②段中“鱼贯而出”在文中写出了孩子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样子。(2分)
20.第⑪段中“小萌被搂得有点儿喘不过气,想用小手推开张潘,而张潘则在小萌的耳边断地唠叨着什么。”请联系上下文,写出张潘“唠叨”的内容。(50 字左右)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细读第⑱、⑲、⑳段,这几段对年长的警察进行了语言与________________描写,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22.联系上下文,第㉑段加点词“一切”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加点处“全身的紧绪突然间达到了顶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又突然间消失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3.对于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你认为分析最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4分)
A.写出了街区平静的环境,与开头的环境描写形成呼应,使故事结构更加完整。
B.写出了街区平静的环境,说明张潘确实配合了这次抓捕降低了对家人的影响。
C.写出了街区平静的环境,表明这场抓捕罪犯行动没能在群众中起到威慑作用。
D.写出了街区平静的环境,以宁静的氛围赞美了这两位充满人情味的执法警察。
19. (2分)写出孩子们一个个像游鱼那样连贯着出现。
20.(5分)用第一人称进行人物语言描写(1分)。语言描写的要点:思念、愧疚、后悔、彷徨无措,写到人物的2种或2种以上情绪,得4分,少写一点扣2分。
21. (5分)动作(2分)这3段写年长警察和张潘及其孩子的交流,写出警察不希望孩子察觉到自己爸爸被抓捕的真相(掩饰自己的行为);在严格执法中机智处理对待犯人家属(他对孩子的呵护);表现他柔性执法的善良人性。(3分)
22. (6分)
今天他破两位警察抓捕的事实。(2分)作为在逃犯,他想见女儿最后一面又提心吊胆害怕被抓捕。(2 分)警察人性化的抓捕让女儿及他人没有察觉及甘愿服刑的释然。(2分)
23. (4分) C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3题(20分)
感应 (1)在医院的门诊部,他们再次相遇。
(2)上次也是在这里遇见的,当时,他们都在焦急地等待CT结果。一聊,都是陪父亲来看病的。两个老人的症状相似:健忘,丢三落四,话越来越少。医生初步诊断都是患了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老年痴呆症。他一脸茫然,父亲精明了一辈子,干了那么多大事,怎么也会得这种病?她眼泪汪汪,老爷子辛苦了一辈子,现在孩子都大了,家里的日子刚刚好过一些,他怎么就得了这种病?
(3)他们互留了电话。但各自忙,并没有联系过。
(4)是她先看见他的父亲的,老人像个娃娃一样,倔犟地不肯走进医生的办公室,嚷着自己没病,要回家。她一眼认出了老人,这不是上次儿子陪来看病的那位老人吗?再往边上一看,果然是他,满脸无奈的样子,边上还站着个中年妇女,也不知道是他什么人。她走过去,拉住老人的手,轻声安慰说,不是看病,到这里来都是做体检的。指指坐在椅子上的老人,那是我爸爸,我也是陪他来休检的。老人看看坐在椅子上的另一个老人,犹豫了一下,走了过去。他让中年妇女过去陪着两位老人。
(5)看着两位老人坐在一起,聊着什么,他和她,在拐角找了个位子,坐下。这个位置正好可以看见两位老人。
(6)她轻声问他,你父亲恢复得怎么样?
