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著名歌唱家刘欢,在2019年"歌王冲刺夜"的演唱令人惊艳,并且如愿获得了冠军。在录制当晚,他的妻女都到场助阵。在音乐上颇有建树的刘欢,每每说起女儿,却总是感到有一丝遗憾。这是为什么呢?
在采访中,刘欢说: "我女儿音乐品味挺高的,我有点后悔小时候没强迫她学音乐,因为她的音乐感悟力特别好,有时候还会给我们挑刺。下来我问她怎么样?她说挺好的,总体上挺好的"。
刘欢的女儿刘一丝的确很有音乐天赋。刘欢曾经说过,女儿的感悟力和记忆力都特别好。音乐品味也高,听很多非常先锋的爵士。即便是非常复杂的音程关系,她听两遍就可以唱下来。
刘欢觉得如果自己当初逼孩子一把,也许孩子现在会更成功
不过,刘一丝虽然喜欢弹琴,却不喜欢练琴。而刘欢和妻子过去一直坚持快乐教育,也没有强迫她坚持练习。但是,刘欢现在却觉得有些后悔,他觉得,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的才能,还是可以推一把的。
事实上,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要不要逼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都是一个世纪难题。"望子成龙"是父母天然的愿望,但是,想要成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可是,童年又是有限的,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是不是又剥夺了孩子的快乐呢?很多父母为此纠结不已。
究竟是逼孩子努力,还是单纯地让孩子快乐,这是一个问题
在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教育。
01 什么是快乐教育?快乐教育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来的。他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提到: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
但是,对于快乐教育的理解,很多父母是这样的:
“我希望孩子能快快乐乐地长大,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我家是快乐教育,学习什么的都是次要的,只要孩子快乐就好。”
“孩子小的时候,玩就是快乐,所以学习等长大了再说。”
事实上,这是对快乐教育的误读。仔细读快乐教育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发现,这句话有几个关键词:教育、方法、手段、快乐,缺一不可。快乐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过程要快乐,而不是放弃教育。
换句话说,我们每次在"逼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和"快乐教育"之间两难,是因为父母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我们觉得:逼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会让孩子不快乐。
父母觉得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孩子就会感到不快乐
这是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被逼着做不喜欢的事情,会感觉不快乐。然后,我们就会将这种感受代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认为逼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会让孩子不快乐。但是,孩子说不喜欢、不快乐,可能和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
02 父母对孩子“不快乐”存在误解误区一:孩子说不喜欢就是真的不喜欢
现在的父母,如果想给孩子报兴趣班,或者是学习其他技能,通常都会和孩子商量,学之前都希望孩子是喜欢的。但是对于陌生的事物,恐惧是人类的本能。所以如果孩子说没兴趣、不想学,未必是真的不喜欢,有可能只是对新事物的恐惧。
著名钢琴家朗朗就曾说过:"兴趣是练出来的,你练都还没练怎么知道有没有兴趣!"
著名钢琴家朗朗觉得兴趣是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
确实如此,有时候恐惧来源于不了解。因此对于家长来说,不要因为孩子说不喜欢,就放弃尝试。给孩子一个体验的机会,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误区二:孩子说不喜欢,就直接放弃
经常有家长问,孩子一开始说特别想学钢琴,再三和孩子确认,孩子坚持要学。等到买好钢琴报了班,一个月过去孩子就说不喜欢了,哭闹着说不要学。
这时候家长就犯了难,要不要逼着孩子继续?事实上,孩子学了一段时间后说不喜欢,往往是因为畏难。但是无论多么有趣的技能,练习的过程都难免枯燥。
蔡康永曾经说过,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很多事情当初不去做,以后再做也就来不及了
其实,当孩子这时候说不喜欢,家长要做的,是追问孩子,到底是不喜欢事情本身,还是害怕辛苦和挫折?如果是因为后者,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体会经历辛苦和挫折之后收获的快乐,而不是因为一句不喜欢,就选择放弃。
误区三:"逼"就是剥夺孩子的快乐
一直以来,我们都觉得, "逼"孩子就意味着剥夺了孩子的快乐。事实上,孩子的快乐有很多,吃到好吃的会快乐,有喜欢的玩具会快乐,有父母的陪伴也会快乐。但是这不意味着孩子每分每秒都要保持快乐。
父母觉得,逼孩子就代表着让孩子失去快乐
