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个现象,特别普遍——很多孩子一见写作文就心惊胆颤
∣平时说话口若悬河,一到写作文就吭吭唧唧,“挤”半天也挤不出几句;
∣平时说话挺有逻辑,一写作文就没条理,不知道想表达啥;
∣各种书读了很多,输入量不少,但就是输出不了,写出来的文章仍是干巴巴的,像一块难以下咽的粗粮饼……
作为家长,也曾想过孩子写不好就算了。
但写作文还真是孩子绕不过的一道槛儿。“作文”在语文分数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重,语文一共120分,光作文就占60分。几乎可以说是“一文定乾坤”。
数学也有分析题,政治历史答题也需要逻辑,这些都需要的是基本的写作功,作为家长的我们是不是有点崩溃,写作这道坎想躲也躲不过。
于是,家长们也慌了,开始买各种各样的作文辅导书,报各种门类的作文辅导班,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好作文是要改出来的,而不是读出来的!
试问一句——
哪位家长认真的看过孩子作文本上老师的批注?哪位家长报作文辅导班后,看到辅导老师对孩子作文的批注以及孩子的修改?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被大多数的人所忽略。
批改作文,从来都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事情之一,是语文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内容,但却是一个孩子写作水平能否提升的关键。
可惜,被太多人忽视了。
好作文是怎么写出来的,不同的人有不同说法,各种理论和方法满天飞,都想发出最大的声音,说服别人相信。
但最根本的原则只有一条: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曾听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发过一句牢骚:哪里有那么多玄妙的作文方法,就是学生认真写,老师认真改。一位懂写作的语文老师,一个想学会写文章的孩子,一对一、手把手改个十几二十篇,就什么都会了。
所以,问题来了,现在作文是学生们普遍头疼的一件事,根本问题在哪里?
第一,读书太少;第二,废话太多;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老师没精力认真改作文。
在民国时期,有几个很典型的批改作文的案例,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个小孩,上学时很努力,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考一手好文章扬名立万。他上中学的时候,写作水平提高,全靠老师“用心费力”地改他的作文。
他的老师“最擅长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这种方法看着笨拙,其实是最好的写作教学。这个学生说:一篇千余字的作文,经老师勾抹后所剩无几,“体无完肤”,对学生而言,这让人心疼,本来写够老师规定的字数就困难,写够了,又给删了大半,怎么能不难过。
老师跟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趴趴的,冗长,懈啦光叽的,我给你勾掉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他安静下来仔细品味老师修改过的文章,果然,给老师大墨杠子勾掉的地方,正是浮夸、臃肿而需要删去的地方,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足以见出功夫。
很快,这个学生学会了写文章的法门,觉得自己写文章慢慢学会了少说废话,能有一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完全归功于先生的教诲。
学会写作,不只是能得高分,也成就了他未来的人生路,他就是我国最著名的散文家之一,梁实秋。
还有一位老师批作文,写的比说的多。
学生写作文,老师下评语,很正常,但这位老师在学生的作文后面写的批语,有时比学生写得原文还长。这些批语或者是在评析文章的得失,或者从这篇文章说开去,聊关于写作的方法,老师的文笔讲究,评语看起来也津津有味。
此外,老师还会针对学生的作文特点,推荐一些与之写法相近的中外名家作品,让学生课后去读。更可贵的是,他给学生改完作文后,觉得不错,还会把文章推荐到熟悉的报刊上发表,以此来激励学生。
这位先生名气不小,叫沈从文,而得到他写作指导,又给推荐发表的学生,是汪曾祺。
从梁实秋到汪曾祺,他们都是近现代中国最会写文章的人了,写作能取得这种成就,与天赋有关,但老师的批改和指导,更是要紧。这样的批改方法,对语文老师来说,费心费力,有时候会觉得得不偿失,但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爱写作至关重要的内容。
没有谁生来便会写作,也没有谁一篇成名。在成名篇章的背后时一次次的积累与练习,是一次次的斟酌与修改。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久而久之,每次的问题都在修改中解决,下一篇作文就会减少问题,慢慢地,作文就不需要在经历修改的阶段,下笔之后便是一篇优秀的作文。
“你写作文我批改”活动开始啦!
1. 今天是端午节,我们就以端午节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作文字数不限;
2. 小朋友一定要在作文纸上写好自己的年龄和年级(例:9岁+四年级),因为每个年级对作文写作的标准不同,所以,一定要标注清楚自己的年级;
3. 作文要写在作文本或作文纸上,直接用中国邮政普通邮递的方式邮寄给莀唐姐姐;
4. 莀唐姐姐会认真的为小朋友们做好批注与修改,修改后会再用同样的方式回寄给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