(7)越来越严重了。他连连摇头,诉起了自己的苦zhōng ——
(8)那次来检查,还只是丟三落四,现在只要从家里走出去,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让他出去吧,他还和你急。害怕他出门走丢了,我想了很多办法。我平时很忙,哪里有时间管他,于是我给他请了个专职保姆,就是她。他指了指陪在老人身边的中年妇女。保姆专门照顾他,他走到哪,保姆就跟到哪。谁知道,有时候保姆上个厕所,他转身就悄悄地打开门,一个人溜出去了。害得我们找了好多次,还报了警。
(9)我又想了个办法,给他新买了个手机,在手机里安装了卫星定位装置,这样,他走到哪里,我们只要搜寻一下,就可以随时确定他的位置,找到他。可是,自从我们给他买了新手机后,他经常不带手机就出门,也不知道是忘了,还是故意不带。
(10)后来,我有个朋友给我提了个建议,很管用。他家的宠物狗也老是乱跑,他就在狗圈上装了一个感应器,狗狗走丢了,只要跑出一定范围,感应器就会“滴滴”地叫起来,循着声音一下子就能找着了。我让保姆在父亲的衣服口袋里,偷偷缝了一个感应器。说着,他掏出一个钥匙状的东西,亮给她看,就是这个,父亲只要跑出我的视野,它就会“滴滴”叫。
(11)从装了这个感应器,父亲每次走丢了,我们都能及时将他找回来。他得意地拍拍手中的感应器按钮,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他问她,你父亲的情况,好像比以前好一些了,你们用什么方法管住他?
(12)她抬头看看坐在一起的两位老人,在聊什么,很投机的样子。她说,我们也没刻意做什么,就是多抽点时间,陪陪他。老爷子在家里坐不住,每天黄昏,我们下班回来后,就让他一个人出去走走,人老了,倔犟得很,他也不喜欢别人陪着他。让他一个人出门,我们当然不放心,所以,等他走出门了,我老公就拎着个酱油瓶,悄悄地跟在他身后。他要是认得路,我老公就一直陪在暗里;如果他犯迷糊了,我老公就会走过去,佯称下来买酱油,恰好遇见他的样子,然后和他一起回家。
(13)他不解地看着她,暗地里陪着就好了,为什么你丈夫每次要投着个酱油瓶?她笑笑,这样老爷子才会相信,真的是偶尔碰到的。我们这样做,就是不想让老爷子觉得他是个病人。
(14)正说着话,她猛然站了起来,老爷子呢?他手里的感应器按钮,忽然也“滴滴”地叫了起来,两个人赶紧奔向两位老人刚刚坐着的地方,只见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向走廊尽头走去,跟在后面的保姆说,他们要去找个地方抽根烟。
(15)她,长舒一口气,笑了。他,则陷入了沉思……
18.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苦zhōng( )(1分)
19根据文中内容填写下表。(5分)
对象 症状 子女采用的方法 第一次 第二次 他的父亲 症状相似 (1) (2) 她的父亲 好像比以前好一些 (3) 20.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1.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她带父亲到医院去的目的是为了做体检而不是看病。
B.他对患阿尔茨海默症父亲的管理方式让她钦佩不已。
C.两位老人症状的不同变化都使子女感到非常的无奈。
D.两位老人互相搀扶着的温馨画面给他以思想的启迪。
22.联系全文内容,请在结尾省略号处补写他此刻的内心活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本文以“感应”为题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8.衷(1分)
19.(1)越来越严重(1分)(2)保姆、手机定位以及感应器盯住(简单粗暴的管束)(2分)(3)多抽时间陪伴(尊重老人给予温情的陪伴)(2分
20.插叙,补充交代两个父亲都得了老年痴呆症,说明两人在医院再次相遇的原因。(3分)
21.D(3分)
22.侧重反思自己的行为。(4分,内容3分+语言1分)
23.(1)装在父亲身上的感应器及时向家人传递位置信息。(2分)
(2)她对待父亲的态度影响了他,使他的内心受到触动。(2分)
(父亲和儿女间心灵的感应,希望儿女对老人有更多的陪伴,耐心和尊重。)(子女要尽可能地感知父母的情感需求。)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汪大娘 ①汪大娘,旗人,在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帮佣,只管做饭。
②我开始认识汪大娘时,她四十多岁,人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李家是汉族,夫妇都是进士之后,门第不低。不过不管门第如何高,这出身总是旗人下的皇帝所赐。而今,旗下人成为佣人,并且依世俗之例,呼家主人夫妇为老爷、太太,子为少爷,女为小姐,子妇为少奶奶,真是翻了天,覆了地。
③汪大娘的行事,勤勉,这不希奇;希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行,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的习惯,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汪大娘呼为大少奶奶的,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④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其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是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度过了。