正如钱文忠教授说过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孩子的人生,本来就应该喜怒哀乐皆有。逼孩子做不喜欢的事,只是孩子人生中的一部分。我们并未剥夺他们的快乐。在这过程中,孩子难免会感觉到有痛苦,但是只要坚持下来,在收获时孩子能到更深层次的快乐。
所以说,并不是"逼"孩子不好,而是我们要学会如何科学地"逼"孩子。
03 正确引导孩子,让“逼”成为动力第一点,为孩子制定可以够得着的目标
由于升学压力,现在的父母往往会对孩子生出无尽期望,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之前网上有报道,武汉一位妈妈在5年内给儿子杰瑞报了17个培训班,孩子在5岁时就掌握了二年级的所有课程。但是这样的成绩, 是用孩子的休息时间换来的,杰瑞每周只休息半天,平时每天要学到9点才回家。这样的超前学习,并没有带来预想的结果,孩子在一年级的时候成绩挺好,二年级就渐渐落后,成为差生。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强度相对杰瑞的年龄,是完全超出负荷的,这样的目标设定是不合理的。
美国管理学家埃德温·洛克提出过洛克定律:当目标既是未来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时候,它便是最有效的。
简单来说就是,设定目标需要"跳一跳,够得着",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篮球框”。对于孩子来说,就是逼孩子学习设定的目标,必须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
就像是篮球框,这就是我们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目标
有一篇写哈佛女孩朱成的文章叫做《只追前一名》,朱成小时候体弱,体育成绩很差。妈妈鼓励她,让她每次只追前一名,她慢慢从最后一名跑到了全班的中游。在学习中她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不仅考取了北大,还以全额奖学金被哈佛大学录取。
所以为孩子制定可以够得着的目标,比盲目逼孩子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第二点,逼孩子不是目的,培养坚韧品格才是目的
虎妈蔡美儿,在出版《虎妈战歌》之后,曾有很多美国读者写信给她,控诉她"虐待儿童"。而热心的网友们,还经常在社交媒体上"谴责恶魔妈妈",说她的教育方法太残酷。几年过去了,她的两个女儿,都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毕业。并且个性开朗自信。这让之前预言孩子会有心理问题的网友闭上了嘴巴。
虎妈蔡美儿的两个女儿在严苛的教育下成为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
事实上,虎妈虽然教育孩子很严苛,但她也并非网友想象中的“恶魔妈妈”。比如小女儿Lulu确实不喜欢练琴,而是喜欢网球。虎妈就让步,同意她放弃钢琴转去学习网球。只不过,练习网球的要求和练琴一样严格。
所以"逼"孩子不是目的。而是通过"逼"的形式,培养孩子坚韧的品格。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如果没有家长的引导,孩子很容易就会放弃。
比如练琴很枯燥,所以需要家长适当地逼一逼孩子。陪伴孩子学习,鼓励孩子坚持。当孩子养成练琴的习惯,逐渐体会练琴的乐趣,就不会再认为这是被逼了。在这个过程中,"逼"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孩子的路最终还是要自己走,家长能做的,就是帮孩子养成坚韧的品格,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顺畅。
第三点,逼孩子不是为了让孩子痛苦,而是要让孩子感到快乐
自从参加了《爸爸去哪儿》,黄磊的女儿黄多多,就成了大家眼中"别人家的女儿"。她开朗自信,多才多艺,弹得一手好钢琴。不过就是这样的孩子,黄磊也曾在《向往的生活》里说过,多多现在也不爱练琴,然后多多妈妈孙莉经常会逼着她练。
多多的才华也是因为刻苦训练才得到的
其实在音乐上有所成就的歌手,很多都是从被逼学习开始的。著名歌手周杰伦就曾在节目里说过,他从4岁开始练琴。每次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他也很想出去。但是周妈妈拿着一根棍子站在后面,盯着他练琴。他说自己的音乐基础打得好,都是妈妈手里的棍子逼出来的。周杰伦还说,现在真得很感谢她,所以我写了《听妈妈的话》。
事实上,现在的周杰伦非常享受音乐,音乐带给他的不是简单的快乐,还有更多的成就感。这和周妈妈逼他一直练琴是分不开。
从小让周杰伦痛苦的练琴,成为他今天安身立命的技能
对于我们家长来说,逼孩子不是为了让孩子痛苦,而是要让孩子感到快乐。而这个快乐,可能不是即时的,但却是更加深层次的。当真正深入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能产生巨大的快乐,远远胜过玩耍时的那一点时间。
古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逼孩子做不喜欢的事,表面上看是会有短暂的痛苦,但是会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坚韧的品格,还能让孩子在掌握技能后体会到成就感。这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快乐教育”。
陆北老师专业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温暖的陪伴。我的头条号是陆北老师,欢迎大家关注!同时,也十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育儿烦恼,陆北老师将陪你一起面对解决。
本文由陆北老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如需转载,私信联系哦~