⑤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因为她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汪大娘曾经是佣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 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度过了。
⑥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⑦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都“”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19.根据拼音写汉字。shà fèi 苦心________(2分)
20.第③段画线句是李家长媳评说汪大娘的文字。如果删去好不好,为什么?(4分)
21.在第⑦段的横线处引用一句诗,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2分)
A.众里寻他千百度 B.物是人非事事休
C.人面不知何处去 D.桃花依旧笑春风
22.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7分)
(1)
汪大娘的表现
其他人的表现或反应
平时
永远不闲着,也不请假回家
/
安排食政时
(2)
家里的人都依她、怕她
查问卫生时
因过分看重反而忘记
(4)
文革时
(3)
(5)
年高辞谢时
舍不得走
院里的人都舍不得她走
23. 细读第⑦段画波浪线句,联系上面的表格,说说为什么十几年后“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5分)
19.煞费(2分
20.不好(判断准确不赋分,不判断扣1分)。这是从侧面(/描写)(1分)表现汪大娘不管自己的身份,只注意“心中的常理”(1分),突出了她正直、尽责的个性(2分)。(多写了“表达对汪大娘的敬意之情”,不扣分,不得分)
21.C(2分)
22.(1)时间(1分)
(2)依据心中常理,不准浪费(/毫不见外,自己做主/别人可以发表意见,但最后由她做主离开常轨不行,浪费不成/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习惯)(1分)
(3)坚持认为李家都是好人(不识时务,总是答非所求)((1分)
(4)查卫生的人化严厉为大笑(只写“家人费力教她背诵”,得1分:既写“家人费力教她背诵”,也写到“查卫生的人化严厉为大笑”,得2分)(2分)
(5)调查的人想诱导她(1分)却被弄得哭笑不得(1分)(此题共7分)
23.因为汪大娘虽一字不识,但无论何时都能坚守正直、质朴、宽厚等做人准则
(没有写到“无论何时”或“坚守”扣1分)(2分),与许多读书却不明理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少见”一词更突出了其品德的可贵之处(“对比”与“少见”分析到其中一点即可,1分),表达了作者对汪大娘的敬重和感激(/怀念等)(1分)及对这种社会道德的赞美和呼唤(1分)。(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1分)
我们都是好孩子 ①上高中那会儿,我最喜欢的时间段是上午第二节课与第三节课的课间,因为那个课间比其他课间要多出足足10分钟,也就是所谓的“大课间”。这意味着我可以潇洒地挽着同桌的胳膊一起去校外的书店,租借有关言情小说的书刊来看。
②我每次都是竖着耳朵等第二节课的下课铃声的,总感觉它的声音能穿透灵魂,陪我探寻更恣意盎然的人生。
③同桌尚文虽然外表看起来文文静静,但骨子里有着让人难以捉摸的不同寻常。她的家境优渥,在小镇上是数一数二的。她跟穷乡僻壤里出来的我,气质完全不一样。我这个寒门子弟,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要么是“知识改变命运”,要么是“去广州等沿海城市打工,做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我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圈子被死死固定,一想起流水线上机械的工作,我就感到要命似的痛苦,所以在那时,我更信奉前者。
④尽管如此,信念在神奇又力量强大的青春期叛逆面前还是甘拜下风,仿佛一瞬间,我就缴械投降了。
⑤临近考试,我还在一本又一本地看言情小说。那个时候,我的青春读物的基调多以伤痛悲凉为主,我至今都能想起,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是怎么偷偷在课堂上哭起来的。还没等我缓过神,一只发现战利品的手就伸了过来。班主任言辞尖锐:“你们这些不务正业的坏孩子,真是自毁前程!”接着,她又从同桌尚文的桌兜发现几本新的“战利品”。我愣在那里,“坏孩子”三个字像《大话西游》里唐僧念经一般萦绕在我的耳旁,折磨着我的心智。什么时候,我被归于“坏孩子”的阵营了呢?
⑥我依稀记得,初中时我还是老师眼中标准的“三好学生”,是父母嘴里“别人家的好姑娘”。有一次期末考试,校领导还亲自到我家发放奖学金,虽然只有100元,但在我们那个小村庄里已经是家家户户争相谈论的头号新闻了。
⑦我被单独拎出来谈话: “你刚来班里时成绩在前10名,你忘记了?你跟人家尚文不一样,知道吗?你父母是怎么说的?这个星期内把你的家长叫来谈一谈。”
⑧听到要叫家长,我开始慌了,内心还在艰难地消化着终于被人指出来的“从好孩子到坏孩子”的转变。其实我早就知道了,只是自己不敢正视,接受不了。那时的感觉,就像被戳到了难以启齿的痛处,也失去了拉紧我的最后一条救命线,在双重打击下,我的躯体开始下沉,眼泪像掉了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班主任看我特别伤心,放缓了语气说:“叫家长的事情,我再考虑考虑,你先回去上课。”
⑨回到座位上,我趴在桌子上继续沉浸在悲伤里。尚文开始安慰我,我不听,直到她说:“嘿,有什么大不了的,中午我请你吃炸鸡。” 我一听就炸了,冲她吼道:“我才不要当坏孩子,我也没有你那资本不务正业,有钱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尚文眼中闪现的难过与惊愕。
⑩两个星期后,她换了座位。
11我好像又变回了通俗意义上的好学生,即便成绩提升很慢,但已经作为“改过自新”的例子被老师在班上表扬,但我并不开心。
12直到在某个大课间的前一节课上,我收到她传来的一张小字条:“送你一个礼物,是课间播放的第一首歌曲,里面有我想对你说的话。”
13那是王筝的《我们都是好孩子》:
那时我们什么都不怕
看咖啡色夕阳又要落下
你说要 一直爱一直好
就这样 永远不分开
我们都是好孩子
异想天开的孩子
相信爱 可以永远啊
我们都是好孩子
最最善良的孩子
……
14后来,我才知道,冷战的那段日子,她争取到了校园广播站播放员的职位,之后在大课间的20分钟里,一直都会响起王筝的那首《我们都是好孩子》,每每此时,我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意。
15多年后的我,已经小有成就,已经理解了老师“望生成龙”的急切,也依稀记得尚文说的话:“即便我们是坏孩子,我们也有梦想,你想做的,只不过要在适合自己的环境和时间做适合的事,你想做的,加油去做,我支持你!”
16在某个傍晚时分,偶然网易云音乐的电台播放《我们都是好孩子》这首歌,不觉又想起了中学时代那个大课间的20分钟里,那个还未出芽就干hé枯wěi的言情小说梦,还有那个拥有踹生活两脚精神的好同桌。
(选文有删改) 19.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干 hé 枯 wěi
20.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6分)
时间 事件 “我”的心情 大课间 “我”和尚文去校外租借言情小说。
(1)
临近考试 (2)
伤心 回到座位后 “我”不顾尚文的安慰,向她发火
生气 两个星期后 (3)
感动 21. 分析8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第13段写出歌名和歌词,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4分)
A.告诫我们任性放纵的青春期叛逆是要付出代价的。
B.提醒我们要多阅读那些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经典读物。
C.表现青春期追梦多愁的特质,赞美同学间的纯真友谊。
D.批判了老师教学方式不当,对“我”造成了心理伤害。
19.(1分)涸 (1分)萎
20.(1)(2分)期待
(2)(2分)我看言情小说被老师发现并批评。
(3)(2分)我收到尚文的小字条,听到她给我点的歌。
21.(5分)示例:(写法1分;内容1分,情感2分;语言特色1分)
“戳”“下沉”或比喻的修辞:具体地描写出“我”被老师批评后受打击的样子;生动地表现出“我”内心的伤心、难受。
22.(4分)表现出尚文的善良、宽容;表达了“我”对青春友谊的美好回味;结构上与标题
呼应。(写出任意两点给4分)
23.(4分)C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等鱼断气 胡晨奋 ①清明时节有微雨。不知怎么就想起了父亲。
②1969年,母亲因肝病浮肿,还伴有黄疸、纳差、全身乏力、脾肿大等症状。当时求诊于龙华医院王寿生,王老见状即授一消肿奇方——鲫鱼汤。他认为,患者急需补充优质蛋白,既是优质蛋白又能消肿利水的首推活鲫鱼。且要三两以上,药效才好。
③这可难住了父亲。要知道那年代,物质高度匮乏,菜场里没有活鱼供应,他便去“黑市”购买。黑市就是鱼贩的流动摊位,间歇泉一般地时隐时现。为了母亲,他义无反顾,黑市买来鲫鱼马上做鲫鱼汤,月余黄疸全消。即去王老处报捷。王老看了一眼说,浮肿未退,继续。老爸一听,傻了,当时的收入都是“三十六块”,时值冬令,鲫鱼少而贵,鲜活的、三两以上的更贵,一元一条,一个月下来,早把家里掏空。“一定要活鱼吗?”父亲只问了一句。王老顿了顿,又说,“刚咽气的也行”。
④父亲一回家就去了黑市,而且很久没回来,母亲不放心了:怎么回事呢?阿二去看看!
⑤天已擦黑。路灯下,远远地看到他蹲着,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卖鱼的搪瓷盆子,而鱼贩则尴尬地注视着父亲,两人之间似乎是一种对峙。西北风像伤风的野兽一样咆哮着,父亲蜷缩着身子冻得簌簌发抖。但,仍然坚定地蹲着。
⑥这是1969年的冬天。
⑦见我在他身边蹲下,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然后附着我耳朵悄悄地说,我在等伊断气。我不解地看着他,没说话。为什么活鱼不买,要等其咽气呢?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黑市规矩,鱼一死,就腰斩而沽,一条一元的鲫鱼就可能暴跌到四、五毛。
⑧天越来越暗,也越来越冷,搪瓷盆里的鲫鱼,那腮帮还在一口气、一口气地翕动着,越来越缓,越来越缓。忽然它不动了。父亲胜利地叫了起来,看! 它不动了! 鱼贩恹恹地叹了口气,好吧,拿去吧,算我输拜侬!蹲了两个钟头!!
⑨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掣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了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翕呢。“马上放血,和活鱼有什么两样呢?”他得意地对我眨眨眼,那鱼贩见状,眼珠瞪得老大,傻了。
⑩这以后,老爸就成了“老蹲”,只要耐心,不怕等不到刚断气的鱼。因为刚死的鱼或弥留之鱼,尽管半价,价格还是强于久死之鱼。或许被父亲的举动所感动,或许觉得父亲“识货”,鱼贩到后来都会主动招呼他:过来吧老胡,格条鱼,快勿来赛哉(快不行了)!日子久了,他还蹲出了经验,并授我心法:背脊黑黑的鲫鱼,不要去蹲守。只有濒死之鱼,身上鳞片才会越来越白,及时一蹲,可以少吃多少西北风!
⑪但西北风还是没有饶过他,大概第一天的蹲守就着了凉,以后他天天拖着清水鼻涕去蹲守,撑了十多天终于倒下,高烧发到40度。
⑫眼见母亲的浮肿在慢慢消退,不能功亏一篑,父亲决定派我去蹲守。我那时还小,天天蹲在寒风里发抖,鱼贩看了也不忍,常主动喊我去拿将死未死之鱼,有的甚至将刚死之鱼直接剖了,扔过来,不收钱。长大后读书,每读到“仗义每多屠狗辈”,便会想到他们。
⑬大概一个月后,母亲的浮肿全然褪去。
14这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大地却仍有微微的暖气吹。
19.第⑤段画线句用了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
20.第⑤-⑨段父亲在等鱼断气时的神态变化,是从坚定到再到。(4分)
21.第⑥段独句成段,对其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强调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特点 B.表明我对父亲坚守鱼摊的记忆极为深刻
C.流露作者会议过往时的情感 D.为下文解释等鱼断气的原因作背景交代
22.第⑩段父亲成了“老蹲”是因为(4分)
23.联系全文,说说你对第14段的理解。(6分)
19.比喻 表现西北风的猛烈,父亲为省钱在风中的等待极为艰辛,村托了他为家庭任劳任
怨的形象。(3分)
20.尴尬 得意(4分)
21.A(3分)
22.父亲经常去蹲守,每次都十分有耐心地在鱼前等鱼断气,时间一久成了有经验的蹲守
者。(4分)
23.1969年的冬天,物质匮乏的年代生活本已捉襟见肘,母亲的病又是雪上加霜,父亲为生活所迫不得以等鱼断气再买,表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同舟共济、互亲互爱。同时王老和鱼
贩这些陌生人真诚友善的情谊也让贫寒的岁月多了温暖。(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 (21分)
春雨细无声 1上午十一点钟的时候,满天的晴光蓦地隐去,细细密密的春雨下了起来,远山近树笼罩在一片乳白色的烟雾中。
2这个地方叫白关,驾车也就一个小时的路程。今天是周六,步长天一家七时就出发了。他们看了满山的红杜鹃,看了成片的绿秧苗,参观了养鸡场、豆腐作坊……步长天一打方向盘,小车朝不远处的一个农家小院驰去。
3“爸爸、妈妈,我今天的日记会写得很好,我相信。”晓园说。
4小车刚进院子停下,中年店主举着一把特制的大油纸伞跑过来。“欢迎光临,我叫刘健。来,先坐在木炭火边烤烤火,喝喝茶。春寒料峭,别着了凉。什么时候开餐,只管吩咐。” 红旺旺的木炭火,步长天一家喝着热茶,周身立刻暖烘烘的。
5店主老刘安排好厨事,走过来和客人聊天。
6柴宁忽然惊叫一声:“儿子不见了!”老刘说:“放心。他在门外边看一个小姑娘剪窗花、卖窗花哩。”“小姑娘?”老刘说:“小姑娘才八岁,叫鱼小池,是邻居家的,四岁时就跟着她娘学剪窗花。如今,她爹到外地打工去了,她娘忙了田里忙家里,她爷爷、奶奶总是病歪歪的。双休日,我这里客人多,就叫她来剪窗花、卖窗花,zhuàn钱补贴家用。”柴宁对文夫说:“我们去看看吧。”
7他们走出门,果然看见了坐在小板凳上正剪着窗花的鱼小池,蓄着两个小辫子,圆圆的脸,双眼又大又亮,身上的衣服很单薄。几子蹲在旁边,看得正出神。小竹篮里放着“双鱼戏水”“瓜果满架”等剪好的小窗花,花剪翻飞间,又有“喜鹊登枝”“杜鹃闹春”等变魔术似地灿然呈现于小姑娘掌上。
8柴宇说:“晓园,給祢二十元钱,你让姐姐给你拿十个吧。”晓园接过钱,姐姐:“姐姐,我买十个。”“谢谢弟弟。”她选了十个窗花文给晓园,再从口袋里掏出十元钱。“弟弟,十个窗花十元,找你十元。”晓园说:“不用找钱,一个窗花可以女两元。”小姑娘认真地摇摇头, 说:一个元一个,我不能多收钱的。”
9步长天弯下腰,对小姑娘说:“我请你坐到火盆边去,教这个弟弟剪一种最简单的窗花,好吗?”小姑娘犹豫了一下,说:“可以。”
10大家一起坐到了木炭火边。小姑娘先教晓园怎么对称地折纸,再教他怎么开始第一剪,尔后是第二剪、第三……四分钟后,晓园终于剪出了“双鱼戏水”,高兴得手舞足蹈。
11步长天掏出一张二十元的钞票递给小姑娘,说:“你刚才教弟弟剪窗花,这是他应交的学费。”小姑娘推辞不肯收。柒宁说:“小池,你知道吗?知识和技术都很宝贵,你还花费了时间,你应该收下。你很自尊,但交学费决不是施舍。”“我收……谢谢你们。”
12这时,饭菜端上了桌子。晓园说:“姐姐,跟我们一起用餐吧。”小姑娘说:“谢谢。我得回家去了,帮娘去洗莱、淘米哩。再见!”
13门外春雨还在下着。润物无声。
(作者 聂鑫森 选文有改动)
19.根据拼音写汉字:zhuàn ( )钱(2分)
20.(1)第⑧段小姑娘“不愿多收钱”的原因是
(2)第①段小姑娘“收下钱”的原因是(6分)21.第⑨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是(1) (2)(6分)22.对标题“春雨细无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在春日雨天。
B.“春雨”是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
C.标题“春雨细无声”一语双关,意蕴丰富。
D.“春雨细无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3.联系全文说说,原文的结尾好,还是在原文上增加以下的这段文字作为结尾好?(4分)
步长天说:“赶紧吃饭吧,吃完就回城去,儿子不是说要买一套漂亮的小西装吗?”晓园说:“我不要买小西装了,我要买剪刀和彩纸,我喜欢小姐姐教的剪纸。今天的日记,我就写她了!”
(二)现代文二
19.(2分) 赚
20.(6分,3+3) (1) 小姑娘“不愿多收钱”是她按定价收钱,表现出小姑娘的纯朴与自尊。
(2)小姑娘“收下钱”是她得到柴宁的启发,明白知识、技术、时间都是无形的财富,付出可以有回报。
21.(6分,3+3) (1)步长天“弯下腰”、让衣着单薄的晓园“坐到火盆边”可见他是个细心体贴有爱心的人; (2) 步长天让小池教晓园学剪简单的窗花为下文能不着痕迹地帮助小池作了铺垫。
22.(3分) B
23.(4分) (言之有理即可。)例: A. 原文好。理由:和标题相照应,写“春雨”起到写“春雨”收束,首尾呼应;结尾意犹未尽,给人以深思和想象的空间。
B. 增加文字后好。理由:凸显了父亲善于把握教育契机,也可见晓园在小池影响下的成长,“润物无声”的主题更鲜明。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21分)
旅行家 徐威 ①在许永永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旅行家而不是科学家时,我们都愣住了,旅行家是什么?要干什么?
②老师问,许永永你为什么想做个旅行家?
③许永永大声说,因为杨镇的天空实在是太小了。
④那时候,我们读小学五年级。
⑤后来我们把许永永叫做“旅行家”,一个带着嘲笑意味的外号。我们问,旅行家,什么是旅行家啊?成天去旅游么?
⑥许永永从书包里取出一张破旧的地图,摊开后,指着说,我要去这儿,这儿,这……我清楚地记得,许永永指了八九下。他把整个世界都指完了。
⑦许永永说完,我们便不说话了。那时侯,我去到最远的地方,也仅仅是几十里外的县城。
⑧初一那一年,许永永在课堂上念他的作文《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做一个旅行家,我要走遍全世界……
⑨当时我们已经知道七大洲和八大洋,所以我们笑得更加理直气壮。马晓波起哄说,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么?你能走得完?你怎么去?骑着猪去吧!而后是哄堂大笑。
⑩我没有笑。课间的时候,我对许永永说,我觉得你能行。他说,我知道,我一定能行的。
⑪一个红霞满天的黄昏,他悄悄把我拉到操场上,从口袋里掏出那张破旧的地图,说,我一定能成功的。你看,这儿。
⑫他指着亚洲板块,说我先把亚洲走完,再去其他的地方。
⑬我说,亚洲也很大啊。
⑭他说,没关系,一个一个来,我先把中国走完。
⑮我说,中国也很大啊。
⑯他说,没关系,一个一个来,我先把江西省走完。
⑰我说,江西也很大啊。
⑱他说,没关系,一个一个来,我先把赣州市走完。
⑲我还想再说,却突然停住了。我似乎在那一瞬间,领悟到了许永永无比澎湃的内心。我说,你先把杨镇走完吧。
⑳许永永眼睛又亮了起来,说,是啊!我已经走遍杨镇所有的村庄了。我接下来就要走出杨镇啦!
㉑说完他又从裤兜里掏出一张草稿纸,摊开给我看。他说,这是我自己画的,杨镇的地图。以后我要把我去过的毎一个地方都画成地图。这是第一张,你是第一个看这张地图的人。
㉒我吸了ロ气,在那一刻,我感觉到一种光荣降临到我身上。
㉓整个初中三年,没有同学叫许永永的名字,我们都叫他“旅行家”。但他一点都不在乎。我也叫他旅行家,不过我觉得我和他们的不一样。这一点,许永永知道。
㉔许永永每天都在跑步。他跟我说,要做旅行家,必须要有个好身体。于是,他早上跑十公里,下午一圈一圈直跑到天色暗下来。马晓波笑他说,看,我们的旅行家看来要跑完全世界啦!
25环游世界的梦想尚未实现,他已经连续三年夺得学校的长跑冠军。初三,他破了市里的长跑纪录。县里高中来人了,说许永永你不用考试了,特招。我们全班都轰动了,连一直取笑他的马晓波,看着许永永的时候眼里也流露出美幕的光芒。
26许永永却摇了摇头,幅度不大,但异常坚决。许永永说,我要开始环游世界了。 27所有的人都觉得许永永是个傻帽,包括我们的班主任。
28初中毕业后,我上了高中、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我与许永永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我总能收到他的信件,信封里面总有一张手绘的地图。偶尔还有几张相片,站在长城上的,在黄沙大漠里的,骑马大草原上的...地图上出现的地名离杨镇越来越远,远到我必须去查资料,才能知道许永永是在哪一个地方画出他的脚印。
29最近的一封信里是一副精心绘制的中国地图,上面标着密密麻麻的小点。看着地图,我仿佛看到这一个个点都是许永永黝黑的激情澎湃的笑脸,它们焕发着如同太阳一般耀眼的光芒。
30在地图下方,许永永写了一句话:我马上就要走出中国了,勿念。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有删改)
20.第22段中,我感觉到“一种光荣降临到我身上”的原因是:。 (2分)
21.许永永为了实现理想不断付诸努力,主要可概括为:初中阶段,、;毕业后。(6分)
22.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 分)
。
23.第⑨、24段等处多次写到同学们的“笑”,其用意是:
(5分)
24.对本文主要写作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表达“我”对许永永的敬佩之情。
B.表达对马晓波这一类人的批评。
C.突显许永永这类人的可贵价值。
D.突显人与人之间相互欣赏的力量。
20.(2分)我获得了许永永的信任。
21. (6 分)他已走遍了杨镇所有的村庄,还画了杨镇地图;他每天练习跑步,为成为旅行家锻
炼好身体;他几乎走遍了中国各地,还精心绘制了中国地图。
22.(4分)画线部分“我”三次说“......也很大啊”,反复强调了走遍各地的困难之大;许永水三回答“没关系,一个一个来,我先把.....走完”,也反复突出了他要做旅行家的决心之坚定,
遇到困难一个个克服,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止他行进的步伐。
23.(5分)这些“笑”都是嘲笑,写出众人一直不理解许永永的志向,认为他自不量力。反衬出许永永对理想的坚守。
24.(4分)C(4分)B(2分)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3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